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付伯平V滿江紅
-
2 # 世間人物
公元405年,陶淵明高唱著“歸去來兮”歸隱山林,從此,他那不慕名利,高潔傲岸的隱士形象為後人所景仰。
而古往今來,人們在為其高大形象而傾倒的同時,又不免會思考陶淵明在當時為何會選擇歸隱?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從《晉書.隱逸傳》一書來談一談陶淵明隱逸的原因。
根據《晉書.隱逸傳》中對隱士的記載,我們能歸納出隱士歸隱的三個主要原因;其一是天性淡泊,其二是厭仕求安,其三則是不事新朝。
而在以上三個原因中,陶淵明隱逸的原因就佔兩種,分別是天性淡泊以及厭仕求安。
接下來,就讓我們仔細聊一聊這兩點原因。
一:天性使然俗話說,一個人的性格,一個人的喜好,對其一生的發展都有著重大的影響。
陶淵明,出身於一個官僚地主家庭,自幼修習儒家經典,他曾經自述其“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也曾經自述過自己“結髮念善事 ” 。
因而,從本性上來說,陶淵明自幼便天性淡泊,不受羈絆。
後來,近三十餘歲的陶淵明走出了自己的書齋,開始了第一次為官生活,之後,五次為官,五次又辭官。
在這裡,我們先不聊他為官時的生活,而先談一談他辭官後的生活。
我們都知道,陶淵明離官後選擇的是美好的山林田野,每日種豆南山,採菊東籬,過著安逸舒適的生活,沒有去哀怨,也沒有去憤恨。
而在中國的歷史上,有許多文人離開官場,歸隱山林後,一直都充滿著一種鬱悶乃至憤懣之情。
那麼,為什麼陶淵明與其他的文人不一樣呢?按照陶淵明自己的答案就是,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正是因為陶淵明天性熱愛田園,喜愛寧靜,這才導致了他在辭官歸隱後沒有鬱悶不滿的情緒,而是積極主動的融入到田園生活,這也恰恰說明了陶淵明的歸隱與其天性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
二:厭仕求安在上文中,我們講到陶淵明一生四次為官(任職鎮軍、建威參軍合算一次),又四次辭官,接下來,我們就具體講一講他每次辭官的原因。
首先,我們要知道,陶淵明為什麼要做官?
雖說陶淵明天性淡泊,但是依舊是有一顆立志求仕之心。在詩中,陶淵明便從說道:“猛志逸四海,賽翻思遠翁” 。
而立志為官的主要原因是與其家族有關。
首先,陶淵明的家庭也是一個貴族官僚地主家庭,其家風的傳承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在陶淵明8歲時,其父去世,家族也開始沒落,陶淵明不得不承擔起家族的重擔。
因而,29歲的陶淵明開始走上仕途之路。
“親老家貧,起為州祭灑;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宋史.隱逸傳》)根據《晉書.隱逸傳》的記載,陶淵明此次為官,是因為家庭貧,而此次辭官,則是因為江州祭酒這個職位的事務較為複雜,陶淵明不堪重負,所以辭官。
而我的觀點是,陶淵明此次辭官主要是因為“不習慣”,首先就是剛剛做官不習慣,其次就是自己的性格與官場難以苟合。
辭官後的陶淵明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繼續過著悠閒的生活,而此時,東晉社會動盪不安,外憂內患,陶淵明看準機會再次入仕,加入桓玄幕中。然而很快,便再辭官歸鄉。
在此期間,陶淵明寫下了《庚子歲五月從都還阻風規林》
自古嘆行役 ,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曠,糞坎難與期,崩浪恥天響,長風無息時。久遊戀所生,如何淹在滋?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當年詛有幾?縱心復何疑。在這首詩中,陶淵明抒發了自己羈旅已久,懷念家鄉田園以及想念親人朋友之情。表達了自己不願再勞苦奔波的情緒。
可見,由以上兩次為官,兩次辭官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出彼時的陶淵明之所以辭官主要是因為其對家庭的不捨以及對官場的不適應。
但是之後的為官生活,使得陶淵明對官場逐漸產生了厭惡之情。
時來苟冥會,宛轡憩通衢。投策命晨裝,暫與園田疏。公元405年,陶淵明再次踏上了任職的道路。
