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你永遠追不上的巨人

    所為的政治鬥爭沒有所為的被逼不卑鄙。歷史都是由勝利者寫成的,只有勝利者擁有足夠的統治時間任何歷史都能篡改~歷史被稱為有勇無謀的一般都是失敗者,成功者要樹立自己而貶低對方~真要是沒謀略的話項羽也不會70餘戰而一敗亡了~而且項羽用人也該不差,政治主見也是有的。不然身邊怎麼可能聚集起那麼強的力量~只是項羽的軍事成就高於政治成就。很喜歡一段話,他詮釋了史書勝利者對 項羽其人所為貶敵抬己,其法有三。其一,敵將初勝者,貶己方武將魯莽。其二,敵將多勝者,貶己方軍師擇地失當,氣候預測錯誤。其三,敵將常勝者,貶敵軍將領有勇無謀。知己知彼,勝乃不死;知天知地,勝乃不窮 下面是項羽的政治主見漢時期最大的政治行為無過於項羽的分封天下,對此歷代皆抱否定的態度,認為項羽開歷史倒河車,試圖復辟,是項羽失敗的主要原因。關於項羽的分封是否是開歷史倒河車,當今已有異議,重新否定前人研究者的片面之詞,認為項羽分封和劉邦的分封相同,都是形式下的權宜之計。但是對於劉項分封的手段,卻又眾口一詞,多貶項褒劉,認為項羽的分封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的錯誤行為。當然這些觀點侷限於“成王敗寇”的觀點,並沒有從當時實際情況去分析項羽在秦末漢初錯綜複雜的局勢下種種深有謀略的手段,以及把天下大勢掌握於己的行為。筆者曾作《 項羽建制史實之探微》考證項羽分封建制的歷史背景以及體制實質。本文將從如何分封天下這一措施來解析項羽在此間的種種謀略與戰略得失。 一:分封是預謀已久的大戰略 很多人認為項羽分封是一時感情用事或則是根本無任何戰略考慮,純粹是回到秦朝之前的格局。這種認識無疑是犯了“先認定項羽是什麼樣的人,然後才分析其行為之目的”,這種觀點無疑是主觀臆斷,並符合歷史事實。 項羽實行分封之策,依史料最遲出於鉅鹿之戰後和章邯對峙期間,也就是秦二世三年十二月至七月之間。史記記載,在章邯投降項羽之前,陳餘曾遺章邯書曰:“將軍何不還兵與諸侯為從,約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稱孤”(1),從這段陳餘的告白,我們可以推測,項羽在鉅鹿之戰統率諸侯聯軍於章邯對峙的時候已經有分封的戰略計劃了。從後面的材料看,完全證實了這種可能性:“(項羽和章邯)已盟,章邯見項羽而流涕,為言趙高。項羽乃立章邯為雍王,置楚軍中。”(2),由此得出項羽不但早有分封的戰略計劃,甚至連如何分封都有一定的方案。 項羽為何要在此時搞分封呢?我們來看當時的背景,鉅鹿之戰項羽消滅圍鉅鹿的二十萬王離軍後,統率楚,燕,趙,代,齊五路諸侯聯軍與章邯對峙於漳水。當時應該是秦二世三年一月,但是從這段時間一直到六月份,基本是“相持未戰。秦軍數卻”(3),秦始皇本紀有這樣的相關記載“夏,章邯等戰數卻”(4),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是章邯急於決戰,而項羽此時是步步緊逼,卻不立刻進行決戰,以致拖延至此。何故?筆者認為項羽有兩個考慮: 一,想不傷元氣的完勝此戰 章邯此時尚有二十萬正規軍,項羽並沒有兵力上的絕對優勢。關於項羽率領諸侯聯軍和章邯對峙的時候有多少兵力史無明文,不過從後來的資料推測,諸侯聯軍兵力不會高於二十萬。《秦楚之際月表》記載十月“項羽將諸侯兵四十餘萬”(5),其中有章邯秦軍二十萬,也就是當時項羽諸侯聯軍還有二十萬。另《魏豹彭越列傳》“項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餘城,立豹為魏王。豹引精兵從項羽入關。”(6),可以肯定十月份項羽諸侯聯軍的四十萬中已有魏王豹的兵力在內。這樣算下來,項羽和章邯對峙的時候兵力顯然在在二十萬以下,略少於章邯軍。以這樣的情況和章邯決戰,就算是勝也大傷元氣,是以項羽不肯輕易決戰。 二,謀求在諸侯中的地位 項羽在鉅鹿之戰全殲王離軍團,威名遠揚,成為諸侯聯軍之上將軍,統率諸侯聯軍。但是諸侯聯軍成分複雜,各有自己的地盤和軍隊,恐怕難以指揮的得心應手。這裡項羽緩攻章邯,可以利用章邯在側的巨大威脅,逐步收服各路諸侯為己所用。 由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在和章邯對峙階段,項羽開始謀劃下一步的戰略大計,而這個戰略主要就是收服各路諸侯包括秦軍為己所用。