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藥經》記載山精就是白朮。現在一些老中醫還有用山精代替白朮名字的。白朮為菊科植物白朮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根莖。主產於浙江、湖北、湖南等地。以浙江於潛產者最佳,稱為“於術”。冬季採收,烘乾或曬乾,除去鬚根,切厚片,生用或土炒、麩炒用。 【藥性】甘、苦,溫。歸脾、胃經。 【功效】健脾益氣,燥溼利尿,止汗,安胎。 【應用】 1.脾氣虛證。本品甘苦性溫,主歸脾胃經,以健脾、燥溼為主要作用,被前人譽之為“脾臟補氣健脾第一要藥”。脾主運化因脾氣不足,運化失健,往往水溼內生,引起食少、便溏或洩瀉、痰飲、水腫、帶下諸證。本品既長於補氣以復脾之健運,又能燥溼、利尿以除溼邪。治脾虛有溼,食少便溏或洩瀉,常與人參、茯苓等品同用,如四君子湯(《和劑局方》)。脾虛中陽不振,痰飲內停者,宜與溫陽化氣、利水滲溼之品配伍,如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對脾虛水腫,本品可與茯苓、桂枝等藥同用。脾虛溼濁下注,帶下清稀者,可與健脾燥溼之品同用。 2.氣虛自汗。本品對於脾氣虛弱,衛氣不固,表虛自汗者,其作用與黃芪相似而力稍遜,亦能補脾益氣,固表止汗。《千金方》單用本品治汗出不止。脾肺氣虛,衛氣不固,表虛自汗,易感風邪者,宜與黃芪、防風等補益脾肺、祛風之品配伍,以固表御邪,如玉屏風散(《丹溪心法》)。 3.脾虛胎動不安。本品還能益氣安胎。治療脾虛胎兒失養者,本品可補氣健脾,促進水谷運以養胎,宜與人參、阿膠等補益氣血之品配伍;治療脾虛失運,溼濁中阻之妊娠惡阻,嘔惡不食,四肢沉重者,本品可補氣健脾燥溼,宜與人參、茯苓、陳皮等補氣健脾除溼之品配伍;治療脾虛妊娠水腫,本品既能補氣健脾,又能利水消腫,亦常與健脾利水之品配伍使用。 【用法用量】煎服,6~12g。炒用可增強補氣健脾止瀉作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偏溫燥,熱病傷津及陰虛燥渴者不宜。 【鑑別用藥】白朮與蒼朮,古時統稱為“術”,後世逐漸分別入藥。二藥均具有健脾與燥溼兩種主要功效。然白朮以健脾益氣為主,宜用於脾虛溼困而偏於虛證者;蒼朮以苦溫燥溼為主,宜用於溼濁內阻而偏於實證者。此外,白朮還有利尿、止汗、安胎之功,蒼朮還有發汗解表、祛風溼及明目作用,分別還有其相應的主治病證。 【古籍摘要】 《本草通玄》:“補脾胃之藥,更無出其右者。土旺則能健運,故不能食者,食停滯者,有痞積者,皆用之也。土旺則能勝溼,故患痰飲者,腫滿者,溼痺者,皆賴之也。土旺則清氣善升,而精微上奉,濁氣善除,而糟粕下輸,故吐瀉者,不可闕也。”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有蒼朮酮、蒼朮醇、蒼朮醚、杜松腦、蒼朮內脂等,並含有果糖、菊糖、白朮多糖,多種氨基酸及維生素A類成份等。 2.藥理作用:白朮對腸管活動有雙向調節作用,當腸管興奮時呈抑制作用,而腸管抑制時則呈興奮作用;有防治實驗性胃潰瘍的作用;有強壯作用;能促進小鼠體重增加;能明顯促進小腸蛋白質的合成;能促進細胞免疫功能;有一定提升白細胞作用;還能保肝、利膽、利尿、降血糖、抗血凝、抗菌、抗腫瘤。白朮揮發油有鎮靜作用。 3.臨床研究:據報道,治肝硬化腹水用白朮30~60g,遷延性肝炎用白朮30g,原發性肝癌用白朮60~100g,脾虛溼阻者用焦白朮,陰虛津虧者用生白朮,並隨證配伍,收到了較好療效(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84,2:25);以白朮30g,炙山甲6g,加入白酒100ml,加蓋,加熱至沸後減弱火力,保持微沸半小時,傾出藥液;重煎一次,合併煎液,早晚兩次分服,1日1劑,連服2~3劑,治療慢性腰痛受寒溼或勞累加重者243例,療效滿意(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93,1:51)。本品還有用於耳源性眩暈、急性腸炎、白細胞減少症、便秘等疾病的報道。
