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在各個時期都有些重要作品問世。從1792至1802年,貝多芬創作了10首鋼琴奏鳴曲,6首絃樂四重奏,第1、2部交響曲,2部鋼琴協奏曲和話劇配樂《普羅米修斯》等。從1803至1815年,貝多芬的主要作品有第3至8交響曲,歌劇《費德利奧》,絃樂四重奏若干,第11至26鋼琴奏鳴曲,第4、5鋼琴協奏曲,戲劇配樂《愛格蒙特》等。從1816至1827年是貝多芬的晚期創作階段,作有第9交響曲,《D大調莊嚴彌撒》,第27至32鋼琴奏鳴曲。
貝多芬在器樂創作裡成就斐然,創作了9部交響曲、11首管絃樂序曲和戲劇配樂、5首鋼琴協奏曲、1首小提琴協奏曲、16首絃樂四重奏及其他各種形式的重奏曲。
奏鳴曲領域創作了32首鋼琴奏鳴曲、10首小提琴奏鳴曲等作品。貝多芬透過自己的創作把奏鳴交響套曲形式推進到完美境地,對奏鳴曲式這種重要曲式結構的成熟與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貝多芬的交響曲創作貫穿其一生創作。早期的第一、第二交響曲,繼承了海頓交響曲的模式,皆以海頓式的緩慢引子為開端。但也有創新之處,如《第二交響曲》的第三樂章首次以諧謔曲取代了小步舞曲,末樂章的主題及發展帶有一種粗獷熱烈的性質。第三至八交響曲創作於貝多芬個人創作風格成熟時期。晚年創作的第九交響曲被認為是集大成之作。
《第三交響曲》“英雄”(Op.55,1803年- 1804年)是貝多芬的個人風格完全成熟的標誌。它所具有的恢弘氣勢是海頓、莫扎特的作品所不可比擬的。作品完成於1804年春,最初題獻給拿破崙,因為當時的拿破崙在貝多芬心中是一個傑出的革命家,是能夠實現共和理想的英雄的化身。但當同年5月18日拿破崙宣佈稱帝時,得知這個的訊息的貝多芬頓時怒不可遏,他恨恨地喊道:“原來拿破崙也只是個平庸之輩!他也是一個暴君!”貝多芬走到桌前,一把撕下總譜的封面,扔到地上猛力踐踏,並重新寫上了這樣一行字:“為紀念一位偉大的人物而創作的英雄交響曲。”
在這部作品中,貝多芬第一次表現出了無比驚人的創造力。它不再如以往的一些作品只是為貴族娛樂服務,而是一種屬於人民大眾的藝術,和人民群眾、現實生活有著直接的聯絡,是一部充滿革命精神的、關於英雄的鬥爭與生活的史詩,體現的是勇敢樂觀的鬥爭精神、堅強的意志和真摯的感情。第一樂章是快板奏鳴曲式,刻畫出英雄英勇博戰的畫面。第二樂章為悲壯而深沉的葬禮進行曲。這種體裁的引入也是貝多芬在交響曲裡的首創。第三樂章為充滿活力的諧謔曲,音樂充滿緊張和戲劇性力量。第四樂章是全曲的高潮,採用了兩個主題變奏的手法。
譜例5.3.1:
第三交響曲第一樂章的主部主題
譜例5.3.2:
第三交響曲第一樂章的副部主題
《第五交響曲》(Op.67,1807年)是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中最為人熟知,也是最受歡迎的作品。這部交響曲展現出的是一幅與命運交戰的場面,被人們稱為“命運動機”的四個強音(三短一長的動機),在第一樂章出現後,在後面三個樂章變化出沒、貫穿始終,給人一氣呵成之感,成功地表達了“透過鬥爭走向勝利”的思想。