但是要收服各懷異心的諸侯談何容易!有秦軍威脅的時候,諸侯尚可聽從項羽指揮,但是失去秦軍威脅後呢?恐怕都各奔前程了吧!所以要想收服諸侯們,必要拿出有點份量的砝碼,誘使諸侯與自己的利益栓在一起,達到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地步才能把諸侯牢牢綁在自己的戰車上面。 最有份量的砝碼無疑莫過於滅秦封天下,只有“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才能讓諸侯臣服於自己腳下,去驅逐一切阻擋在自己面前的障礙。也正因為如此陳餘才能拿封王誘使章邯下定決心反水而滅秦。 二:分封是客觀形式下的權宜之策 漢元年十二月,項羽率領四十萬諸侯聯軍入主咸陽,分封天下。對於這一點,傳統觀點認為項羽當時在咸陽完全可以繼承秦始皇的帝業,統一天下。這種觀點無疑是片面的,無視實際情況。我們來看當時天下的形式: 一:關中地區聚集大量諸侯,他們各有自己的勢力和軍隊,可考者除了項羽,劉邦外,尚有章邯,司馬欣,董翳,魏王豹,申陽,韓王成,張耳,吳芮,臧荼,田都,梅鋗,陳武等。也就是項羽的四十萬軍隊大部分是這些諸侯軍的。 二:關外之地盤踞著舊諸侯和新興勢力,他們有的是秦末起義時期因為貴族的身份被立起來的王,有的是趁亂聚集勢力打下來的地盤。他們有控制以彭城為中心楚地的懷王;盤踞齊地的田榮,田市;盤踞趙地的趙王歇;盤踞燕地的韓廣;佔據南郡的楚柱國共敖;佔據河內的司馬昂以及在定陶的彭越勢力和在南皮的陳餘勢力。 由上可見,當時天下地盤基本掌握在舊貴族勢力的手中,項羽控制的地盤僅有關中而已。但是僅關中一地卻聚集大批的滅秦功臣,他們不但有功績,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有各自獨立的勢力和軍隊。而項羽名義還是屬於懷王的臣子,全部家當只有幾萬楚軍。以幾萬楚軍的本錢就放任各地舊勢力和關中新勢力不顧而急於稱帝學秦始皇把天下權利集於一身,豈不荒謬? 《義門讀書記》引馮鈍吟語“楚兵初起,憂在亡秦,須立六國以樹黨。六國立,則秦已失天下,獨有關中耳。秦已滅,則患在諸侯。盡徒故王王惡地,羽之謀也。此亦有不得已者,但不知桓,文處此當何如耳!”(7),馮氏亦是看出如此形式下項羽難以著手的地方。但是顯然馮氏僅僅看到舊勢力對項羽制衡的一面,卻沒有看到新勢力對項羽的牽制的一面。項羽從鉅鹿之戰開始就一邊利用秦軍的威脅挾持各路諸侯聚集在自己帳下;一邊用割地封王誘惑諸侯為自己效勞。秦朝已滅,諸侯雲集咸陽,翹首以待,無不是為了兌現裂土封王的許諾。箭在弦不得不發,此時項羽無論如何都要給雲集咸陽的諸侯們一個交代,但是六國卻掌握在舊諸侯的手中,項羽並無尺寸之地可封。項羽唯一可以寄以厚望的只有自己滅秦的威望以及對諸侯恩威並用所得來的諸侯從長的身份。所以項羽分封不但是為新興諸侯一個交代,更重要的是他也要利用這些諸侯們為自己謀取最大的利益,由無尺寸之地到王梁楚九郡。項羽之分封不僅是迫於形式對各個勢力的承認交代,更是為自己掙下大片領土,一直到統率天下。 筆者在《 項羽建制史實之探微》中曾經分析,當時六國舊貴族以及天下士人之心願之輿論皆要求分封。在這樣的形式下項羽既不能稱帝獨攬大權,亦不能放手不管,承認現狀,唯一可以實行的無疑只剩下順應潮流,並且重新進行權利的洗牌,也就是在一定的原則下大封諸侯。三:項羽都彭城之謀略分析 自從司馬遷說項羽“背關懷楚”(8),韓信說項羽“不居關中而都彭城”(9)。歷代皆把項羽不王關中而都彭城看成是典型的胸無大志,目光短淺。並認為項羽是由於“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10)的緣故才出現如此嚴重的戰略失誤。 其實持這樣觀點的人無非是因為“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11),也就是兩個原因,一是關中地理險峻,有函谷關、武關易守難攻;二是關中經濟條件好。另外劉邦建立漢朝後,本欲都洛陽,經過婁敬,張良勸說改都長安。後人遵循成王敗寇的舊識,皆隨聲附和以為只有都關中才是正確的選擇。事實上此說並非完全正確,先是地理上“歷史又證明,關中險要並非攻不可破。秦楚之交,秦之武關就被劉邦攻克;函谷關更是兩度失守,一次為陳勝部將周文所破,另一次就是項羽攻破劉邦部屬的把守,事在分封以前。故項羽對關中之地或不復可制的前景不甚擔憂。”