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林瀧居
-
2 # 象眼觀天下
明朝和清朝的衰亡是完全不同的兩次衰亡。明朝的衰亡是傳統的,而清朝的衰亡則是農業文明相對於工業文明的衰亡。針對兩次不同的衰亡應該有完全不同的對待模式,不能簡單地予以對比。
明朝的衰亡和馬爾薩斯人口論明朝的衰亡,不是什麼天意,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明朝的農業產出已經無法滿足當時膨脹的人口吃飯需求。也就是著名的“馬爾薩斯人口論(糧食產量的增加跟不上人口的增加)”。
這就是馬爾薩斯人口論的曲線,其中紅色部分是人口增加趨勢,是指數級別的增加,黑色部分是資源增加趨勢(主要是糧食),兩者增加的速度是不一樣的。兩者交匯點就是危機爆發點。如果說有天命,那麼這就是天命。
明朝初年人口只有不到6000萬,但是到了明朝末年,人口大約是1.9億-2億,明朝末年人口數量比初年翻了3倍。但是在農業和糧食產量上,農業技術沒有本質提高,只能透過進一步精耕細作、增加耕地面積來解決,但是經濟的發展由導致大批的糧田被經濟作物取代,所以明朝末年的糧食產量無論如何也沒辦法比明初翻3倍,翻2倍都做不到。——所以,大量的人口沒辦法吃飽,這是一個根本新的問題。大約每200-300年都會有這麼一個來回。這個時候耕地兼併、分配不均、政治黑暗等加成,極容易導致農民起義、王朝滅亡。(耕地兼併、分配問題、政治問題在此前都存在,也一直很嚴重,但是因為糧食產量勉強夠吃,所以還不至於讓王朝面臨直接的危機)。
所以用這個理論來解釋的話,崇禎無論幹什麼,都擺脫不了明朝滅亡的結果,除非他能大幅度增加糧食產量,或者削減人口。否則他所作的一切都只能延緩危機的爆發而不能終結這種危機。——明朝可能的機會應該是鄭和下西洋,對南洋和西洋進行殖民,當然這對於明朝人來說可能有點太超前了。
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的對撞、清朝的衰亡清朝如果還是傳統王朝的話,也是無法避免這個危機的。清朝初年,由於明末戰爭,人口迅速下降到4000萬左右,所以明朝末年的危機解除,這個時候需要解決的是人口不足導致生產不足的問題。等到乾隆年間,我們又看到了人口的迅速增加。
這是清朝人口的增加情況,按照這個速度,馬爾薩斯危機大約在同治年間也應該爆發了。此後就是看統治者的手段能不能延緩危機了。不過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乃至中國歷史有了一個根本轉變,即中國被迫開國,加入了世界。傳統社會的危機必須在那個時代的“全球化”中予以對待。
首先,中國融入世界。歐洲發達國家,如當時的英國、法國是這麼對待這個問題的,那就是殖民。透過掠奪海外資源,對外國移民來解決這個問題。比如英華人法華人大批到北美、澳洲、南非等地殖民,掠奪印度、非洲資源確保解決自己的“馬爾薩斯”危機。中國這樣的國家沒法主動學習他們,但是可以被迫殖民,即大規模移民到東南亞、非洲乃至南美,從而極大減緩了國內的資源危機。根據估計,這個時期大約有500-1000萬中國移民主動或被迫(華工、豬仔)移民到了南洋等處,其規模遠遠大於此前一千多年的中國出海移民。
清末下南洋的華工,他們構成了今天東南亞華人的主體。
其次,歐洲工業革命興起。工業革命讓歐洲徹底變為大工業為主體的國家,任何傳統的農業文明都無法和工業文明進行競爭。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的區別乃是天壤之別。
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的發展速度大概就是火車和馬匹的速度對比。
如果清朝皇帝真想振作的話,最大的契機就是洋務運動時期。如果洋務運動搞好了,中國不僅能夠避免傳統的馬爾薩斯危機,成為世界強國都不是不可能。可以參照我們的鄰居日本。日本人經過明治維新後,國家開始工業化和近代化,國力迅速增強,在日俄戰爭中擊敗俄國成為世界列強。
小結所以,明朝的滅亡是難以避免的,崇禎所作的一切都只能延緩危機而不能避免危機;清朝的滅亡則是可以避免的,手段就是跟隨第一次技術革命,即工業革命,實現國家的工業化,開始向外殖民,走英國的老路。——注意,這裡面不強調哪個皇帝的個人作用,而強調的世界大趨勢。