當我們聆聽這部作品時,會自然而然地想起貝多芬和殘酷的命運作鬥爭、不屈不撓的英勇形象。這部交響曲中揭示了生活的道路坎坷不平,種種矛盾、障礙和苦難都是在所難免的,這些都可以作為命運的象徵。然而,一個有著崇高理想、對社會有責任感的人,應該鼓足勇氣去戰勝種種困難、矛盾,從而使命運順從自己的意願,應該勇於創造、奮發向上,應該成為自己的命運與生活的主人,而不是聽天由命。這部交響曲以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力量,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人。據說偉大的革命導師恩格斯在1814年寫給他妹妹的信中提到《第五交響曲》時這樣說道:“昨晚聽到的交響曲真是了不起的音樂,要是你沒聽過這部壯麗作品的話,那就可以說你一生都沒聽過什麼好音樂。”浪漫派作曲家舒曼評論這部交響曲時說:“不論你聽過多少遍,都會像自然現象一樣產生新的敬仰和驚歎。只要這世界上還有音樂存在,它就會世世代代地傳下去。”
譜例5.3.3:
第五交響曲的命運動機
譜例5.3.4:
命運動機節奏型貫穿整個樂章,支配著作品發展
失聰之後的貝多芬經常到美麗的田間去散步,小溪的潺潺流淌、林木的茂盛、習習微風的吹拂,都使歷經磨難的貝多芬從容地體會到大自然的神秘與和諧,得到心靈與精神的慰籍。他曾這樣說:“地球上沒有誰像我這樣熱愛鄉村了,在森林中我深感快樂幸福,我愛一棵樹勝過愛一個人。在自然界裡,沒有妒忌,沒有競爭,也沒有不誠實。”正因為如此,《第六交響曲》“田園”才會在海利根斯塔特這個風景秀美、氣候宜人的小山村孕育而成。
《第六交響曲》(Op.68,1807年~1808年)是一部標題交響曲,貝多芬為這部交響曲的每一個樂章前都加了小標題,五個樂章的小標題依次如下:初到鄉村的感受、溪畔小景、村民們愉快的集會、暴風雨來臨、暴風雨過後感恩的心情。與以往描述大自然的音樂作品所不同,貝多芬強調的是一種內心的反省,向我們展現的是他對大自然的全部內心感受與熱愛,而不是僅僅是力求模仿大自然的音響。他在第一小提琴聲部上註明:“情感的表現比景色的描繪更為重要。”正是從貝多芬開始,人們才知道在音樂中“寓情於景”。因此《第六交響曲》對後來浪漫主義時期的標題音樂有著重要影響。
譜例5.3.5:
第六交響曲第一樂章的主題
《第九(合唱)交響曲》(Op.125,1817年~1823年)是貝多芬創作的頂峰。這部作品在曲式結構、和聲、旋律、配器等方面都突破了傳統的音樂語言方式。作品篇幅被極大地擴充,採用了連續五度或大幅度跳動的旋律進行,切分式或固執重複的節奏、和聲調性的複雜及延遲解決等等,大大增強了其內在的緊張和衝突。
第一樂章是激烈而嚴峻的快板,傾訴了奮力拼搏的艱辛,是一個巨大而緊張的鬥爭場面。第二樂章為諧謔曲,採用復三部曲式,復三部曲式的前後兩部分都各自擴大為一個奏鳴曲式。而通常位於第二樂章的慢板,被放在了第三樂章的位置。第三樂章為如歌的行板,是對剛剛經歷過的暴風雨的靜觀與沉思,充滿了抒情性。第四樂章中大膽地將人聲引入到龐大的管絃樂音響,這在交響曲歷史上是一個創舉。貝多芬在樂隊中加入了一個合唱隊和四個獨唱者,以德國詩人席勒的名詩《歡樂頌》為歌詞,以獨唱、合唱和樂隊譜寫出他一生所堅信的“藝術能夠聯合人類”的偉大頌歌。
譜例5.3.6:
第九交響曲“歡樂頌”的部分主題
