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孩子0-3歲是黃金期,3-6歲是偷懶期,6-10歲又是黃金期。爸爸媽媽們,你們是怎麼做呢?
1
回覆列表
  • 1 # 名家3

    我認為幼兒的教育相當重要!是人格形成的初級階段,這要從二個方面來講,首先是作為初為父母來說要以身作則,從每一個細節以及生活點滴做起,以良好的修養和注重品格上去影響孩子,讓孩子覺得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我們講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一點不為過。另一方面在幼兒三至六歲的教育尤為重要,既不可任其不管,又不能拔苗助長。幼兒這階段對一切充滿了好奇心,作為父母應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和動手能力,因勢利導去培養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切不可把大人的意志強加於孩子。只有這樣才能使孩子在良好的家庭與社會環境下得以幸福的成長,說白了,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我們家長的不斷完善的過程,這樣的孩子以後懇定錯不了!

  • 2 # 雲森森禕雲

    你好我是一名幼兒教師,關於幼兒階段性的教育問題,幼兒園裡面的老師會根據自己本班級幼兒的年齡來設定教育目標。幼兒園的教育還要分生活目標與學習目標。小班的生活目標 學習自己獨立吃飯 , 能夠認識自己的東西, 如廁時自己穿脫褲子, 喜歡喝水,不挑食。

    學習目標:能主動參與和老師互動,喜歡運動 鑽爬跳

    中班生活目標 主動進餐與喝水,自己收拾和整理衣物,能夠主動幫助老師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學習目標 喜歡提問,善於觀察,並且會提問

  • 3 # 巴爾巴桑

    初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嚇一跳,因為這個問題太大了,而我們從來都是遇問題再找解決方法,從來都沒有想過這麼多!那我就說說孩子的學前教育吧。我說讀書識字反而是次要的,你同意嗎?呵呵,請往下看!

    那麼學前教育應該注重哪些方面教育呢?

    1;應重視品德方面。讓孩子學會如何尊重他人,學會區分長輩,認識長輩等等。

    2;孩子動手能力培養。蹦蹦跳跳,做個小遊戲,圖圖畫畫。

    3;在語言方面。陪孩子講故事,多問問題,讓孩子組織回答。兒歌也是語言能力的一種,多聽聽就會了。

    4;學會獨立生活。自己吃飯,夏天自己穿衣穿鞋,收拾玩具等等。

    5;禮儀舉止。讓孩子從小學會禮貌待人。這個不需要刻意的去教,家長做個好榜樣,孩子自然有樣學樣。

    最後,報個興趣班什麼的,完全看孩子的天賦和興趣,不要強求!

  • 4 # 弓長張15973

    這個問題說來很長,我只做簡單的回答,不到不足的望各位評論指正。幼兒是指出生到六歲的孩子(我認為)。我把幼兒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出生到十個月大。第二個階段是11個月到一歲半。第三個階段是一歲半到三歲。第四個階段是四歲到六歲。下面就前三個階段說說我的拙見。

    第一階段出生到十個月的孩孑。這個階段的孩子處於感知階段,因兒童大腦,思維發育不全面,只能憑藉肢體等器官的感覺來接受資訊,自身不會處理。例如,媽媽手重一點他感到不舒服,哭,逗他笑。吼他,餓了,渴了都哭。這些現象是本能。在這一階段的教育應從孩孑的眼,耳,觸覺入手進行教育。我們有目的把手從他的眼前左右移動,上下晃動。看看他的眼是否跟隨我們的手移動的方向在移動呢?一,二次是不可能的。但次數多了,就會合拍了。從手的移動到換成有顏色的物體,從近逐漸到遠,從慢到快。我們發現孩孑開始配合我們了。而且很愉悅,面帶笑容。接觸較多個人,而且是讓他舒服的人,你伸手他便要你。接觸少的人你伸手他便哭,人們把這種現象叫認生。我認為是眼接受倍息的多少形成的,是慼知吧,耳,我們平時在家裡說話聲音小,環境較安靜,當把他置身於嘈雜的環境中,他會感到不自在,煩燥,勝之哭。突然大聲說話他驚恐。平時經常在他耳也出現的稱乎是爸爸,媽,爺爺,奶奶所以他開始講話就叫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這些都是耳的感知。觸覺。我們很多家長喜歡摸自己的孩子,摸得舒服他不動,摸得不舒服,或癢他會扭動身子。給他做一些簡單的肢體運動,相應的發出一,二,三,,,簡單的指令,時間一長,只要我們發出指令,他的肢體自覺的就做出了平時的動作。不難看出,這些知識都是孩子透過眼,耳,觸覺等感觸中得到的知識,所以我把這一階段的孩子叫感知教育價段。其教育方法就是透過感覺來進行。傳授知識與孩子的感同步進行。

