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泰山124453211

    並非考場失意者,文才就出眾。考上功名的舉子也許文才更高,不然的話他們如何能高中?不過一旦高中進入仕途,這些人都要為自己的前程去奮鬥,那有什麼閒情逸致去寫一些東西的時間,倒是落第的考生,他們懷才不遇,心中憤憤不平,滿腹經綸何處施展,所以有寫詩的,著書立說的,由此倒給世上留下了許多偉大的燴炙人口的文學作品。

    張繼落第,寫下了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施耐庵落第著《水滸傳》,羅貫中未第而寫《三國演義》,吳恩落第著《西遊記》,馮夢龍考場失意而寫《警世通言》,曹雪芹家道敗落而著《紅樓夢》。蒲松齡不第而寫《聊齋志異》。

    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許多才子,因為懷才不遇而著書立說,給世人留下了許多美好的代代流傳的佳作。

  • 2 # 司馬通鑑

    1

    你這個問題,其實已經特指了。所以問題已經有些偏頗,更正下的話,應該叫唐朝詩人才高八斗為什麼官場不得意。

    如果用古代,畢竟還有宋元明清,往早了尋漢三國,那也是名流輩出。所以用古代的話,這個問題可能不大成立。您覺得呢?

    2

    才華橫溢卻官場失意最典型的,當然是唐朝,李白,杜甫,唐朝詩壇的兩座最高峰,皆在官場失意,不得志的名單還很長......。

    3

    為什麼詩那麼好,才華高,卻在官場不得志呢?

    第一,詩好,才華高,可不代表情商高,也不代表會做人做事。

    第二,詩人的敏感特性,一邊想入官場,一邊又看不起當時官場的所作所為,清高傲嬌的很,空有一身抱負卻不切實際。一旦沒有按照詩人內心構建的理想樣子,或沒有按照自己說的做,便覺得委屈,不受重用,非常自我。這時候幹嘛,找幾個好友喝酒吟詩啊搞創作啊。

    第三,唐朝詩人,太偉大了,代表了中國語言的最高峰的運用。外加詩傳頌千古,經常發牢騷,感嘆一下生活苦難,就跟我們現在日子一樣難啊,窮,沒錢。但我們會人艱不拆,但唐朝詩人就會詩癮發作,誇大其詞,表達自己的痛苦。

    第四,歷經千年後,後人只知道,唐朝詩人誰誰牛逼,才華高,在詩中直抒胸臆表達自己官場不得志。但後人只讀到了詩人的一家之言,如果去覆盤當時的歷史背景,和詩人當時的做事方法後,會恍然大悟,這事在職場天天都遇見。然後感慨,詩人好矯情。

    所以留給我們的印象,總感覺,為什麼才高八斗的詩人,在官場卻不得志呢。

  • 3 # 榮富

    自古文人官場多失意。屈原在詩歌創作上獨步千古,然而在官場上卻屢遭排擠打擊,最終自沉汨羅江。賈誼20歲左右就當上太中大夫,眼看馬上就要當上公卿之位了,卻被人誹謗陷害,只被漢文帝授以長沙王太傅、梁懷王太傅之類的閒職,鬱郁不得志,33歲便英年早逝。司馬相如是賦中第一高手,最後也只是當了個小小的孝文園令。南北朝的謝靈運、范曄是著名詩人、歷史學家,二人均因謀反被處以死刑。唐朝的“初唐四傑”、李白、杜甫等,在仕途上也屢遭挫折。很多人不明白,這些才高八斗的文壇鉅子,為何在政壇上不能同樣有所作為呢?

      文人之所以失意官場,固然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如屈原是不肯與人同流合汙而受人排擠;賈誼是因少年得志而遭人忌妒;司馬相如是因口吃和身體不佳而不慕官爵,但主要原因還是性格上的缺陷造成的。

      謝靈運密謀造反被處死

      南北朝劉宋時的謝靈運,是東晉名將謝玄之孫,他自小聰明過人,博學多才,但“性褊傲,不遵法度,朝廷但以文義處之,不以為有實用。靈運自謂才能宜參權要,常懷憤邑”。他與嗜酒放縱的顏延之、善談玄學的慧琳道人結為一夥,以“愛文義,而性輕易”的廬陵王劉義真為核心,日夜相聚,圖謀不軌。劉義真以前的下屬範晏提醒他不要與謝靈運和顏延之來往,劉義真說:“靈運空疏,延之隘薄,魏文帝(曹丕)所謂‘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者也,但性情所得,未能忘言於悟賞耳”。朝廷執政徐羨之等人擔心劉義真與謝顏二人過於親密惹出大禍,“出靈運為永嘉太守,延之為始安太守。”

