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恥下問》這個成語來源於《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春秋時代,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音yu),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諡(音shi)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後,授於他的諡號為“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呢?”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諡號。不恥下問的意思,就是說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好學。我認為:不恥下問,不僅是一種學習方法,更是一種學習態度。大家常常讚歎別人學術高深時,往往稱他為有學問。什麼是學問?所謂“學問”,即不會就學,不懂就問。只有不斷地學習和求問,才能不斷地豐富和提高自己。堅持學習固然重要,積極求問更屬難能。遇到問題時,既要向年長者去問,又要向年輕人去問;既應向資深的專家學者問,也要向普通勞動者問。向比自己年輕或職位低的人請教是很不容易的。那麼,讓我們看看被稱為“萬世師表”的孔聖人是怎麼做的。孔子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孔子說“餘非生而知之者”,有不懂的事情便求問於人。一次,孔子去太廟參加魯國國君祭祖的典禮,他一進太廟,就向人問這問那,幾乎每一件事都問到了。當時有人譏笑他說:誰說孔子是有學問的“聖人”,懂得禮儀?你看,他來到太廟,見什麼人都要問,遇到什麼事都要問。孔子聽到人們對他的議論,說道:我對於不明白的事,遇人必問,這恰恰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孔子這種不恥下問的精神,給我們做了非常好的榜樣。大科學家哥白尼從小喜歡“問”,導致他對科學的不懈追求。中國氣象、地理學家竺可楨,84歲高齡時,當他得知外孫女婿來到他家,便迫不及待地叫他講授高能物理基本粒子的基本知識。這種謙遜好學,不恥下問,甘拜人師,永不滿足的精神,在一個大科學家身上的生動體現,正是他能走向人生光輝頂點的基本要素。我們作為學生,學習是我們的任務,追求學問是我們的目標。要做到不恥下問,虛心求問。學習知識沒有虛心求問的態度是不行的。任何領域都有許多尚未被你瞭解的知識,任何人身上都有你可以學習的地方。只要你虛心就可以發現你要學的東西,也只有你虛心才能學到你要學的東西。所以,不恥下問要從虛心的治學態度開始。我們要不恥下問,勤於求問。聰明的人知道多問就會增長知識。只有勤學、勤問,才能不斷積累知識,不斷更新知識,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適應時代的需要。同學們:不恥下問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都受到人們的讚頌。學而知,問而廣。開啟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麼。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知而好問然後能成才。我們要提倡和發揚這種“不恥下問”的精神。要獲真知識,必得口常開,“遇事一問,必長一智”,問能者、智者、強者,也問不如己者,知識學問才能不斷豐富提高。“多問”與“勤學”的關係。發揚勤學好問的精神,做知識的主人。希望我們所有的同學在今後的學習中都能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做學習的主人,在知識的天空自由翱翔!
《不恥下問》這個成語來源於《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春秋時代,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音yu),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諡(音shi)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後,授於他的諡號為“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呢?”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諡號。不恥下問的意思,就是說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好學。我認為:不恥下問,不僅是一種學習方法,更是一種學習態度。大家常常讚歎別人學術高深時,往往稱他為有學問。什麼是學問?所謂“學問”,即不會就學,不懂就問。只有不斷地學習和求問,才能不斷地豐富和提高自己。堅持學習固然重要,積極求問更屬難能。遇到問題時,既要向年長者去問,又要向年輕人去問;既應向資深的專家學者問,也要向普通勞動者問。向比自己年輕或職位低的人請教是很不容易的。那麼,讓我們看看被稱為“萬世師表”的孔聖人是怎麼做的。孔子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孔子說“餘非生而知之者”,有不懂的事情便求問於人。一次,孔子去太廟參加魯國國君祭祖的典禮,他一進太廟,就向人問這問那,幾乎每一件事都問到了。當時有人譏笑他說:誰說孔子是有學問的“聖人”,懂得禮儀?你看,他來到太廟,見什麼人都要問,遇到什麼事都要問。孔子聽到人們對他的議論,說道:我對於不明白的事,遇人必問,這恰恰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孔子這種不恥下問的精神,給我們做了非常好的榜樣。大科學家哥白尼從小喜歡“問”,導致他對科學的不懈追求。中國氣象、地理學家竺可楨,84歲高齡時,當他得知外孫女婿來到他家,便迫不及待地叫他講授高能物理基本粒子的基本知識。這種謙遜好學,不恥下問,甘拜人師,永不滿足的精神,在一個大科學家身上的生動體現,正是他能走向人生光輝頂點的基本要素。我們作為學生,學習是我們的任務,追求學問是我們的目標。要做到不恥下問,虛心求問。學習知識沒有虛心求問的態度是不行的。任何領域都有許多尚未被你瞭解的知識,任何人身上都有你可以學習的地方。只要你虛心就可以發現你要學的東西,也只有你虛心才能學到你要學的東西。所以,不恥下問要從虛心的治學態度開始。我們要不恥下問,勤於求問。聰明的人知道多問就會增長知識。只有勤學、勤問,才能不斷積累知識,不斷更新知識,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適應時代的需要。同學們:不恥下問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都受到人們的讚頌。學而知,問而廣。開啟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麼。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知而好問然後能成才。我們要提倡和發揚這種“不恥下問”的精神。要獲真知識,必得口常開,“遇事一問,必長一智”,問能者、智者、強者,也問不如己者,知識學問才能不斷豐富提高。“多問”與“勤學”的關係。發揚勤學好問的精神,做知識的主人。希望我們所有的同學在今後的學習中都能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做學習的主人,在知識的天空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