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409978907130

    隨著近幾年社會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幼兒園師資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一方面幼兒園教師的學歷層次逐步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逐漸提升;另一方面,教師隊伍日趨年輕化,90後的青年教師日益成為幼兒園教師的主體力量。這種變化使幼兒教育事業充滿了活力,但同時也使幼兒園面臨諸多挑戰,因為青年教師大多是獨生子女,普遍具有強烈的自尊心和自我表現慾望,追求個性表達,較為任性,害怕吃苦,儘管理論水平較高,但難以與實踐相結合。這使他們面對教育中出現的問題時束手無策,難以滿足孩子與家長的需求,進而產生教學倦怠感,對自己的職業前途極易喪失信心。幼兒園青年教師群體的培養和培訓由此成為幼兒園管理工作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幼兒園應積極探索合理有效的方法與途徑促進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   我園的園本教研,立足於日常的教學活動,透過教師的小組備課、日常上課、理論引領和勤於筆耕,系統地提高教師的教研能力,力爭計每個教師成為園本教研的主人,實現教師作為教研主體最大限度地參與,使教師在感受、體驗、反思自己教學的過程中提高專業水平。   1小組備課,加強教師的學習能力   我園的小組備課,是以年級組為單位,由年級組長分別組織A、B班教師,對日常的教學活動進行說課、研討,最終統一意見,得出最佳教案,各班也可根據本班實際悄況進行適當修改。每個教師在小組備課中需做到:   1.1有準備地說:小組備課前,每位教師自主選擇一個活動,認真研究教材和分析幼兒後,從教材、教法、學法、活動過程等方面進行說課,對一些如目標定位、環節設計、活動準備、幼兒反應、細節把握、重難點解決等方面教師需理論結合實踐進行說課。如中班美術欣賞《百老匯爵士樂》,備課教師重點對活動準備進行了說課,因為幼兒對百老匯的夜景、爵士樂的風格等相關經驗比較缺乏,於是,說課教師提議活動前藉助圖片、音像、文字、樂曲等形式,幫助幼兒做前期的經驗準備。   1.2有選擇地聽:聽別人說課是一個有效的幫助和再學習的過程,聽課者對他人的教學理念、教學經驗和教學智慧需有自己的判斷標準,確定哪些是精華,是自己欠缺的,哪些是值得商榷的,有待討論。如大班數學活動《大家愛鍛鍊》,活動強調運用多種形式統計各個項運動的人數。在以前的教學中,教師習慣於先講解後操作,使得幼兒都模仿教師的記錄方式,答案較單一。借鑑說課者的教學經驗,先讓幼兒思考有哪些記錄方式,這樣,幼兒的思維就得到了擴充套件。小組備課時,要有選擇地聽,對自己在實踐中有疑問的、最需要的內容進行記錄,而後進行內化,從而有針對性地形成自己的教學經驗。   1.3有思考地學:學習他人豐富的實踐經驗是小組備課中所有教師的共同想法,但學習不是簡單的方法套用,而要學習經驗背後支撐的理論,用理論研讀經驗。透過學習他人教育經驗背後的教育理念,才能掌握具有個別化特徵的教育方法,才能在理念指導下創造出自己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如科學活動,許多教師都習慣於提前將材料放在桌面上,而後讓幼兒猜測問題,幼兒自然就沒有思考的必要。每一次科學活動的材料都有其特性,教師不可以照搬他人的做法,需要結合具體的活動,有針對性地處理,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   1.4有方法地做:實踐中,可以借鑑、模仿他人的教育策略,但一味地模仿會削弱自我思考的意識和習慣,抑制自身發展,如果加上自己的思考和創新,就會使組織的活動更趨於成熟。如大班兒童詩《一個人》,活動目標中要求體驗與同伴在一起的樂趣,以及失去朋友的孤單感受。說課者強調活動前先要讓幼兒體會孤單,提議以“盲人走路”的遊戲切入,這樣才能很好地體會詩中孤獨的情感。大家都肯定這個方法很好,但許多教師並沒有一味地照搬,而是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進行了修改,有的以一些小遊戲匯入,如單指掃地、一人抬桌等。   小組備課嘗試建立合作式的夥伴互助關係,將個體的智慧轉化為群體的智慧,讓群體的智慧成為推動個體智慧的源泉,為成熟、優秀的教學活動提供有力的保障。   2日常上課,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教學上歷來有“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的說法。