在陶淵明隱居的這幾年,天下大勢風雨變幻,先是恆玄廢帝,自立為帝,後是劉裕討伐,整頓朝政。天下一片大亂,而陶淵明在經過自己的一番權衡之後,決定再次為官,擔任劉裕軍府中作鎮軍參軍,而原因,按照他的話來說就是“聊且憑化遷 , 終返班生廬” ,通俗的講就是順從自然,順從本心,自己既然有為官之心,那便做官就是。
可惜的是,陶淵明一直沒有得到重用,於是陶淵明又轉向建威將軍劉敬宣幕下任參軍,而在此期間,陶淵明見到了官場的權勢之爭,也見到了官場的黑暗。
於是乎,陶淵明寫下以下兩句詩:
伊餘何為者,勉勵從茲役?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陶淵明在此詩中表明官場對自己來說就是一種羈絆,一種桎梏,自己想要重回田野當中。
此時的陶淵明,心理上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見到了官場的黑暗,不想再為恆玄、劉裕這一類人效力,同時,他建功立業的念頭並沒有消失。
但最終,陶淵明還是選擇了辭去官職,再度回到家鄉。而數月之後,陶淵明再次出任彭澤令,僅僅數月,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便離開了官場,從此對渾濁的官場絕望,開始了真正的隱逸生活。
總的來說,陶淵明的四次辭官,前兩次是因為“不習慣”,而後兩次則是因為其真真正正見到了官場的黑暗,對官場產生厭惡之情,才選擇退隱的。而這其中,還摻雜著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陶淵明天性淡泊,
三:總結陶淵明的一生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29歲之前,閒適在家,29歲至40歲,遊離在官場與田園之間,而40歲至63歲,則是陶淵明真正的隱逸生活期。
其實,40歲之前的陶淵明一直處在一個矛盾期,那就是天性與責任的矛盾,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而最後,前者戰勝了後者。
因而,我認為,陶淵明選擇歸隱的主要原因就是兩點:天性淡泊,熱愛田園以及厭惡官場,高潔傲岸。
-
3 # 小梁動漫
陶淵明選擇歸隱說白了就是因為當時官場黑暗,自己一身才華沒有用武之地,而且厭倦了那種阿諛奉承的地方,所以陶淵明選擇歸隱,當然還有別的原因,比如他喜歡安靜,喜歡田園生活,喜歡在山間田野裡作詩等,這些都是影響陶淵明選擇歸隱的因數,下面我們就來客觀的分析一下陶淵明為什麼會厭倦官場而最終選擇歸隱呢?
陶淵明又叫陶潛,陶潛是他後來改的名字,也許是想讓別人不知道自己吧,不是有一句話叫“樹大招風”嗎,但陶淵明當時在官場也不是很出名啊,但具體是什麼原因現在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了。
他祖上世代為官,曾祖父是陶侃,在東晉期立過大功,曾掌管過八個州的軍事,也就是當時那個每天搬運100塊磚以鍛鍊意志的人,不過到了陶淵明的時候,家道已經衰落了,陶淵明小時候很喜歡讀書,對書中的知識很感興趣,他又仰慕曾祖父陶侃,也是想幹一番大事業。
直到陶淵明快30歲的時候,才在別人的推薦之下,陸陸續續的做了幾任小官,他初到官場很看不慣那些拍馬屁的人,所以陶淵明在官場輾轉了13年之後,一腔熱血便逐漸心灰意冷了下來,這時,他決定棄官隱居了。
這裡講一個小故事,一次,上級派人到陶淵明那裡檢查工作,縣衙內的一個小吏憑著自己多年的經驗,深知這件事情馬虎不得,就勸陶淵明準備一下,穿戴整齊,要恭恭敬敬去迎接。
陶淵明聽後嘆了口氣,說:”我不願意為了五斗米的薪酬,就這樣低聲下氣的向那號人獻殷勤。”他當即脫下官服,交出官印,走出衙門,頭也不回的走了。
這裡我們得知陶淵明並不是不喜歡做官,而是他不喜歡官場逢迎拍馬那一套,說白了就是不想阿諛奉承別人,殊不知官場就喜歡那一套,這也許是陶淵明性格所致吧,他從小飽讀詩書,能懂大道理,胸懷開闊,見不得小人裝腔作勢,所以他決定辭官隱居。
陶淵明辭官回到家鄉以後,他每天下地幹活,也比較辛苦,經常從清晨下地,直到天黑才扛著鋤頭踏著月光回家。
陶淵明在詩歌方面有很高的成就,現存詩歌共有126首,他的五言詩沿著漢魏以來文人五言詩的發展方向,進一步向著抒情化,個性化的道路發展,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他把平凡的鄉村田園勞動生活引入詩歌的藝術園地,開創了田園詩一派,這也許是他辭官過後最大的收穫吧。
