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交試驗正交試驗設計(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是研究多因素多水平的又一種設計方法,它是根據正交性從全面試驗中挑選出部分有代表性的點進行試驗,這些有代表性的點具備了“均勻分散,齊整可比”的特點,正交試驗設計是分式析因設計的主要方法。是一種高效率、快速、經濟的實驗設計方法。日本著名的統計學家田口玄一將正交試驗選擇的水平組合列成表格,稱為正交表。
工具/原料
計算機一臺
方法/步驟
基本簡介:
當分析因設計要求的實驗次數太多時,一個非常自然的想法就是從析因設計的水平組合中,選擇一部分有代表性水平組合進行試驗。因此就出現了分式析因設計(fractional factorial designs)。
正交設計的基本特點是:用部分試驗來代替全面試驗,透過對部分試驗結果的分析,瞭解全面試驗的情況。
正交試驗是用部分試驗來代替全面試驗,它不可能像全面試驗那樣對各因素效應、互動作用一一分析;當互動作用存在時,有可能出現互動作用的混雜。
正交表:
正交表是一整套規則的設計表格。用L為正交表的代號,n為試驗的次數,t為水平數,c為列數,也就是可能安排最多的因素個數。例如L9(34),它表示需作9次實驗,最多可觀察4個因素,每個因素均為3水平。一個正交表中也可以各列的水平數不相等,稱它為混合型正交表,如L8(4×24) ,此表的5列中,有1列為4水平,4列為2水平。根據正交表的資料結構看出,正交表是一個t行c列的表,其中第j列由數碼1,2,… Sj 組成,這些數碼均各出現N/S 次。
正交表具有兩條性質:
(1)每一列中各數字出現的次數都一樣多。
(2)任何兩列所構成的各有序數對出現的次數都一樣多。
所以稱之謂正交表。
方案設計:
安排試驗時,只要把所考察的每一個因子任意地對應於正交表的一列(一個因子對應一列,不能讓兩個因子對應同一列),然後把每列的數字"翻譯"成所對應因子的水平。這樣,每一行的各水平組合就構成了一個試驗條件(不考慮沒安排因子的列)。
例:
某礦物氣體還原試驗中,要考慮還原時間(A)、還原溫度(B)、氣體流速(C)、還原氣體比例(D)這四個因子對全鐵合量X〔越高越好)、金屬化率Y(越高越好)、二氧化鈦含量Z(越低越好)這三項指標的影響。希望透過試驗找出主要影響因素,確定最適工藝條件。
首先根據專業知以確定各因子的水平:
時間:A1=3(小時),A2=4(小時),A3=5(小時)
溫度:B1=1000(℃),B2=1100(℃),B3=1200(℃)
流速:Cl=600(毫升/分),
C2=400(毫升/分),
C3=800(毫升/分)
CO:H2:D1=1:2,D2=2:1,D3=1:1
這是四因子3水平的多指標(X、Y、Z)問題,如果做全面試驗需3^4=81次試驗,而用L9( 34)來做只要9次。
資料分析—方差分析:
正交表的另一個好處是簡化了試驗資料的計算分折。還是以[例1]為例來說明。按照表2的試驗方案進行試驗,測得9個轉化率資料。
由總平方和與各因素平方和即可求得誤差平方和,亦稱剩餘平方和。是總平方和減各因素平方和所得。如正交表有一空列,則該列的平方和就是誤差平方和。但在正交表飽和試驗的情況下,即所有各列全部排滿時,誤差平方和一般用各因素平方和中幾個最小的平方和之和來代替,同時,這幾個因素不再作進一步的分析。
自由度:φT=試驗次數一1
φA,B…=水平數一1
φA×B=φA×φB
φe=φT-φA-φB-……-φD
正交試驗正交試驗設計(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是研究多因素多水平的又一種設計方法,它是根據正交性從全面試驗中挑選出部分有代表性的點進行試驗,這些有代表性的點具備了“均勻分散,齊整可比”的特點,正交試驗設計是分式析因設計的主要方法。是一種高效率、快速、經濟的實驗設計方法。日本著名的統計學家田口玄一將正交試驗選擇的水平組合列成表格,稱為正交表。
工具/原料
計算機一臺
方法/步驟
基本簡介:
當分析因設計要求的實驗次數太多時,一個非常自然的想法就是從析因設計的水平組合中,選擇一部分有代表性水平組合進行試驗。因此就出現了分式析因設計(fractional factorial designs)。
正交設計的基本特點是:用部分試驗來代替全面試驗,透過對部分試驗結果的分析,瞭解全面試驗的情況。
正交試驗是用部分試驗來代替全面試驗,它不可能像全面試驗那樣對各因素效應、互動作用一一分析;當互動作用存在時,有可能出現互動作用的混雜。
正交表:
正交表是一整套規則的設計表格。用L為正交表的代號,n為試驗的次數,t為水平數,c為列數,也就是可能安排最多的因素個數。例如L9(34),它表示需作9次實驗,最多可觀察4個因素,每個因素均為3水平。一個正交表中也可以各列的水平數不相等,稱它為混合型正交表,如L8(4×24) ,此表的5列中,有1列為4水平,4列為2水平。根據正交表的資料結構看出,正交表是一個t行c列的表,其中第j列由數碼1,2,… Sj 組成,這些數碼均各出現N/S 次。
正交表具有兩條性質:
(1)每一列中各數字出現的次數都一樣多。
(2)任何兩列所構成的各有序數對出現的次數都一樣多。
所以稱之謂正交表。
方案設計:
安排試驗時,只要把所考察的每一個因子任意地對應於正交表的一列(一個因子對應一列,不能讓兩個因子對應同一列),然後把每列的數字"翻譯"成所對應因子的水平。這樣,每一行的各水平組合就構成了一個試驗條件(不考慮沒安排因子的列)。
例:
某礦物氣體還原試驗中,要考慮還原時間(A)、還原溫度(B)、氣體流速(C)、還原氣體比例(D)這四個因子對全鐵合量X〔越高越好)、金屬化率Y(越高越好)、二氧化鈦含量Z(越低越好)這三項指標的影響。希望透過試驗找出主要影響因素,確定最適工藝條件。
首先根據專業知以確定各因子的水平:
時間:A1=3(小時),A2=4(小時),A3=5(小時)
溫度:B1=1000(℃),B2=1100(℃),B3=1200(℃)
流速:Cl=600(毫升/分),
C2=400(毫升/分),
C3=800(毫升/分)
CO:H2:D1=1:2,D2=2:1,D3=1:1
這是四因子3水平的多指標(X、Y、Z)問題,如果做全面試驗需3^4=81次試驗,而用L9( 34)來做只要9次。
資料分析—方差分析:
正交表的另一個好處是簡化了試驗資料的計算分折。還是以[例1]為例來說明。按照表2的試驗方案進行試驗,測得9個轉化率資料。
由總平方和與各因素平方和即可求得誤差平方和,亦稱剩餘平方和。是總平方和減各因素平方和所得。如正交表有一空列,則該列的平方和就是誤差平方和。但在正交表飽和試驗的情況下,即所有各列全部排滿時,誤差平方和一般用各因素平方和中幾個最小的平方和之和來代替,同時,這幾個因素不再作進一步的分析。
自由度:φT=試驗次數一1
φA,B…=水平數一1
φA×B=φA×φB
φe=φT-φA-φB-……-φ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