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陽侯

    我說句實話可能有點不好聽。

    大部分(我說大部分,沒有說全部)清初不願意留辮子的人放到清末也不會願意剪辮子。

    因為這幫老頑固的理由都是一樣的,那是祖宗留下來的東西。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句話只是一個口號而已,畢竟漢代就有理髮匠了。

  • 2 # 史界觀

    清朝建立後,下令民眾留辮子,最初大家是非常不願意的,因為實在太醜陋。為此,清朝政府釋出政令:“京城內外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盡令剃髮。遵依者,為中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清朝滅亡後,民眾對於剪辮子同樣反對,和當初反對留辮一樣,政府只能強制執行。其實,人們反對在意的不是辮子,而幾千年留下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有所毀傷”的傳統,當初留辮,人們覺得改變髮飾是對祖先的不孝不敬,民國剪辮,人們依然這麼認為。其次,人們已經習慣了把辮子當成“正統”,200多年,這種觀念已經深入骨髓,就像當初他們對於明朝時期髮型的尊崇不願意改變一樣。有人說,這是漢人奴性未改的結果。一個是習慣了,還有就是他們總覺得清朝還會回來,如果自己剪辮子,只怕到時候會被殺頭,在老舍《我這一輩子》書中有所描寫。在當時,中國變化太快,清朝留辮,太平天國要剪辮,革命黨要剪辮,剪辮被清朝殺,不剪辮太平天國抓。人們已經害怕了,萬一哪天出個什麼國,又要留著怎麼辦?乾脆留著。其實真正反對剪辮的,無非就是滿清遺老遺少,地主階級,八旗子弟,還有一些真有奴性思想的人,老百姓其實無所謂。可是他們害怕了,或習慣了,他們無法左右時局的發展,所有的行為只是為了儲存自己。頭髮只是革命家和各種勢力的鬥爭的手段,最終遭殃的只是民眾。

  • 3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哈哈。這個問題確實有意思。

    如果是我,我肯定要剪掉。因為我覺得,那種髮型體現不出我的帥氣來。再一個,要是和村裡的二賴子發生矛盾,雙方動起武來,萬一被他揪住了小辮,簡直不敢想像那個美妙的情景。

    我老婆前幾天還種了頭髮,因為她認為自己的髮際線有點高,又往下種植了一釐米。

    如果在清朝,讓她把髮際線抬高到百會穴位置,那她肯定會氣瘋了。

    當初,清軍入關。孫之獬給多爾袞出的這個主意,剃髮易服,以示臣服,為此,漢民族還流血抗爭,殺得人頭滾滾。

    反對的大多數是平民百姓,當朝為官的倒是沒什麼意見,剃就剃了。看來,這個民族的氣節還是在野不在朝啊。

    清朝除了剃髮易服,還禁止漢民族女人裡小腳。這更了不得了,群情激昂,以死相爭,連朝廷為官的漢族官員都看不下去了,冒死諫爭,終於保住了漢族婦女的小腳。

    後來,雙方終於達成妥協。頭髮可以剃成葫蘆,衣服也可以換成馬褂,但女人的小腳必須裹住。

    這就我大漢民族的氣節,用男人的臉面換來了婦女的尊嚴。

    晚清沒落,革命興起,剪辮子成為了宣佈向舊世界告別,接受新思想的象徵。但是,傳統的力量是巨大的,這其中的波折也是一言難盡。革命黨還鼓勵婦女放天足,這個主張其實和清朝歷代是一樣的。這也很難,也是遭到了激烈的反對。

    這就傳統文化的力量啊!華人比較敬祖,留住小腳就留住了對明朝的懷念,保住辮子就保住了對清朝的認同。

    傳承嘛,總認為祖先留下的都是好的,比如雷雷的太極,浩浩的詠春。

    現在也一樣,不是還有好多人為島上那群沒出息的內鬥黨派失去了大陸而耿耿於懷嗎?Quattroporte的銅像被推倒,被潑漆,政權被蔡婆婆掃平,一度連工資都發不出來。

    過去就過去了,沒有什麼可依依不捨的。未來必然比過去更加地美好。告別過往,擺脫桎梏,面向明天,迎接希望!

    你的辮子剪掉了嗎?