“得法”指的是符合受教育者身心特點、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完成教學目標的方法。針對日常的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來檢驗自己的日常教學活動:   2.1目標定位準確: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在教學中,教師要以教學目標為總指導方向,依據目標選擇教學內容,設定教學環節,確定教學策略,並以教學目標來衡量和評價教學結果。如大班科學活動《巧取珠子》,教師在目標上確定了四條,這四條目標兼具整體性、全面性和針對性,不僅體現隋感、認知及能力三大維度的要求,並結合《綱要》精神,突出了思維習慣和個性態度的價值取向,著眼於培養幼兒的科學素養。在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面臨的最大困難往往就是如何對活動進行合適的目標定位,教師只有認真鑽研教材、分析幼兒,才能對目標進行準確的定位。   2.2過程詳略得當:活動過程是為實現活動目標和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而對活動內容的具體展開和教育方法的具體運用。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教學活動的形式要多樣、有趣,提問要精練,便於啟用幼兒思維,對於重難點,教案的設計要詳略得當,切不可拖拉冗長。如中班數學《等分》,教師在每一次等分前都要集中講授,顯得過於拖沓,而最後給等分後的三角形排隊,教師一躍而過,又顯得倉促。如果教師能講解完一次等分的方法後,讓幼兒自主探索,不僅可以節省多次集中講授的時間,還充分尊重了幼兒學習的主體地位。   2.3注重師幼互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覺察幼兒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如大班體育《小小野戰軍》,教師在整個活動中注重師幼互動,一方面放開手讓幼兒玩,讓幼兒自主探索,在觀察到一些現象後給予特別的指點,並和全班幼兒共同學習、欣賞幼兒的新經驗,透過一步步分享新經驗,層層遞進,自然而然地達到了教學目標。幼兒在玩中學習,教師在觀察中幫助其提升,並進行簡短小結,看似簡單的拋接球,卻能看出教師啟發、引導得十分到位,充分發揮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2.4關注細節處理:教學細節是教師教育理念的一種流露,是教學風格的一種表達,是教學功底的一種展現。看似平常,卻蘊涵著智慧;看似簡單,卻孕育著深刻。如小班綜合活動《好玩的墊子寶寶》,教師事先作了周密的準備,活動效果也很不錯,但有幾個細節,卻讓幼兒的活動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一是椅子的擺放,教師考慮到小班幼兒的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且易分散,於是坐成了“U”型,結果幼兒和“墊子寶寶”做遊戲,就有了一些碰撞。二是教師在評講時,因為墊子都拿在手裡,幼兒的注意力始終無法集中,教師及時採取措施讓“墊子寶寶”回到桌上休息,幼兒的注意力才很快集中了起來。正是那小小的教學細節,卻讓課堂演繹出精彩。在教師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年級組長、教研主任、正副園長會定期進班聽課,及時就教學活動中的亮點和出現的問題與教師溝通,對比較成熟、優秀的活動,會推選出來在全園展示,對有爭議和亟待求證的活動,會展開“一課三議”進行商榷研究,同時,每學期還組織骨幹教師示範,引領全園教師潛心學習智慧的課堂。   3理論引領,完善教師的教研理念   我園兩週一次的教研沙龍,為教師提供了一個開放互動的教研平臺;還積極邀請幼教專家、教研員為全體教師進行理論講座;組織教師閱讀先進的教育理論書籍並交流互動;以教育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思想交流,教師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與他人的教育行為,互相取長補短。   3.1從案例分析中學習理論:案例分析是把實踐中一個典型的教學活動作為研究物件,引導教師在生動、情景性的教育背景下對案例中的事件、情境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和評論,透過不斷說明、反省、論證、修改的過程獲得解決同類問題的一般經驗。