後記關於馬爾薩斯人口危機的問題。
1、歷代中國王朝更替,一個顯著的標誌就是人口大幅度下降,尤其是經歷過戰亂的改朝換代。比如東漢末年(人口由6000萬下降到1000萬)、比如隋末、唐末、宋末、元末、明末、太平天國,都曾經導致華人口巨大的損失;但是進入近代的兩次革命,即辛亥革命和新中國建立,人口沒有大規模損失。
2、新中國建國之後,我們可以注意,華人口的增加也是幾何級的,建國初期大約5億,到了1990年就達到了10億,40年翻了兩倍,如果按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的話,中國的人口可能在2020-2040年就達到20億,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數字,也是為什麼中國後來出臺計生政策的原因;甚至在1990年如果中國糧食產量沒法翻為2倍的話,恐怕危機很快就會到來,幸好我們還有袁隆平,幸好建國後我們再蘇聯幫助下迅速實現了工業化,有了化肥、農藥工業,有了農業機械,讓糧食產量足以跟得上人口增量。
中國目前的糧食產量大約是建國時期的5倍,如果沒有進一步的技術突破的話,糧食產量只能穩定,沒辦法繼續大幅度增加了。如果將來人口繼續指數增加的話,危機還是要來到的。考慮到現在華人口不可能進一步增加——我們現在擔心的是老齡化的到來——所以馬爾薩斯危機基本不會在中國這樣的工業化社會中發生了。
-
3 # 香茗史館
明崇禎帝和清嘉慶帝面臨的局面的確非常相似,同樣的朝政混亂,同樣的內部起義不斷,同樣的外部威脅嚴重(後金,歐洲列強)。而正如題主所說,兩人同樣想扭轉這種局面,雖然手段各不相同,但都為此做出了努力。至於為何都以失敗告終,我認為主要有四點原因:一是積弊難反,面臨的困局已不是一代帝王可以解決的。二是阻力過大,徹底改革難度太大。三是缺乏穩定,沒有一個穩定的環境進行改革。四是帝王平庸,缺乏解決問題的有效手段。
積弊難反(崇禎皇帝)
我們知道,局勢發展到崇禎和嘉慶那一步,已經不是一代的問題,而是上百年積聚的結果。這時候的明朝和清朝就像一個患了慢性病的病人,這種病雖然不致命,但長期積累下來已經到了病入膏肓的境地,用猛藥吧,會造成嚴重的副作用;用慢療吧,並沒治好人就已經死了。所以,問題積累到這種地步,想要利用一代人就將問題徹底解決,已是不可能了。
阻力過大(嘉慶皇帝)
同上,經歷了上百年的積累,當時的朝廷已經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利益團體。想要進行變革,必然會觸動某些利益團體的切身利益,就必然會遭至一定的阻力,而這些利益團體要麼控制著財稅、要麼控制著土地、要麼控制著權力等等,其中錯中複雜、 千絲萬縷,這種阻力是可怕的。例如崇禎時期的南方士紳抗稅事件。在這種阻力之下,改革便很難持續下去了。
缺乏穩定這又是一個嚴峻的問題,縱觀崇禎年間和嘉慶年間,國內起義不斷,國外壓力不斷增大,根本沒有留給朝廷改革的時間和空間。對於改革和變法來說,長期穩定的環境是極為重要的,否則一旦爆發戰事,改革必然面臨嚴峻考驗甚至就此失敗。例如財政改革,你改革到了關鍵時期,戰事一旦爆發,就需要大量的金錢去支撐,湊錢就成了主要問題,改革還怎麼可能持續的下去。
帝王平庸這是崇禎和嘉慶的共同問題,甚至於是歷朝歷代中後期面臨的共同問題,從小生長在帝王家的他們雖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是對這個國家缺乏全面的認識,同樣也就缺少了徹底解決問題的能力。至於兩人處理問題方式的不同,則源自於兩人的性格,崇禎過於急功近利,而嘉慶則相對保守。
綜上所述,我認為當時的情況並非無力迴天,只是需要一次大型、徹底的手術,然後經歷幾代人的努力才能扭轉甚至根除。而由於各種內在、外在的因素,導致這個手術根本無法進行。
-
4 # 笑看風雲史
清朝嘉慶帝和崇禎皇帝之間看似相似其實有很多的不同, 先說他們共同面對的問題困難。
內部朝堂的大臣們黨爭鬥爭嚴重,而皇帝的權威性都沒有被認可。和珅雖然以死但是和珅派系的官員依舊許多朝廷大員,而崇禎處理了魏忠賢之後悲催的發現原來比魏公公更加過分的朝廷諸公。