    第二階段十一個月到一歲半。這個階段的孩子已開始學說活,能做一些基本的動作,能聽懂簡單的指令,有句俗語"三盤,六坐,九來爬,十個月喊媽媽。"我把這個時段的教肓方法叫誘導教育。例如,說話,走路,聽話都是在家庭成員的誘導下進行的,並逐漸熟練,這一時段我們要有目的教育孩子一些好的習慣,如衛生,吃飯,個性,禮貌,等,從日常生活開始誘導,逐漸形成習慣。其實很多家長深有體會。這一時段的教育非常重要,很多好的習慣都是在這一階段形成的。所以我把這一階段叫誘導教育階段。

    第三階段一歲半到三歲,這一階段的教育是對前兩個階段教育的鞏固,系統化形成認知的階段。對於幼兒形成的各種習慣,知識。家長要態度堅決的進行取捨,發揚好的,杜絕錯誤的,改正不良的。千萬不能遷就,不能心痛。當然不是體罰,要循循善誘。並灌輸知識。我這裡的知識是廣義的,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鍛鍊孩子動手,動腦,記憶,習慣,取捨等等。所以我把這一時段教育叫做鞏固系統式的教育方式進而達到認知化。

    第四階段已進入幼兒園有專門的老師教育,有專家們的論正。我不多說。只是強調家長要多鼓勵,多信任。在孩子心情愉悅的情況下指出不足,以求改正。切不可粗爆行事,以免造成逆反心理。

  • 5 # 清風細雨梧桐

    這個問題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教育要根據幼兒不同時期的生理、心理特點來進行,但整體來說不要認為幼兒的教育就是教孩子算術、識字,我覺得主要讓孩子在下面幾個方面有所發展:

    1.建立親情關係,多陪孩子,對孩子有耐心。2.挖掘孩子潛力,讓孩子多動手,多觀察,多表達。

    3.讓孩子和同伴交流。現在雖然二胎政策放開,但在很多家庭中還是一個孩子,或是兩個孩子年齡差距較大,因此同伴之間的交流就變得很重要。

    4讓.孩子喜歡閱讀。根據孩子的發育特點,為孩子選擇能夠讀的書,培養孩子和書的感情,並在書中豐富孩子對外界的認識。

    5根據家中經濟情況和孩子的愛好,培養孩子的一些特長。

  • 6 # 孔乙己亂彈

    一句話!

    給孩子們一個真正的快樂的的童年。

    從幼兒園老師到家長必須清楚,不要拔苗助長,尤其是,幼兒園老師們要注意!!!不要毀了孩子們的天性,扼殺了孩子們的童真!

    學習文化方面的知識哪是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事,不要本末倒置幼兒園的手不要伸的太長了!

    幼兒階段孩子們就是應該無憂無慮的“吃,喝,玩,樂”!

    把真正的童年,把真正的快樂還給孩子們吧!

    提醒一些家長們,不要把自己無法實現的目標,強加於孩子。那是愚蠢無知愚昧自私的變態和病態行為,那不是愛孩子,那是你們在毀孩子!

  • 7 # 優長

    孩子0-6歲,是教育的關鍵期

    著名的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提出,孩子成長分四個臺階,其中六歲之前就佔兩個。分別是0-3歲情感期,3-6歲性格形成期,12歲的青春期,以及16歲的叛逆期。由此可見,六歲之前的教育非常重要,可以影響到人的一生。

    0-3歲的孩子生活中不能獨立,需要父母幫助他學會穿衣服,自己吃飯、自主大小便。當孩子和父母建立了良好的情感依賴以後,也就意味著他開始慢慢信任這個世界。三歲以後的孩子,要去上幼兒園了,家長要開始給他立規矩,儘早培養好的學習習慣。

    家長要在孩子六歲之前對他說不,首先是建立是非觀,讓他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這種認知的形成越早越好。

    其次是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家長要觀察孩子對什麼感興趣,更擅長哪門科目。

    學會欣賞孩子的優點,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以鼓勵代替打壓式教育。家長的打壓教育,只會讓孩子喪失自信心,最後破罐子破摔。