  • 4 # 文軒春秋

    大家都知道,清軍入關的時候強迫老百姓“剃髮留辮”,釀成很多的屠城案。甚至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說法。衡量漢人是否歸降,是否接受清朝統治,就看有沒有留辮子。清帝退位,清朝滅亡。民國政府宣佈了“剪辮令”之後,老百姓卻不肯剪辮子。

    這樣的情況非常普遍性,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很多人剪掉了辮子,但未必是出自自願的,多數民眾不願剪辮子或許存有擔心清朝復辟的考慮。畢竟清政府強迫民眾“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釀成的屠城血案後,是否留有辮子變得非常的敏感。

    清朝初年,老百姓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為號召,抗拒清朝政府的剃髮令。200年過去了, 他們也用同樣的理由抗拒剪髮令。

  • 5 # 風談天下

    想來難免悲涼——近代中國男人最初大規模出現在世界視野中:居然就是這個一根“豬尾巴”形象。辮子:是清朝最醒目的歷史標籤,又何嘗不是近代中國最恥辱的標誌呢?

    滿清入主中原,基本上是走的是全面漢化的路子。

    滿清入關後的皇帝,從順治到宣統,無論是書法還是詩詞,都保持了很高的漢文化水準,其中的康熙、雍正、乾隆等人,更是有很高的漢文化水準。

    但唯獨在一件事上,滿人堅持了高壓不妥協的態度——漢族男人必須剃髮蓄辮!

    這事兒是多爾袞乾的,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他為什麼非要做這件事:

    從文明的層級來看:遊牧文明階段的滿洲人與中原漢人,根本不在一個層級上。

    甚至可以斷言:初入主中原的滿洲人,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自卑感。

    逼迫漢族男人剃髮蓄辮,無疑是消除這種自卑感最簡單粗暴、高效快捷的途徑。

    ——我不能讓自己像你那麼優雅高貴,但我可以讓你像我一般野蠻醜陋。

    從這個意義來理解,你就會明白“豬尾巴”不僅僅是一種髮飾,更是一種身份認同感。

    所以,當清朝延續兩百多年,這根辮子也就在中國男人頭上留了兩百多年,這種身份認同感也就保持並強化了200多年。

    而突然在200多年後的某一天,皇帝沒了,辮子要剪了……

    這一刻這根辮子要剪去,與200多年前這根辮子要紮起來一樣:它不再簡單只是頭上的一根辮子,而是一種身份認同感的失去。

    ——過去我是大清的子民,如果辮子剪了,我又將是誰?

    捨不得不是頭上的辮子,而是對找不到“我是誰”這樣人生命題的答案時的恐懼與無助。

    1912年2月,清帝退位,兩千多年的帝王統治終結。

    我們現在讀史,這些只是一段文字。

    而試著設身處地想想,對於平民百姓來說,突然之間面臨著如此宏大的歷史改變,對現實不確定內心惶恐感,對未來不確定的困惑感,對自我身份喪失的無助感……

    他們無法用語言、文字或者其他的藝術形式來表達。

    他們唯一能做的表達:就是想死死守著頭頂的那根辮子。

    坦誠一點吧,不用嘲笑他們。

    很多時候,我們拒絕改變,並非因為對現狀的滿意,而是對未來的恐懼。固執不變,不是因為忠誠的美德支配,而是因為懦弱的本性使然。

    仔細想想吧,有幾個人有資格嘲笑他們?

    頭上的辮子是剪了一百多年了,但長在心上的辮子,許多人不但根本就沒剪過,或許比那時那根還粗還壯。閒著沒事就甩幾下,內心裡充滿了自豪與歡喜。

  • 6 # 爸爸一選獵奇

    清朝統治中國四百餘年,滿清文化也已統治四代人的思想,就好比一雙鞋,穿了太久了,就算壞了也不太捨得丟掉,且在當時交通訊息不發達的年代,清朝亡了的訊息大多人都未必知道,知道了也不一定相信,畢竟清朝法律很殘酷,剪辮子可是殺頭之罪,

  • 7 # 飄香一劍誤終生

    自古以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中國古人向來以剪頭髮為恥,清朝初期滿族入侵頒令剪髮留辮一度引起流血事件清朝200年華人早適應了辮子又要求剪辮子,當然會反對了。

    再者對普通百姓來說突然讓剪辮子我們不相信大清朝真完了,會不會再光復呢誰又說的準呢?