請看《飲酒》一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由於陶淵明在這首詩裡的吟詠,酒和菊已經成了他的精神和人格象徵,古人愛酒的不少,但是能夠像陶淵明這樣識得酒中真意並且從中領悟人生真諦的人卻不多,他寫菊的詩也並不多,但就是因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兩句詩太出名了,菊便成了陶淵明的化身,也成為了所有詩歌裡孤傲高潔的象徵。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用在陶淵明的身上在恰當不過了,在他生活的時代,他僅僅是作為一位高雅的隱士被人稱道,但當時的社會普遍推崇華麗高尚的文學風格,他的詩歌樸素清淡,並不適合當時人的口味,所以在他死後的兩百年裡,他的文學創作沒有引起多大的重視。
到了唐代,李白、杜甫也並沒有對陶淵明的表現做出積極評價,但是盛唐的山水田園詩派,明顯受到了他的巨大影響。
600多年後的趙宋王朝,終於出現了一位陶淵明的知音,他就是大詩人蘇軾,在蘇軾的心目中,陶淵明在文學歷史上的地位毫無疑問應該在李白,杜甫之上。
由於蘇軾的極力推薦,人們終於發現了陶淵明其人其詩的價值,從此陶淵明走出了寂寞的田園,開始了輝煌而又燦爛的藝術人生。
-
4 # 漢唐之音
讀了呂洞賓的一首詩,人生豁然開朗
仙人呂洞賓,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姓呂名巖,出生於唐代,傳說他四十六歲時去長安應考,在酒肆中遇見了仙人鍾離權。經過了南柯一夢,呂岩看破了人生,後隨鍾離權去終南山學道,終於得道成仙,成了著名的八仙之一。
傳說呂洞賓為人瀟灑飄逸,寫出來的詩也是文采飛揚,清麗絕塵。在他流傳下來的詩集裡面,除了一些丹道修煉的詩之外,還有許多寫景和說理的詩篇。他的許多詩篇不僅有很高的藝術性,而且有的還非常具有哲理性。即使在當今社會,一些詩篇也能對我們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便是仙人呂洞賓寫給我們芸芸眾生的一首詩。這首詩選自於《呂祖全書》,詩的名字叫做《訓人》。
你沒有看錯,就是訓人。身為仙人的他,逍遙世外,遊戲人間,對我們這些芸芸眾生,又是如何訓示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訓人
“何事勞勞死不休,為名為利在心頭。
要知造化皆前定,莫逞機心啟後憂。
大地有緣能自遇,憑天付與莫他求。
廣行方便存陰德,何事區區作馬牛。”
整首詩只有四句話分別闡述這幾句話的含義。
我們這些凡人整天把金錢,地位等等放在心上,為了這些累死累活操勞一生,甚至到死都不肯休息。殊不知,人生中的貧富貴賤,生老病死,得失成敗,這些往往並不是人力所能掌控的,而是由天地因果自然造化所決定。換句話說,一切得失都是有定數的。他告訴我們,不要為了得到名和利,苦苦鑽營,費盡心機,甚至不擇手段。假如以不正當的手段得到了名和利,恐怕會給自己留下日後的憂患。與你有緣的事和物,你會自然而然的遇到,就像是上天賜給你的一樣,不需要向誰去祈求。換句話說,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不要去求,求也沒用。修心修德修行可以改變命運,我們做人只需要廣行方便,樂於助人,多做善事,積功累德。那些福報自然而然的出現在我們的身邊。哪裡需要把地位和財富整天放在心上,一輩子為了這些做牛做馬呢?
-
5 # 陽春白雪
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
陶元亮性逸志猛,清高耿介,質樸率真,善良淳厚,處晉宋易代之際,天下交伐混亂,士族譏小,惡吏霸政,欺民而朽貪。故: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
陶潛安貧樂道,性喜丘山以自娛,厭案牘之勞,憎吏行醜惡。志向躬耕而求野,決明歸隱,張懁東籬,心滌霄靄。醇飲意歡,無世情之擾,不屈膝而饞。菊志以同合,讀經每會意,忘食知索然。
回覆列表
從字面看,隱,即歸隱,隱藏!逸,即安逸,超脫!
陶淵明為何歸隱,不外乎以下幾點:
1.仕途不順,前途渺茫!
2.看破世俗,心無雜念!
3.寧靜致遠,一心向學!
4.追求雅靜,靜享天倫!
5.迴歸自然,重拾純樸!
6.遠離塵世,修身養性!
7.田園覓趣,安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