外有強敵無論是英法列強還是建州女真人都是讓人頭疼的強敵,而更加讓人迷惑的是明明人數龐大的集團打不過幾百上千敵人。
不同點在於崇禎皇帝在不改變必死無疑,而崇禎皇帝面對的朝堂比較強勢,文官之間相互內鬥武官又被文官壓的抬不起頭,而這些文官除了傾札之外還嚴格限制帝王的……嘉慶皇帝面對困難明顯簡單的多隻是這位是典型的楊廣型人物 一有挫折便放棄
-
5 # 中原一哥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不是人力所能為之。
嘉慶、崇禎沒執政前,都看到國家衰弱的根本,想憑一己之力而改變,奈何手段不硬。
明清時期都是君主專制,生殺大權在握。即想把握大局,又不想看到一家獨大,崇禎殺袁崇煥,嘉慶殺和珅,殺是殺了,之後沒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腐敗多年,豈是一朝能解決的,比如秦始皇統一六國,實現大一統,六國一直都有復國的觀念,直到劉邦分封異性王,還一直在殺,同樣,腐敗也是如此。
俗話說“物極必反”,強盛到一定時期,就走下坡路,兩位皇帝要做的是怎麼保持這種強盛,只能延遲衰落。
皇帝輪流做,明年到誰家,誰又能說的清呢,阻擋沒用的。
-
6 # 歷史春秋網
因為救不過來,就像一個大廈塌了大部分了,剩下的全塌了也只是個時間的問題。崇禎是個倒黴孩子,一接手就是爛攤子。那麼大一個帝國,國庫裡沒銀子,打仗沒軍隊,大臣各個畏畏縮縮,體制像一個大石頭砸壓在自己身上。崇禎有想法,也想保住他的江山,可是啊,你一努力就有人踢你一腳,你一放開膽子,就有人給你捅個窟窿,外面虎狼看著,家裡大刀架著,這種生活你想讓崇禎一個肩膀給你挑起來,是不是覺得他是高達?這就像是你說你要好好學習,今天數學課被罵,明天語文課被打,大後天體育課摔骨折了,你怎麼好好學習。人崇禎比你讀得書多,人家還有全國的智囊團,人家就是接的攤子太差。不過煤山上那棵樹也真厲害,大明的棟樑最後撐起了大明皇帝的尊嚴。
嘉慶就是一個思想簡單的鬥士,見了貪汙就想鬥,見了農民起義就想打,以為這樣就能高枕無憂。從心裡討厭腐敗,又懶得填補政策漏洞,殺了一個和珅還有無數個和珅。鬥不過呀,就轉嫁危機去鬥農民軍,然後就以為可以休息了,就又有人貪汙。這種漏洞百出的政體,如何救,反正我是沒辦法。再看看他跟朱由檢的不同,朱由檢繼位17歲,嘉慶40多,17歲的不要命得維持,就換了一個李自成入關,40多的肯定也掀不起什麼大浪。大廈將傾,大廈將傾呀。
嘉慶勵精圖治,遭遇各種荒誕與挫折開始趨於保守,最終嘉道中衰。而崇禎反其道而行之,逢小冰河時期遭遇連年饑荒,農民起義,相反大刀闊斧整治,把明朝折騰完了。那麼在大趨勢不好的情況到底是該守住還是以攻代守尋找轉機呢?還是天意不可違,爛到根的體制不管怎麼做都無力迴天呢?
回覆列表
嘉慶的話,乾隆留下了來的老底,貪汙腐敗嚴重,他上臺伊始,雷厲風行整治和珅,看到了一絲希望,但是也就嘎然而至了,和珅餘黨依舊存在,貪汙在嘉慶年間沒有得到整治,另外嘉慶元年川楚白蓮教戰亂,嘉慶中期天理教之亂,朝廷勢力大大受損,部隊疲於奔命,晚期又是盲目排外,丟失了一個開放,學習,追趕的機會,嘉慶朝的亂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有根治宗教問題,貪汙問題,盲目排外。而且在可以變革的時候沒有去變革;
崇禎皇帝相對於嘉慶的話,他接手的爛攤子更為嚴重,一個是崛起的後金,一個是農民軍,一個是黨爭,更為重要的是崇禎朝是病入膏肓,是歷代尤其是萬曆朝遺留下來病徵的集體爆發,崇禎勤奮擔他確不明白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尤其在崇禎元年全國災荒的情況下,陝西大規模起義的情況下提出5年平遼是十分不明智十分激進的行為。崇禎二年他就做了更為激進的事全部剿滅魏忠賢及其黨羽,直接導致政黨失衡東林獨大;崇禎三年在內部起義正在擴大沒有平息的情況,多線作戰並大幅度增加遼餉。崇禎雖然是一個勤奮皇帝,但是在自己虛弱的時候不懂的蟄伏,在沒有對國家機器把控掌握的情況下貿然打破政黨平衡局面,致使之後崇禎下了罪己詔,早已晚矣。
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