  • 8 # 津城沐雨

    主要出於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習慣成自然,很多人思想麻木,成為封建王朝的順民。

    滿清統治中國兩百多年,起初滿清頒佈剃髮令,很多漢人拼死抵抗,為此甚至出現了屠城,大量不願意剃髮的漢人被殺頭,剩下的都是相對沒有“骨氣”的。在滿清的文字獄和禁錮思想的政策下,百姓大多數都麻木不仁,成為了封建王朝的順民,因此很多人也不願意剪髮。

    另一方面,不懂時事,認為革命黨人不長久,哪天滿清還會回來。

    很多人擔心革命黨不長久,如果把辮子剪掉,等滿人再殺回來的時候,會治罪於自己,覺得還是留著吧。

  • 9 # 淨月暖陽

    小老百姓,在那個年代怎能知王朝更迭,世事變遷。清朝的滅亡,正是人民已麻木到了極點,才有揹著侵略者登岸,看著他們佔領國土而不自知。民國文化思想大師們,都以喚醒華人為第一要務,才有了魯迅的《狂人日記》,和沾血饅頭。黨也以發動群眾為主要宗昏,誰喚醒了民眾,誰就得到了天下!連老外都說中國是沉睡的獅子。正是這種麻木,使小老百姓不知變革,不知世界,不知帝國己一去不復返。

    辮子是大清朝給每個華人的烙印和枷鎖,在滿清入關得天下時,就要漢人改發易服,斷的就是漢民族的根,推行的無比嚴厲,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之說。那己不只是一條辮子,而是是否臣服的標記。

    也許300年前的事,到了晚清,只有些老祖宗們留下的傳說,辮子己留成習慣,未必有切膚之痛。可是太平天國所去不遠,太平天國的人被清官府稱之為“長毛”,正是太平天國的屬地人民和軍隊,都剪去了滿清的長辮。可太平天國遭到了殘酷的鎮壓,被殺死的人眾多,殺人的依據往往就是頭上的髮辮。剛過去幾十年的事,血案還在城市、鄉村的老人們口口相傳,這時又說革命了,要強制剪辮,誰知那天又失敗了,沒了辮子會不會又掉腦袋?對老百姓來說,這可真是生死攸關的!向來膽小怕事的人,怎麼敢拿性命開玩笑。

  • 10 # HuiNanHistory

    剪不剪辮子,根本不是漢人老百姓主觀意願的問題。

    就像清朝入關時,留辮子也從來都和老百姓的意願沒關係一樣——這些行為,剪辮子的背後受到國家力量的約束。

    1912年,民國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

    作為國家首腦的孫中山,釋出了一條關於辮子問題的總統令,稱為《令內務部曉示人民一律剪辮令》,內容就是告知各省官員,必須強行推廣剪辮子的命令。

    根據這條總統令,凡是不剪辮子的人:

    凡未去辮者,於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淨盡,有不遵者,違法論。

    提醒一下,當年清朝的剃髮令不也是如此嗎?無論你想不想留辮子,都必須遵從清朝的規定剃髮留辮。

    今天也是如此,無論老百姓想不想剪辮子,都要被迫去剪,和他們的主觀意願沒有關係。

    當然,確實也有一些人沒有剪辮子。

    這些人的身份都非常特殊,不是普通漢人老百姓能夠相比的。

    不剪辮子的人,諸如王國維、辜鴻銘,這兩位文化大家都是將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寄託在辮子上,所以不願意剪辮子。

    王國維、辜鴻銘都是民國初年社會的文化名流,所以沒有人敢強迫他們做什麼或不做什麼。

    再比如,張勳率領的辮子軍也沒有剪辮子。張勳對清朝有很強的認同感,所以不願意剪辮子。

    他手上有兵權,當然也沒有人能強迫他。老百姓的手裡也有兵嗎?

    因此,除了少數特殊的人以外,大部分人都剪了辮子。

    最後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在偏遠的農村。

    由於民國政府的行政水平,還到不了這種層級,所以當地人就過著與世無爭、隔絕世外的生活,依舊保留著辮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家機密》的主演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