      謝靈運被貶之後,無心政事,整天遊山玩水,“窮幽極險,從者數百人,伐木開徑,百姓驚擾,以為山賊。”於是有人告謝靈運“有異志”,謝靈運慌忙跑去朝廷辯解,被調任臨川內史,到任後,他“遊放自若,廢棄郡事,為有司所糾”。朝廷派人緝拿他,謝靈運竟把朝廷使者抓起來,帶兵逃逸。被捕後,皇帝愛其才,免其死罪,發配廣州。沒多久,又有人告謝靈運密謀造反,這一次,謝靈運的死期到了,在廣州被處以死刑。

      禰衡“尚氣剛傲”身首異處

      三國時的文人禰衡才華橫溢,“目所一見,輒誦於口,耳所瞥聞,不忘於心;一覽蔡邕碑文,書出不差一字;攬筆直賦鸚鵡,文成略無加點。”但禰衡“尚氣剛傲”,到哪裡都不受歡迎。孔融把他推薦給曹操,禰衡竟然辱罵曹操,曹操十分憤怒,對孔融說:“禰衡豎子,孤殺之,猶雀鼠耳;顧此人素有虛名,遠近將謂孤不能容之。”於是把禰衡“轉送”給劉表,劉表對禰衡待以上賓之禮。禰衡對劉表讚不絕口,卻貶低劉表的左右手,從而激起公憤。為了把禰衡清除出去,眾人對劉表說:“衡稱將軍之仁,西伯不過也,唯以為不能斷,終不濟者,必由此也。”意思是說劉表雖有周文王的仁者之心,但遇大事沒有決斷力,將來肯定不能成功。這句話其實禰衡並沒有說過,劉表一聽,勃然大怒,他知道江夏太守黃祖性急,便把禰衡介紹給他。黃祖開始也善待禰衡,後來禰衡狂性發作,當眾侮辱黃祖,黃祖一氣之下,就把禰衡殺了。

      “詩仙”李白兩次從政均失敗

      “詩仙”李白“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自幼就有建功立業的理想,常自比管仲、樂毅、張良、諸葛亮、謝安等人。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得到推薦,被玄宗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李白以為大展鴻圖的時機已到,沒想到玄宗只不過把他看作文學弄臣,並沒有重用之意,加上李白與權貴們格格不入,不久即蒙受讒言,只好離開京城。

      在長安受挫後,李白“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但仍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得到朝廷重用。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李白毅然加入永王李璘的幕府。但這次投靠錯了主人,永王李璘不聽肅宗命令,想乘機擴張勢力,結果被肅宗派兵消滅。李白因此獲罪入獄,不久又受到流放夜郎的處分,幸而中途遇到大赦,才得重獲自由,第二次從政活動又以失敗告終。

      李白兩次從政失敗,除了運氣不好外,與其性格也有關。李白自稱“一生傲岸”,宣稱“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性格傲慢的李白,在官場上被排擠也是意料中事。

      裴行儉評價“初唐四傑”:浮躁淺露,豈享爵祿之器

      唐朝名將裴行儉有知人之鑑,他曾經擔任過吏部侍郎(相當於組織部副部長),當時前進士王勮、咸陽尉蘇味道都沒有出名,裴行儉和他們初次見面就說:“二君後當相次掌銓衡,僕有弱息,願以為託”。所謂“掌銓衡”,就是掌管國家的人事權。

      王勮沒有名氣,但王勮之弟王勃卻很有名氣,他與華陰楊炯、范陽盧照鄰、義烏駱賓王都因文章寫得好而享有盛名,司列少常伯李敬玄尤其看重他們,認為他們將來一定官運亨通。裴行儉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說:“士之致遠者,當先器識而後才藝。勃等雖有文華,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之器邪!楊子稍沉靜,應至令長,餘得令終幸矣。”後來,“勃度海墮水,炯終於盈川令,照鄰惡疾不愈,赴水死,賓王反誅。勮、味道皆典選,如行儉言。”

      王楊盧駱四人後來被譽為“初唐四傑”,“詩聖”杜甫曾寫詩稱讚他們,詩中寫道:“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可惜他們在仕途上卻走不了多遠。

  • 4 # 南閣水哥

    關於古代人所謂的才高八斗的定論,基本上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學霸。那麼學霸是否真的都能做好官呢?想必大家的結論會和我一樣,那就是未必。

    那麼其中的原因又有哪些呢?我來和大家做一個小小的分析。

    一、做學問和做官的區別。

    古人最推崇的就是做學問之人。寒窗十年苦,一朝天下知。靠科舉勤奮讀書,考上好名次換得好官做。這就是儒生的基本職業守則。可惜這些讀書人並不知道做官和做學問存在巨大的鴻溝。為官之道在於上承下順、通曉人和。古代的官更貪婪更不作為。只要伺候好自己的上司,那麼升官發財就比較順當了。但是做學問就不一樣,講究的是苦學錐思,更注重個人品格的培養和道德情操的養成。對於這些蕪劣之事自然有逆反心理,做不了大官情有可原。