貝多芬在鋼琴藝術史上的貢獻也十分顯著。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被譽為“鋼琴音樂的《新約全書》”。貝多芬的前10首更接近於古典主義早期作曲家的風格,事實上這幾首也已顯示出貝多芬的一些獨特創作個性,例如第二奏鳴曲中以諧謔曲取代了小步舞曲。第八首“悲愴”奏鳴曲中的主題間的對比力度,調性轉換的大膽,戲劇性的衝突、大幅度的力度和音區對比,都是貝多芬所特有的音樂特點。第17首“暴風雨”、第21首“黎明”、第23首“熱情”等鋼琴奏鳴曲成為其中期作品的代表作。第17首“暴風雨”,堅定果斷的音型與柔弱音調之間反覆運動前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貝多芬本人曾暗示這部作品的內涵與莎士比亞的戲劇《暴風雨》有一定的聯絡。第21首奏鳴曲“黎明”充滿了自然界蓬勃的生命力,清新質樸,展開部和尾聲都大大擴充套件,有著強烈的動力性和緊張度。第23首“熱情”極富有英雄氣概和戰鬥氣息,描寫了無數次的戰鬥、衝擊,已完全顯示出貝多芬盛期的典型風格。最後的6首奏鳴曲集中體現了貝多芬晚期的創作特徵,更注重用音樂表達最內在的自我,手法複雜、深奧,具有抽象性和複雜性,更多地使用復調手法。
貝多芬創作了5部鋼琴協奏曲,其中後三部作品在精神內涵、風格、技法上都遠遠超過了海頓、莫扎特的同類體裁作品。五部鋼琴協奏曲中最富有貝多芬個性的是《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這部作品在氣質、風格上很接近第三和第五交響曲,富麗堂皇、氣勢豪邁、莊嚴,富有英雄性格,後來常被稱為“皇帝”協奏曲。
譜例5.3.7:
《第五(皇帝)協奏曲》第一樂章主題
此外,貝多芬一生的各個時期都創作室內樂作品。早期創作的重要作品有鋼琴三重奏(Op.1,No.1- 3,1792年~1794年)、鋼琴和管樂的五重奏(Op.16,1796年~1797年)等。貝多芬的四重奏一共有16首,代表作有Op.59、Op.74(“豎琴四重奏”)、Op.95等。而作於1806年的3首絃樂四重奏體現出對古典傳統風格的突破,這3首絃樂四重奏是獻給俄國駐維也納大使拉祖莫夫斯基的,也稱《拉祖莫夫斯基絃樂四重奏》(Op.59,No.1- 3,1806年)。這幾首絃樂四重奏體現了貝多芬的成熟風格,結構大大擴充套件,展開部冗長而複雜,再現部加以變化,樂思在尾聲中進一步延伸,使尾聲就好像第二個展開部。樂思的力度和動力型的展開,與之前古典作曲家優雅、對稱的風格已完全不同。
三、聲樂創作
貝多芬在聲樂領域的創作有歌劇、清唱劇、彌撒曲、康塔塔、合唱幻想曲和大量的藝術歌曲等各種體裁,他在交響曲中運用了合唱,還曾改編了蘇格蘭、愛爾蘭等民族的民歌。
貝多芬一生只創作了一部歌劇《費德里奧》(Op.72,1805年)。歌劇指令碼取材自法國作家布伊(J.N.Bouilly,1763年~1842年)的劇作《萊奧諾拉》或《夫婦之愛》。劇情大意是:青年女子萊奧諾拉為了解救被囚禁的丈夫,裝扮成男子,化名費德里奧去做了監獄看守羅克的幫手。當惡毒的監獄長皮扎羅企圖殺害她的丈夫弗羅列斯坦時,萊奧諾拉奮不顧身地去保護自己心愛的人,這時總督到來,使夫妻團圓,惡吏受到懲罰。它採用了法國大革命時期非常流行的“拯救歌劇”的模式,被誣陷的好人受盡折磨,在生死攸關時獲得拯救,帶有很強的政治含義。這部歌劇表現了反封建專制,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思想,歌頌為了實現理想而勇於犧牲的英雄主義精神和堅貞不渝的愛情。作品的主題基於貝多芬對崇高人性的一種追求。
劇中的兩個正面人物萊奧諾拉和弗羅列斯坦,都有分量很重的宣敘調和詠歎調段落來表達歌劇的主題:英雄的意志和愛情的力量。第一幕終場中囚犯的合唱以及第二幕終場時歡慶勝利的群眾場面,都帶有貝多芬所處時代的鮮明烙印。這部歌劇中除了英雄性的大長唱段外,還選擇了比較貼近生活的、用普通德語對白的形式。
