海參歸屬於海參綱,生活在海邊至海底8000 米深度,以海底藻類和浮游生物為食,是距今已有6億多年曆史的海洋棘皮動物。海參同人參、燕窩、魚翅齊名,是世界八大珍品之一。海參不僅是食品,也是藥材,其藥物作用在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在清朝趙學敏編輯的《本草綱目拾遺》中認為“海參,味甘鹹,補腎,益精髓,足敵人參,故名海參”。1801 年,法華人拉馬克把海參定名為Holothuria 。
海參種類甚多,全世界約有900多種,中國有約140種。多數海參均不能食用,能食用的只有少數種類。全世界大約有40種海參可供食用,中國有食用海參約20種,其中有10種具有較高的商品價值。
海參分佈於所有海洋,深度從潮間帶到海洋最深處。除了少數漂浮和浮游的平足目外,絕大多數均行底棲生活。海參主要分佈在熱帶和溫帶地區。熱帶海區海參資源呈多種性,多分佈在太平洋熱帶區和印度洋,主要國家有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以及南太平洋的新喀里多尼亞、斐濟、安地卡及巴布達。其中,印度洋-西太平洋區是世界上海參種類最多、資源量最大的區域。溫帶區海參資源呈單種性,多分佈於太平洋東西兩岸的溫帶區。 其中的優良品種主要分佈在北半球太平洋沿岸,拉丁美洲沿岸和北冰洋沿岸。南半球的海參種類最多,但大部分品種食用價值較低。在印度-西太平洋區域,以循手目的海參屬、白尼參屬、刺參屬和輻肛參屬等為主。
中國食用海參資源種類分佈不均勻的特點非常明顯,在北方海域只有一種食用海參-仿刺參 (Apostichopus japonicus),而在南方海域約有十幾種食用海參。
隨著近幾年海參消費量的增大,海參養殖業在遼寧、山東、浙江、福建等地心、發展,養殖品種主要集中在仿刺參等食用價值較高的參種。
中國主要的可食用海參種類,常見的大型食用海參均為較粗壯的圓簡狀,背面有先足,腹面有管足。根據海背面是否有圓錐肉刺狀的先足分為“刺參類”和“光參類”兩大類。刺參類主要包括刺參科的仿刺參、梅花參、綠刺參和花刺參等;光參類主要包括海參科的圖紋白尼參(白瓜參、白乳參、二斑參)、蛇目白尼參(虎魚、豹紋魚、斑魚)、輻肛參(石參、黃瓜參)、白底輻肛參(靴參、赤瓜參)、烏皺輻肛參(烏參)、黑海參、玉足海參、黑乳參、糙海參等,瓜參科的方柱五角瓜參、裸五角瓜參、瘤五角瓜參三種,芋參科的海地瓜和海棒槌兩種。
本條回答整理於《海參精深加工的理論與技術》一書!
海參歸屬於海參綱,生活在海邊至海底8000 米深度,以海底藻類和浮游生物為食,是距今已有6億多年曆史的海洋棘皮動物。海參同人參、燕窩、魚翅齊名,是世界八大珍品之一。海參不僅是食品,也是藥材,其藥物作用在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在清朝趙學敏編輯的《本草綱目拾遺》中認為“海參,味甘鹹,補腎,益精髓,足敵人參,故名海參”。1801 年,法華人拉馬克把海參定名為Holothuria 。
海參種類甚多,全世界約有900多種,中國有約140種。多數海參均不能食用,能食用的只有少數種類。全世界大約有40種海參可供食用,中國有食用海參約20種,其中有10種具有較高的商品價值。
海參分佈於所有海洋,深度從潮間帶到海洋最深處。除了少數漂浮和浮游的平足目外,絕大多數均行底棲生活。海參主要分佈在熱帶和溫帶地區。熱帶海區海參資源呈多種性,多分佈在太平洋熱帶區和印度洋,主要國家有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以及南太平洋的新喀里多尼亞、斐濟、安地卡及巴布達。其中,印度洋-西太平洋區是世界上海參種類最多、資源量最大的區域。溫帶區海參資源呈單種性,多分佈於太平洋東西兩岸的溫帶區。 其中的優良品種主要分佈在北半球太平洋沿岸,拉丁美洲沿岸和北冰洋沿岸。南半球的海參種類最多,但大部分品種食用價值較低。在印度-西太平洋區域,以循手目的海參屬、白尼參屬、刺參屬和輻肛參屬等為主。
中國食用海參資源種類分佈不均勻的特點非常明顯,在北方海域只有一種食用海參-仿刺參 (Apostichopus japonicus),而在南方海域約有十幾種食用海參。
隨著近幾年海參消費量的增大,海參養殖業在遼寧、山東、浙江、福建等地心、發展,養殖品種主要集中在仿刺參等食用價值較高的參種。
中國主要的可食用海參種類,常見的大型食用海參均為較粗壯的圓簡狀,背面有先足,腹面有管足。根據海背面是否有圓錐肉刺狀的先足分為“刺參類”和“光參類”兩大類。刺參類主要包括刺參科的仿刺參、梅花參、綠刺參和花刺參等;光參類主要包括海參科的圖紋白尼參(白瓜參、白乳參、二斑參)、蛇目白尼參(虎魚、豹紋魚、斑魚)、輻肛參(石參、黃瓜參)、白底輻肛參(靴參、赤瓜參)、烏皺輻肛參(烏參)、黑海參、玉足海參、黑乳參、糙海參等,瓜參科的方柱五角瓜參、裸五角瓜參、瘤五角瓜參三種,芋參科的海地瓜和海棒槌兩種。
本條回答整理於《海參精深加工的理論與技術》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