如中班數學《快樂的旅行》,教師巧借撲克牌,創設旅行的情境,讓幼兒學習分類和排序。整個活動幼兒興趣高漲,目標達成較好,讓幼兒在教學情境中快樂地學習。但活動中教師的語言較隨意、重複,顯得拖沓繁瑣。於是,大家共同出謀劃策,研討教學中語言組織如何精練,將個人的智慧凝聚成集體的智慧,呈現出和諧協作的研討氛圍。   3.2從問題研討中提升理論:教研活動中,對於那些熟視無睹的教學問題,開展問題研討,引導教師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研究問題,進而分解問題,透過剖析、反思、互相啟迪,教師不斷進行思維碰撞,轉變教育行為,提升教育理念。如在早期教學研討中,教師們探索出閱讀教學“四部曲”(即:看、想、做、思)。看:教師自己認真看繪本,仔細研讀繪本;想:針對幼兒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活動;做:教師按照自己的設計認真組織教學活動;思:教師對活動的目標、環節、細節等進行反思。透過對問題的探索、研究、實踐、反思,探求有效的教學方法,從而提升自己的教學理論。   3.3從專家講座中儲備理論:透過邀請專家來園與教師研討,鼓勵教師向專家大膽說出想法與困惑,請求其結合實踐幫助診斷和分析,提出指導性建議。如我園聘請南師大的虞永平教授解讀幼兒園課程文化建設,許卓雅教授開展幼兒園遊戲化音樂教學知識講座等,從一個個專家講座中,教師儲備了豐富的教育理論。   3.4從理論書籍中完善理論:我園教科室每學期都向教師們推薦不同的教育書籍,每個班級還需輪流推薦好的文章,教師看後都要留言,發表自己的觀點,幫助教師內化自己的教育理念滲透到日常教學中去。如《窗邊的小豆豆》、《和孩子一起跳舞——給中國幼兒教師的50封信》、《孩子來自天堂》、《愛的教育》等,我園為每個老師訂閱學前教育類的期刊,透過這些理論書籍的引領,教師開闊了眼界和思路,使教師有效獲得知識經驗及教學策略等。   4勤於筆耕,提升教師的研究能力   “寫”是教師學習的一種方式。在寫的過程中,教師會進行深人系統地思考,這也是教師成長的途徑、發展的階梯。為此,我園也制定了相關寫作的制度,即要求教師每週一篇課後反思,每月一篇案例分析,每學期一篇教研論文,並組織教師相互學習、交流寫作經驗,共同提高。   4.1課後反思:教師寫課後反思的過程其實也等同於教師課後自我評價的反思過程。把教學過程中的“亮點”,疏漏失誤,以及自己的教學體驗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從而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如中班科學《食物的旅行》,小組備課時,大家一致同意運用逼真的人體消化系統模型來幫助幼兒理解食物的旅行。可是,活動的效果卻出乎意料,一些膽小的女孩子都被嚇哭了。課後,備課小組成員都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過分注重教具的知識傳遞功能,忽略了教具的情感體驗功能,完全可以透過趣味化的圖片或者形象的電教手段幫助幼兒理解消化系統。有了反思,才會深刻地記住失誤。可見,反思是教師專業知識和能力的重要來源,是教師發展進步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4.2案例分析:教師對案例進行分析,有助於教師拓展思路、轉變觀念,創造性地形成自己新的認識,是一種教師互動的學習方法。案例分析的形式主要有實錄式、敘事式、概述式。實錄式是將教學事件以白描的方式真實地記錄下來的一種案例寫作形式,主要是師幼雙方的對話、行為以及當時的各種具體情境和細節的描述,突出事件過程的真實性。敘事式是將教育教學事件以故事敘述的形式展現出來,在敘述時將教育教學中所發生的故事娓娓道來,突出事件的情節性。概述式是將教學活動過程進行概括式描述,在描述的過程中夾敘夾議,需要對情節進行簡明扼要的高度概括,將關鍵情境加以呈現。   4.3教研論文:教研論文對於一線教師來講,就是教學實踐的總結與反思,在總結和反思的基礎上獲得專業的發展。寫論文有助於梳理思緒,使個體經驗概念化,幫助深化認識,對問題徹底地思考,從而深化和豐富認識。我園關於教師撰寫教研論文,有多方位的措施:一是對寫作困難的教師,結成師徒結隊;二是要求每位教師每學期上交一篇高質量的論文;三是對發表、獲獎的論文進行物質獎勵。   我園的園本教研創設了和諧濃厚的科研氛圍,其完善的制度、豐富的內容、多樣的活動形式,喚醒了教師的科研主體意識,促進了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行為發生全方位的變革,促進了不同層次年輕教師的專業成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藥山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