此外,貝多芬的宗教性作品的代表作是《D大調彌撒》(Op.123,1819年~1823年)。這是一部大型聲樂、管風琴與樂隊的作品,貝多芬認為這是他最偉大的作品。儘管這部作品有宗教的外形框架,但由於虔誠而在獲得超脫平靜與歡欣之中滲透著強烈的戲劇性。光輝燦爛是這部作品的特點,因此也被稱為《莊嚴彌撒》。
《莊嚴彌撒》按照五段的傳統常規格式進行,即慈悲經、榮耀經、信經、聖哉經、羔羊經。但它就像一部包含5個樂章的聲樂交響曲,其中有優美的獨唱、重唱段落,也有雄偉壯麗的合唱。樂隊配器和聲樂一樣精煉,每個段落的音樂結構以及段與段之間的關係被精心設計。第二段榮耀經的結束部分用了再現的手段。第三段信經結尾段的歌詞———“我們期待來世的生命”,是以幾乎完全消失了的音響,又重新升起,逐漸積聚直至最後的高潮。
貝多芬還寫有大量的歌曲及一些帶樂隊的合唱曲,從早期的藝術歌曲《阿得拉伊德》(Adelaide,Op.46,1794年~1795年)到晚期由6首歌曲組成的聲樂套曲《致遠方的愛人》(An die ferne Geliebte,Op.98,1816年),都採用了德國詩人阿羅伊斯·葉特羅斯的組詩。這些歌曲作品多以愛情為主題,包含了溫柔的幻想和衝動的熱情,尤其是後期的細膩歌調與浪漫主義潮流息息相通,成為舒伯特聲樂套曲的先行者。
貝多芬是一位古典主義音樂的集大成者,也是開啟浪漫之先河的人物,是音樂史上一座豐碑。他使奏鳴———交響套曲結構形式得到大大發展和創新,使音樂具體表現手段更為豐富和擴充套件,用音樂表達了他對“自由、平等、博愛”的啟蒙精神的追求。他那種把音樂作為自我表現的一種手段的觀念給予後人巨大的啟發。
貝多芬在各個時期都有些重要作品問世。從1792至1802年,貝多芬創作了10首鋼琴奏鳴曲,6首絃樂四重奏,第1、2部交響曲,2部鋼琴協奏曲和話劇配樂《普羅米修斯》等。從1803至1815年,貝多芬的主要作品有第3至8交響曲,歌劇《費德利奧》,絃樂四重奏若干,第11至26鋼琴奏鳴曲,第4、5鋼琴協奏曲,戲劇配樂《愛格蒙特》等。從1816至1827年是貝多芬的晚期創作階段,作有第9交響曲,《D大調莊嚴彌撒》,第27至32鋼琴奏鳴曲。
貝多芬在器樂創作裡成就斐然,創作了9部交響曲、11首管絃樂序曲和戲劇配樂、5首鋼琴協奏曲、1首小提琴協奏曲、16首絃樂四重奏及其他各種形式的重奏曲。
奏鳴曲領域創作了32首鋼琴奏鳴曲、10首小提琴奏鳴曲等作品。貝多芬透過自己的創作把奏鳴交響套曲形式推進到完美境地,對奏鳴曲式這種重要曲式結構的成熟與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貝多芬的交響曲創作貫穿其一生創作。早期的第一、第二交響曲,繼承了海頓交響曲的模式,皆以海頓式的緩慢引子為開端。但也有創新之處,如《第二交響曲》的第三樂章首次以諧謔曲取代了小步舞曲,末樂章的主題及發展帶有一種粗獷熱烈的性質。第三至八交響曲創作於貝多芬個人創作風格成熟時期。晚年創作的第九交響曲被認為是集大成之作。
《第三交響曲》“英雄”(Op.55,1803年- 1804年)是貝多芬的個人風格完全成熟的標誌。它所具有的恢弘氣勢是海頓、莫扎特的作品所不可比擬的。作品完成於1804年春,最初題獻給拿破崙,因為當時的拿破崙在貝多芬心中是一個傑出的革命家,是能夠實現共和理想的英雄的化身。但當同年5月18日拿破崙宣佈稱帝時,得知這個的訊息的貝多芬頓時怒不可遏,他恨恨地喊道:“原來拿破崙也只是個平庸之輩!他也是一個暴君!”貝多芬走到桌前,一把撕下總譜的封面,扔到地上猛力踐踏,並重新寫上了這樣一行字:“為紀念一位偉大的人物而創作的英雄交響曲。”