    二、官階高低和文才無特別直觀的等價關係,更主要的是裙帶關係。以進士出身為例子,從七品官開始做,算起來還是比較大的官,但是大多數人就是混混,即使是狀元也就是從六品。無法直接影響政局,甚至有的時候因為政局的變動或者看不慣國家作為,辭官回去的人大有人在。所以高智商還要有高情商才能在官場混。

    三、宋以降,讀書越來越重要已經成為了老百姓幾乎是唯一的晉升途徑了。大家都要考進士去當官。而這樣的官多數沒有什麼大志向,而那些有大志向的文豪呢,要麼天天喝酒要麼天天逛青樓,形成了獨特的情況--要想看到新出來的陪讀女郎們,他們才是真的理解讀書人心裡在想什麼事情。所謂有趣的靈魂不多,好看的皮囊太少。

    當我們的大文豪們看盡長安花之後,哪裡還能留得住他呢?

  • 5 # 94310417小云

    這種事豈止於古代,在當今社會仍鮮見不奇,在古代自晉採用了九品中正制,剝奪了毫強氏族的特權世襲惡俗,大力的推動了歷史發展和人類社會的文明,但何以才高八斗確出仕為官不雅呢?以大唐的李白,白居易,杜甫和北宋的蘇東坡大漢的司馬遷為列,這群大儒可謂人中龍虎,憤世忌俗,學腹五車,但為官與學問關係似呼無直接關係,何也這邦人自以為以天下為己任懷才不遇,自命不凡,清高孤傲,知行不和一,脫離實踐,多孤落寡聞,孔子言四肢不勤五穀不分,誰是老師,所以李太白作了天子呼來不上船,吾本天庭一詩仙,為當朝權貴勢力小人忌諱而仕途風流,人生價值悲慘不能入流,蘇東坡一生才情商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聰明反被聰明誤,因為偏執和立場隨擁有真知拙見,也會被當朝溜虛拍馬拉邦結派的所謂正義之士為不用,遠逐它鄉與清山為伴,與貧民相知,蘇東坡,終於在堅難困苦中悟出了真知,我勸兒孫多愚蠢,無憂無慮到公侯。當官先作人,當今天下也不缺學歷高而知行不合一者,絕非有學識就會岀將入仕,高俅一個踢球小人,因投機取巧成了大紅人,不學無術確位高權重,向蔡金童貫當年皆為蘇東坡下屬,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媚主奉上才成就了他們,難道大宋江山無真臣大將偉才,屠岳飛傷了民眾才俊之心,賈似道才一手掩天惡行天下,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千古君王事,致生事外心自明,伴君如伴虎,人貴有自知之明,明責保身,政治清明時岀將入仕,踐行理想,天下不明時,明則保身如龍如魚潛入深泉以待天時。

  • 6 # 伏兮文化

    文壇不同於政壇,句子不同於政治家!

    杜甫有詩云“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而實際上,無論詩仙李白還是詩聖杜甫,包括“小李杜”,蘇東坡等一干真正才高八斗的文壇鉅子,全部仕途失意,宦海沉淪!

    究其原因,不外乎如下:

    一.才高八斗文壇鉅子,個個也都抱負遠大。一心要輔助聖王治國平天下!可惜有幾個唐宗聖祖、明君大帝,能給這些個眼睛與理想俱在天空的鉅子呢?千里馬不遇伯樂,怎會有人欣賞並重用呢?

    二.既然才高八斗,自然胸有丘壑。不可能唯唯諾諾服侍他人,肯定會自有一套。一旦上司如皇帝不能採納支援,強項而爭甚至引發政治鬥爭就很正常了。官大一級壓死人,如果皇帝反對不支援,貶官流放就是平常處理了!

    三.才高八斗是指知識文化,不等於政治能力!很多鉅子,如李白、蘇東坡,都是文霸天下,政治覺悟不行:李白曾經為了施展平生抱負,投靠李璘這樣一股不成熟的政治力量,後來不僅未實現理想反而深受其累!蘇東坡在王安石改革中一味守舊,單純只為老百姓表面利益著想,政治頭腦也不成熟,因為一國治理成功最終看的是國富民強否,不是老百姓有沒有變化!

    這樣一來,文壇鉅子如蘇軾李白,也難以施展其才華,實現其抱負,就是稀鬆平常的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膽囊切除後,在生活方面應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