《神藥經》記載山精就是白朮。現在一些老中醫還有用山精代替白朮名字的。白朮為菊科植物白朮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根莖。主產於浙江、湖北、湖南等地。以浙江於潛產者最佳,稱為“於術”。冬季採收,烘乾或曬乾,除去鬚根,切厚片,生用或土炒、麩炒用。 【藥性】甘、苦,溫。歸脾、胃經。 【功效】健脾益氣,燥溼利尿,止汗,安胎。 【應用】 1.脾氣虛證。本品甘苦性溫,主歸脾胃經,以健脾、燥溼為主要作用,被前人譽之為“脾臟補氣健脾第一要藥”。脾主運化因脾氣不足,運化失健,往往水溼內生,引起食少、便溏或洩瀉、痰飲、水腫、帶下諸證。本品既長於補氣以復脾之健運,又能燥溼、利尿以除溼邪。治脾虛有溼,食少便溏或洩瀉,常與人參、茯苓等品同用,如四君子湯(《和劑局方》)。脾虛中陽不振,痰飲內停者,宜與溫陽化氣、利水滲溼之品配伍,如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對脾虛水腫,本品可與茯苓、桂枝等藥同用。脾虛溼濁下注,帶下清稀者,可與健脾燥溼之品同用。 2.氣虛自汗。本品對於脾氣虛弱,衛氣不固,表虛自汗者,其作用與黃芪相似而力稍遜,亦能補脾益氣,固表止汗。《千金方》單用本品治汗出不止。脾肺氣虛,衛氣不固,表虛自汗,易感風邪者,宜與黃芪、防風等補益脾肺、祛風之品配伍,以固表御邪,如玉屏風散(《丹溪心法》)。 3.脾虛胎動不安。本品還能益氣安胎。治療脾虛胎兒失養者,本品可補氣健脾,促進水谷運以養胎,宜與人參、阿膠等補益氣血之品配伍;治療脾虛失運,溼濁中阻之妊娠惡阻,嘔惡不食,四肢沉重者,本品可補氣健脾燥溼,宜與人參、茯苓、陳皮等補氣健脾除溼之品配伍;治療脾虛妊娠水腫,本品既能補氣健脾,又能利水消腫,亦常與健脾利水之品配伍使用。 【用法用量】煎服,6~12g。炒用可增強補氣健脾止瀉作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偏溫燥,熱病傷津及陰虛燥渴者不宜。 【鑑別用藥】白朮與蒼朮,古時統稱為“術”,後世逐漸分別入藥。二藥均具有健脾與燥溼兩種主要功效。然白朮以健脾益氣為主,宜用於脾虛溼困而偏於虛證者;蒼朮以苦溫燥溼為主,宜用於溼濁內阻而偏於實證者。此外,白朮還有利尿、止汗、安胎之功,蒼朮還有發汗解表、祛風溼及明目作用,分別還有其相應的主治病證。 【古籍摘要】 《本草通玄》:“補脾胃之藥,更無出其右者。土旺則能健運,故不能食者,食停滯者,有痞積者,皆用之也。土旺則能勝溼,故患痰飲者,腫滿者,溼痺者,皆賴之也。土旺則清氣善升,而精微上奉,濁氣善除,而糟粕下輸,故吐瀉者,不可闕也。”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有蒼朮酮、蒼朮醇、蒼朮醚、杜松腦、蒼朮內脂等,並含有果糖、菊糖、白朮多糖,多種氨基酸及維生素A類成份等。 2.藥理作用:白朮對腸管活動有雙向調節作用,當腸管興奮時呈抑制作用,而腸管抑制時則呈興奮作用;有防治實驗性胃潰瘍的作用;有強壯作用;能促進小鼠體重增加;能明顯促進小腸蛋白質的合成;能促進細胞免疫功能;有一定提升白細胞作用;還能保肝、利膽、利尿、降血糖、抗血凝、抗菌、抗腫瘤。白朮揮發油有鎮靜作用。 3.臨床研究:據報道,治肝硬化腹水用白朮30~60g,遷延性肝炎用白朮30g,原發性肝癌用白朮60~100g,脾虛溼阻者用焦白朮,陰虛津虧者用生白朮,並隨證配伍,收到了較好療效(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84,2:25);以白朮30g,炙山甲6g,加入白酒100ml,加蓋,加熱至沸後減弱火力,保持微沸半小時,傾出藥液;重煎一次,合併煎液,早晚兩次分服,1日1劑,連服2~3劑,治療慢性腰痛受寒溼或勞累加重者243例,療效滿意(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93,1:51)。本品還有用於耳源性眩暈、急性腸炎、白細胞減少症、便秘等疾病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