在這部作品中,貝多芬第一次表現出了無比驚人的創造力。它不再如以往的一些作品只是為貴族娛樂服務,而是一種屬於人民大眾的藝術,和人民群眾、現實生活有著直接的聯絡,是一部充滿革命精神的、關於英雄的鬥爭與生活的史詩,體現的是勇敢樂觀的鬥爭精神、堅強的意志和真摯的感情。第一樂章是快板奏鳴曲式,刻畫出英雄英勇博戰的畫面。第二樂章為悲壯而深沉的葬禮進行曲。這種體裁的引入也是貝多芬在交響曲裡的首創。第三樂章為充滿活力的諧謔曲,音樂充滿緊張和戲劇性力量。第四樂章是全曲的高潮,採用了兩個主題變奏的手法。
譜例5.3.1:
第三交響曲第一樂章的主部主題
譜例5.3.2:
第三交響曲第一樂章的副部主題
《第五交響曲》(Op.67,1807年)是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中最為人熟知,也是最受歡迎的作品。這部交響曲展現出的是一幅與命運交戰的場面,被人們稱為“命運動機”的四個強音(三短一長的動機),在第一樂章出現後,在後面三個樂章變化出沒、貫穿始終,給人一氣呵成之感,成功地表達了“透過鬥爭走向勝利”的思想。
當我們聆聽這部作品時,會自然而然地想起貝多芬和殘酷的命運作鬥爭、不屈不撓的英勇形象。這部交響曲中揭示了生活的道路坎坷不平,種種矛盾、障礙和苦難都是在所難免的,這些都可以作為命運的象徵。然而,一個有著崇高理想、對社會有責任感的人,應該鼓足勇氣去戰勝種種困難、矛盾,從而使命運順從自己的意願,應該勇於創造、奮發向上,應該成為自己的命運與生活的主人,而不是聽天由命。這部交響曲以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力量,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人。據說偉大的革命導師恩格斯在1814年寫給他妹妹的信中提到《第五交響曲》時這樣說道:“昨晚聽到的交響曲真是了不起的音樂,要是你沒聽過這部壯麗作品的話,那就可以說你一生都沒聽過什麼好音樂。”浪漫派作曲家舒曼評論這部交響曲時說:“不論你聽過多少遍,都會像自然現象一樣產生新的敬仰和驚歎。只要這世界上還有音樂存在,它就會世世代代地傳下去。”
譜例5.3.3:
第五交響曲的命運動機
譜例5.3.4:
命運動機節奏型貫穿整個樂章,支配著作品發展
失聰之後的貝多芬經常到美麗的田間去散步,小溪的潺潺流淌、林木的茂盛、習習微風的吹拂,都使歷經磨難的貝多芬從容地體會到大自然的神秘與和諧,得到心靈與精神的慰籍。他曾這樣說:“地球上沒有誰像我這樣熱愛鄉村了,在森林中我深感快樂幸福,我愛一棵樹勝過愛一個人。在自然界裡,沒有妒忌,沒有競爭,也沒有不誠實。”正因為如此,《第六交響曲》“田園”才會在海利根斯塔特這個風景秀美、氣候宜人的小山村孕育而成。
《第六交響曲》(Op.68,1807年~1808年)是一部標題交響曲,貝多芬為這部交響曲的每一個樂章前都加了小標題,五個樂章的小標題依次如下:初到鄉村的感受、溪畔小景、村民們愉快的集會、暴風雨來臨、暴風雨過後感恩的心情。與以往描述大自然的音樂作品所不同,貝多芬強調的是一種內心的反省,向我們展現的是他對大自然的全部內心感受與熱愛,而不是僅僅是力求模仿大自然的音響。他在第一小提琴聲部上註明:“情感的表現比景色的描繪更為重要。”正是從貝多芬開始,人們才知道在音樂中“寓情於景”。因此《第六交響曲》對後來浪漫主義時期的標題音樂有著重要影響。