(12),也就是雖然地理的優勢並非絕對的,如果一味因為地理的優勢而不顧總體戰略強行為之,則得不償失。另外在經濟上後人都先入為主的受當時辯士一面之辭的影響,認為關中是當時最肥沃的地方。這點恰恰是不夠客觀的,學者葛劍雄經過詳細考證得出:“全面考察秦漢時期的經濟狀況,我們不得不承認,當時最發達的地區是在關東,即燕山山脈以南,太行山、中條山以東,豫西山地和淮河以北地區。以西漢末年為例,這一佔全國總面積11.4%的範圍內,擁有總人口的60.0%,在糧食自給的情況下,每年至少向關中輸出400萬石,還有大量手工業產品,與關中相比無疑更具有優勢。 ”(13)。從楚漢之際的實際情況出發,我們也可以發現關中的經濟並不是那麼理想,漢二年六月“關中大飢,米斛萬錢,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漢”(14),雖然是因為戰爭期間大量荒地,但是這樣的情況僅僅出現在關中,亦可以說明失去蜀、漢的關中經濟的拮据。另外學者陳國生亦分析劉邦都關中是不得己而為之,並非最善之地,而且是西漢社會政治經濟建設史上的一大敗筆(15)。 由上我們可以知道都關中並非就是最佳的選擇,那麼我們分析項羽都彭城的考慮。 首先,我們不能忽略了楚懷王的影響,不管怎麼說項羽還是懷王名義的下屬。所以項羽分封諸侯前先“使人致命懷王”,欲把分封批上合法的外衣,並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懷王明顯要頑抗到底,形式迫得項羽非要親自處理懷王不可。從政治的角度來說,項羽要稱霸天下,就不能有一個名義的上司指手畫腳;要控制楚地,也不能任由另一個政權發號施令,使楚地的力量分裂。也就是項羽無論如何也要在楚地統一號令,如果連楚地都團結不了,談何稱霸天下?或則有人認為懷王不過傀儡而已,用不著這麼重視。實則不然,這是關乎名分的大問題容不得馬虎。另外懷王有一定的勢力和軍隊,項羽不過有楚軍幾萬而已,真正楚的根基卻在楚地,項羽不都關中而都彭城亦是在接受楚地的全部力量。事實上懷王並不是輕易就可以處理的,根據史記《秦楚之際月表》漢元年二月,項羽就徙懷王都長沙郴縣;而漢元年三月懷王仍都彭城,項羽都江都(16)。推測可能懷王有抵抗的行為,項羽不得不先臨時建都對付懷王。另外懷王終被驅逐,也是因為懷王之臣見項羽強勢而紛紛背懷投羽,並非是懷王勢力單薄。 再次,項羽都彭城也是客觀形式的決定,項羽手下將士皆楚人,都有衣繡歸鄉的願望。劉邦手下一樣有東歸的念頭“士卒皆山東人,跂而望歸(韓王信語)”(17),“漢《饒歌十八曲》中,有《巫山高》,蓋描寫漢高祖在南鄭時,兵士思東歸之情”(18)。所以項羽順從民意發出“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的政治宣言,後人並不瞭解這種背景以致嘲笑之。事實上劉邦也說過同樣的話“漢高帝滅秦,為漢王,王巴、蜀。閬中人範目,有恩信方略,知帝必定天下,說帝,為募發賨民,要與共定秦。秦地既定,封目為長安建章鄉侯。帝將討關東,賨民皆思歸;帝嘉其功而難傷其意,遂聽還巴。謂目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耳。’徙封閬中慈鄉侯。”(19)。同樣的行為,難道就因為劉邦是勝利者,一個就是省時度勢,一個就是目光短淺? 第三,如果項羽都關中,楚地將如何處理? 清人惲敬對此曾有評論:“項王聽韓生之說而都之,關中之人,安乎不安乎?關外諸侯,無異議乎?項王所接待室之九郡,將以之分王乎?抑自制乎?度其勢必自制之矣。自制之而一旦有警,其將雲關中自將而東乎?關中固漢王所手定也,捨己所手定之九郡,而奪他人所手定之關中;既奪他人所手定之關中,又不分己所手定之九郡,一旦自將而東,天下之人,安乎不安乎?是故關中者,項王所必取之地也。取之而名不順、勢不便,則緩取之;取之而名不順、勢不便,且召天下之兵,則以棄之者取之。”(20)。另外關中對項羽來說沒有任何根基,又是劉邦先定關中,取關中不但得不義之名,而且不能兌現許諾章邯的雍王,又負無信之名。以實實在在的根據地換危機四伏的關中,且負不義無信之名,蓋項羽之不取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同分數的借讀生,如何填報志願比較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