    孩子12歲以後,讓他自己做決定

    在父母眼裡,孩子無論多少歲,都還是個孩子。蒙臺梭利的教育觀,提出對孩子應給予愛和自由,尊重和平等,包容和幫助。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中,也提出過這個概念,教育孩子應該給他自由,不要替他做主。

    有一次,她朋友家孩子跳樓了,朋友找到李教授哭訴,兒子那麼優秀,沒有理由尋短見。李教授看完孩子的遺書後,終於知道他自殺的原因,他說生活就像被關在籠子裡的鳥一樣。

    哪怕物質生活再好,總有一雙眼睛盯著他,替他決定學鋼琴,選擇好的專業,好的大學,給他安排好未來的路。

    卻不知道他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當家長給不了他自由的時候,這份愛就是自私的。

    正確的做法是,給孩子出一道選擇題,讓孩子自己選擇,當然,選擇錯了後果也是自己承擔。每個人的成長都是跌跌撞撞的,哪有什麼一帆風順,在磨難中成長,性格才會變得堅毅勇敢。

    所以我建議家長們儘量讓12歲以後的孩子自己做決定,從小事開始,一點點培養他獨立思考、獨自做決定的能力。

    16歲青春叛逆期的教育方法

    孩子到了16歲以後,正式進入青春叛逆期,這時候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需要做出改變。

    命令式改成商量口吻

    孩子長大了,家長對孩子的說話口吻要變成商量式,從“你必須”改成“你覺得呢”。讓孩子自己選擇,併為之承擔後果,比如,他熬夜追劇,第二天上學可能會遲到。

    家長強制性要求他不看,不如讓他自己選擇,看就要做好遲到的準備。

    孩子大了不由娘,我們能做的是提供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和成長條件,孩子能不能上道就看他自己。

    態度要像對同事一樣

    有個女孩到了青春期,她的媽媽怕她自己洗不乾淨澡,還要幫她洗澡,她不願意,然後媽媽就衝她吼,導致女孩週末不願回家。

    孩子大了以後,父母要改變自己的態度,把孩子當同事或朋友一樣相處,放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對話。

    當孩子受到了平等的尊重,自然也會對你客客氣氣。

    好的親子關係,應該像同事、朋友一樣,互相尊重、互相幫助,給予一定的個人空間。

    讓孩子參與家中大事每個家庭都會有大事

    比如買房、老人生病、家長工作變動等,孩子是家庭成員,自然有權利知道,並且可以讓他參與決定。孩子知道以後,心理上或行動上可以分擔一些,培養孩子的責任心。這樣一來,孩子在學業上的煩惱、心態上的變化,以及成長的煩惱,也會願意和父母說。

    親子關係講究的是一個互動性,有互動、有參與、有商有量,這才是良好的親子教育關係。

    透過孩子的表現,認清自己教育的缺點

    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不一樣,有些孩子欺軟怕硬,有些孩子外面慫家裡橫。孩子是一面鏡子,他的表現折射出家長平時教育的問題。觀察孩子的表現,從而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比如孩子不懂得尊重人,家長就要反思是不是自己和孩子說話時,也不太尊重他。

    一個巴掌拍不響,任何的教育衝突,都一定是雙方的共同結果。

    瞭解孩子最好的朋友性格和家庭背景

    孩子的朋友圈對他的影響很大,古有孟母三遷的故事,也就是說,你交什麼樣的朋友,你就是什麼樣的人。孩子的好朋友對他來說,是有一定影響力的,比如孩子好朋友會撒謊、有暴力傾向,那麼你的孩子也容易耳濡目染產生不良後果。作為家長,就要善於觀察孩子好朋友的性格和家庭背景,一旦發現孩子交到了壞朋友,家長要旁敲側擊,引導孩子遠離壞朋友。

    關心孩子的愛好,欣賞孩子的優點

    孩子喜歡玩遊戲,家長又急又氣,其實大可不必。家長要了解孩子為什麼喜歡玩遊戲?

    孩子的生活太單一,就會把遊戲當作一種樂趣,家長與其阻止,不如和他一起玩遊戲,找共同話題,再提醒他注意分寸感。

    建議在寒暑假帶孩子去旅遊,看看外面的世界,讓孩子知道好好讀書才有出路。

    有些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他很沮喪,家長不能強迫他學習,而是要欣賞他別的優點,比如他講義氣,為人厚道等。

    天生我材必有用,沒有一個孩子是垃圾,分析孩子擅長做的事情,儘可能引導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專業。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抓住孩子成長的四個臺階,一步一步地陪孩子走向成人,是每個家長的責任和義務,加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練肌肉是有氧運動好還是無氧運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