譜例5.3.5:
第六交響曲第一樂章的主題
《第九(合唱)交響曲》(Op.125,1817年~1823年)是貝多芬創作的頂峰。這部作品在曲式結構、和聲、旋律、配器等方面都突破了傳統的音樂語言方式。作品篇幅被極大地擴充,採用了連續五度或大幅度跳動的旋律進行,切分式或固執重複的節奏、和聲調性的複雜及延遲解決等等,大大增強了其內在的緊張和衝突。
第一樂章是激烈而嚴峻的快板,傾訴了奮力拼搏的艱辛,是一個巨大而緊張的鬥爭場面。第二樂章為諧謔曲,採用復三部曲式,復三部曲式的前後兩部分都各自擴大為一個奏鳴曲式。而通常位於第二樂章的慢板,被放在了第三樂章的位置。第三樂章為如歌的行板,是對剛剛經歷過的暴風雨的靜觀與沉思,充滿了抒情性。第四樂章中大膽地將人聲引入到龐大的管絃樂音響,這在交響曲歷史上是一個創舉。貝多芬在樂隊中加入了一個合唱隊和四個獨唱者,以德國詩人席勒的名詩《歡樂頌》為歌詞,以獨唱、合唱和樂隊譜寫出他一生所堅信的“藝術能夠聯合人類”的偉大頌歌。
譜例5.3.6:
第九交響曲“歡樂頌”的部分主題
貝多芬在鋼琴藝術史上的貢獻也十分顯著。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被譽為“鋼琴音樂的《新約全書》”。貝多芬的前10首更接近於古典主義早期作曲家的風格,事實上這幾首也已顯示出貝多芬的一些獨特創作個性,例如第二奏鳴曲中以諧謔曲取代了小步舞曲。第八首“悲愴”奏鳴曲中的主題間的對比力度,調性轉換的大膽,戲劇性的衝突、大幅度的力度和音區對比,都是貝多芬所特有的音樂特點。第17首“暴風雨”、第21首“黎明”、第23首“熱情”等鋼琴奏鳴曲成為其中期作品的代表作。第17首“暴風雨”,堅定果斷的音型與柔弱音調之間反覆運動前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貝多芬本人曾暗示這部作品的內涵與莎士比亞的戲劇《暴風雨》有一定的聯絡。第21首奏鳴曲“黎明”充滿了自然界蓬勃的生命力,清新質樸,展開部和尾聲都大大擴充套件,有著強烈的動力性和緊張度。第23首“熱情”極富有英雄氣概和戰鬥氣息,描寫了無數次的戰鬥、衝擊,已完全顯示出貝多芬盛期的典型風格。最後的6首奏鳴曲集中體現了貝多芬晚期的創作特徵,更注重用音樂表達最內在的自我,手法複雜、深奧,具有抽象性和複雜性,更多地使用復調手法。
貝多芬創作了5部鋼琴協奏曲,其中後三部作品在精神內涵、風格、技法上都遠遠超過了海頓、莫扎特的同類體裁作品。五部鋼琴協奏曲中最富有貝多芬個性的是《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這部作品在氣質、風格上很接近第三和第五交響曲,富麗堂皇、氣勢豪邁、莊嚴,富有英雄性格,後來常被稱為“皇帝”協奏曲。
譜例5.3.7:
《第五(皇帝)協奏曲》第一樂章主題
此外,貝多芬一生的各個時期都創作室內樂作品。早期創作的重要作品有鋼琴三重奏(Op.1,No.1- 3,1792年~1794年)、鋼琴和管樂的五重奏(Op.16,1796年~1797年)等。貝多芬的四重奏一共有16首,代表作有Op.59、Op.74(“豎琴四重奏”)、Op.95等。而作於1806年的3首絃樂四重奏體現出對古典傳統風格的突破,這3首絃樂四重奏是獻給俄國駐維也納大使拉祖莫夫斯基的,也稱《拉祖莫夫斯基絃樂四重奏》(Op.59,No.1- 3,1806年)。這幾首絃樂四重奏體現了貝多芬的成熟風格,結構大大擴充套件,展開部冗長而複雜,再現部加以變化,樂思在尾聲中進一步延伸,使尾聲就好像第二個展開部。樂思的力度和動力型的展開,與之前古典作曲家優雅、對稱的風格已完全不同。
