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位問題一直以來就是上學期間關注的焦點。不同的群體選擇的視角不同,其結果也不相同。
曾幾何時,大人們上學的時候,大家都不約而同的喜歡坐在最後一排而不是前排。主要有以下幾種心理狀態。
現在,教室的生態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無論是小學還是中學,前排始終是熱點。
每每遇到座位問題,都是要求往前調,沒有人要求往後調。究其原因和心態,也是複雜的。
座位問題一直以來就是上學期間關注的焦點。不同的群體選擇的視角不同,其結果也不相同。
我們上學的時候,普遍喜歡選擇後排。曾幾何時,大人們上學的時候,大家都不約而同的喜歡坐在最後一排而不是前排。主要有以下幾種心理狀態。
其一,那時候,沒有手機,大家的視力普遍都比較好。後排也能看清楚。大家反而害怕頭排座位坐久了,成為近視眼。其二,是前排在始終在老師的視線之內,一舉一動老師都看的清清楚楚 ,比較壓抑,不自由,環境不寬鬆。其三,那時候沒有電子白板,用的都是黑板和粉筆,一節課板書量很大,一天下來,講臺下面粉筆灰很厚。前排容易吃粉筆灰。其四,進入中學以後,年齡大點兒 ,不愛課堂交流。受這一心理影響,認為第一排容易被老師提問。其五,那時候,教室都不大,班級人數也不多,坐在後排既能聽見也能看見。然而,時光流逝,歲月輪迴,現在輪到我們作家長了,卻希望孩子坐前排。現在,教室的生態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無論是小學還是中學,前排始終是熱點。
每每遇到座位問題,都是要求往前調,沒有人要求往後調。究其原因和心態,也是複雜的。
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以後,在校人數增多,班級規模擴大,教室人數多,50人左右的班級成為常態。由於城鎮化和人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求增大,農村學生大量向城鎮流動,加劇了“大班化”傾向。教育競爭日趨激烈,家長們的介入,對班級和座位的關注度空前提高。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設施裝置,使教室環境條件改善。前排座位的優勢明顯。班級人數增加,後排座位大部分時間難以在老師的視野之內。學習習慣明顯不及前排。電視、手機、電腦、遊戲機和平板等電子產品氾濫,課業負擔重,很多時間少導致視力下降,近視眼高發,後排看不見。總結:見於以上原因,現在多數人都喜歡選擇前排或者前三排的座位,不喜歡後排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