三、聲樂創作
貝多芬在聲樂領域的創作有歌劇、清唱劇、彌撒曲、康塔塔、合唱幻想曲和大量的藝術歌曲等各種體裁,他在交響曲中運用了合唱,還曾改編了蘇格蘭、愛爾蘭等民族的民歌。
貝多芬一生只創作了一部歌劇《費德里奧》(Op.72,1805年)。歌劇指令碼取材自法國作家布伊(J.N.Bouilly,1763年~1842年)的劇作《萊奧諾拉》或《夫婦之愛》。劇情大意是:青年女子萊奧諾拉為了解救被囚禁的丈夫,裝扮成男子,化名費德里奧去做了監獄看守羅克的幫手。當惡毒的監獄長皮扎羅企圖殺害她的丈夫弗羅列斯坦時,萊奧諾拉奮不顧身地去保護自己心愛的人,這時總督到來,使夫妻團圓,惡吏受到懲罰。它採用了法國大革命時期非常流行的“拯救歌劇”的模式,被誣陷的好人受盡折磨,在生死攸關時獲得拯救,帶有很強的政治含義。這部歌劇表現了反封建專制,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思想,歌頌為了實現理想而勇於犧牲的英雄主義精神和堅貞不渝的愛情。作品的主題基於貝多芬對崇高人性的一種追求。
劇中的兩個正面人物萊奧諾拉和弗羅列斯坦,都有分量很重的宣敘調和詠歎調段落來表達歌劇的主題:英雄的意志和愛情的力量。第一幕終場中囚犯的合唱以及第二幕終場時歡慶勝利的群眾場面,都帶有貝多芬所處時代的鮮明烙印。這部歌劇中除了英雄性的大長唱段外,還選擇了比較貼近生活的、用普通德語對白的形式。
此外,貝多芬的宗教性作品的代表作是《D大調彌撒》(Op.123,1819年~1823年)。這是一部大型聲樂、管風琴與樂隊的作品,貝多芬認為這是他最偉大的作品。儘管這部作品有宗教的外形框架,但由於虔誠而在獲得超脫平靜與歡欣之中滲透著強烈的戲劇性。光輝燦爛是這部作品的特點,因此也被稱為《莊嚴彌撒》。
《莊嚴彌撒》按照五段的傳統常規格式進行,即慈悲經、榮耀經、信經、聖哉經、羔羊經。但它就像一部包含5個樂章的聲樂交響曲,其中有優美的獨唱、重唱段落,也有雄偉壯麗的合唱。樂隊配器和聲樂一樣精煉,每個段落的音樂結構以及段與段之間的關係被精心設計。第二段榮耀經的結束部分用了再現的手段。第三段信經結尾段的歌詞———“我們期待來世的生命”,是以幾乎完全消失了的音響,又重新升起,逐漸積聚直至最後的高潮。
貝多芬還寫有大量的歌曲及一些帶樂隊的合唱曲,從早期的藝術歌曲《阿得拉伊德》(Adelaide,Op.46,1794年~1795年)到晚期由6首歌曲組成的聲樂套曲《致遠方的愛人》(An die ferne Geliebte,Op.98,1816年),都採用了德國詩人阿羅伊斯·葉特羅斯的組詩。這些歌曲作品多以愛情為主題,包含了溫柔的幻想和衝動的熱情,尤其是後期的細膩歌調與浪漫主義潮流息息相通,成為舒伯特聲樂套曲的先行者。
貝多芬是一位古典主義音樂的集大成者,也是開啟浪漫之先河的人物,是音樂史上一座豐碑。他使奏鳴———交響套曲結構形式得到大大發展和創新,使音樂具體表現手段更為豐富和擴充套件,用音樂表達了他對“自由、平等、博愛”的啟蒙精神的追求。他那種把音樂作為自我表現的一種手段的觀念給予後人巨大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