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經常看到一些學者把那些詩歌講的啊,真的是如夢如幻,如痴如醉,真的是太美了。他們對於詩歌的研究,肯定比普通人要深入的多的多,都包括每一首詩,詞的用法、寫法、創作背景等等等等,可以說對詩的瞭解是深入的、全方位的,任何一點都比普通要深的多,可為什麼他們寫不出優秀的詩來呢?
15
回覆列表
  • 1 # MacLee

    我們讀詩、寫詩並不是因為它們好玩,而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分子,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沒錯,醫學、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撐人的一生。但詩歌、美麗、浪漫、愛情,這些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

    ——《死亡詩社》

    有人說詩歌是在翻譯中被損耗的東西。雖然不完全認同這種觀點,但確實,不管是翻譯成不同的語種,還是翻譯成為通俗的富有邏輯的通用語言,都是一種十分困難的事。而類似中國的古詩或日本的俳句等又有著自己獨特的字數規定或者韻律要求。在加上詩歌反映的詩人的感情和對事物的感受本身就是相對模糊和碎片化的。所以理解、感受詩歌好像比閱讀其它文體更加困難。

    但古今中外一直有也將繼續有詩歌會被傳誦,會給人感動,觸發人們的思考。這可能是因為詩歌固然相對缺少邏輯,但也更加真誠;或許沒有穩定科學的結構,卻也消解了閱讀的門檻。是的,我認為詩歌應當是真誠的文字,是沒有固定能指的文字,是充滿矛盾不可被完美解讀的文字。但同樣,也是每個人都可以隨意傳播,感受的文字。所以我覺得詩歌可以訴說無論作者想要訴說什麼,除了唯一的正確這種東西。

    我還記得我第一次知道黃仲則先生的一句詩“天空自有低飛處,不是同心莫浪猜。”時候的心情。我不知道這首詩的背景和主題是什麼,前面的內容寫了什麼。但我很受震動。這是我第一次知道反用典。陳涉的故事我聽過很多次。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這是陳涉世家的第一段話,而陳涉世家是《史記》的第一篇。千百年來無數人讀過也引用過這段典故,可是幾乎都是為了描述陳涉的高遠志向。直到讀了黃仲則先生的詩,我才開始思考。那些還陳涉一起耕作的同伴做錯了什麼?當我們以陳涉為主體時,這些人是庸碌之輩,是連夢想都沒有的人。可是主體轉換,作為一個普通人,我沒有大雁或者天鵝一樣遠大的抱負,可是作為一隻小麻雀,我就應當被嘲笑、諷刺麼?或者說在現在的語境裡我必須要以世俗的成功為目標不斷努力才可以麼?

    當時的我沒有很確定的答案,因為雖然我特別特別喜歡這句詩。可是我覺得自己是失敗者,黃仲則先生恐怕也覺得自己是失敗者。那麼這種我認為的換位思考,人們有權利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之類的東西,是不是隻是我自己軟弱的藉口?

    當然我要說,我不認為現在的自己有能力給出過去的自己的疑問什麼確定的回答。我也不認為努力和追逐成功有什麼不好。但是現在的我,越來越覺得我不會努力也不會成為優秀的人。因為我覺得努力好像是在所謂正確的道理上不斷前行,而我好像做不到這種事。我不確定自己想要什麼,更沒有能力和內在的動力支援自己取得所謂的進步。所以我不會努力。而雖然很多人認同於成功只是按自己想要的方式過一生。我很喜歡這種說法,我覺人們可以這麼想。但我認為成功或者評價一個人是否優秀時,有客觀評價標準比如有一個人比我更高,更富有,更帥。那麼他比我更優秀好像也沒有錯。那麼客觀的講我不優秀也幾乎不會成為優秀的人。

    我一度覺得不想變得優秀,不想努力的自己是錯誤的。直到我讀到很多其他詩人的詩歌,讀過很多很有意思但毫無意義的故事。然後我有了第一個隱藏問題的答案。如何理解、翻譯詩歌而不使其內含和給人的感動受到削減呢?我有一個可能沒什麼意義的答案——用詩歌來理解和迴應詩歌。我管這種形式叫做以詩解詩,在不同語言、文化、時代,甚至不同理念和信仰的詩歌中獲得令人感動的聯絡和共鳴,以此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所以第二個答案是,如果現在我有機會回到我第一次讀到”天空自有低飛處,不是同心莫浪猜。“的那天。能給疑惑這句詩中傳達的感受和情緒是不是值得自己認同和學習的。我會給出另一句來自波蘭的詩人米沃什的詩作為迴應”我不想成為上帝或是英雄。只想成為一顆樹,為歲月而生長,不傷害任何人。“

    最後我想說,我雖然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什麼都不會的小笨蛋,覺得自己不會努力也不會變得優秀。但是我還是覺得或者說希望自己做到一些別的事。我想認識自己多一點,然後認識這個世界多一點:我希望自己能夠對別人真誠,首先我要對自己真誠。

  • 2 # 詩思有餘

    寫詩是作者當時心態的真實反映,此情此景,作詩助興。解讀詩作只能揣摩作者當時的心情,會其意者被感動,誤其意者或不平。

  • 3 # 水之清韻

    寫詩是創作,是作者自己對所觀察到的自然景觀和感想及情緒用精煉生動的詞語進行的記錄,寫詩是一種創造性的腦力勞動。而解讀詩是對別人所創作的文章進行理解,透過作者所用的詞彙資訊和相關創作背景引發作者的聯想,復原作者詞語的情景和意境。二者的差別在於:寫詩是創造,解讀詩是根據詩作者提供的文字資訊進行還原,前者是主動行為,後者是被動行為。一般說來,寫詩是開創性的的行為,解讀詩是在作者的思路指引下進行的延續性的工作,個人認為寫詩高於解讀詩,解讀詩必須具有豐富的語言知識和閱歷,才能正確解讀和還原原詩,如果不具備解讀的能力往往會望文生意誤解原詩而貽誤讀者。

  • 4 # 有邰一夫

    寫詩是自個內心世界

    ~情感的直接表白;

    解讀則是依自個的感受

    ~去揣摩別人意思!

  • 5 # 小李阿中

    如果說,文化是百花,那麼,詩就是百花的花蕊。詩的功能,就是將豐富的思想情感,用最簡潔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讓讀者瞬間產生共震。所以,寫詩,既是一種享受,又是一種放縱。讀詩,當然是讀懂詩,自然會與詩人產生心靈碰撞,或交融,或排斥,都是一種強刺激的體驗。讀詩在前,寫詩在後。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懂詩賦也會詩。

  • 6 # 許可權已過期

    詩一定是靈魂綻放的花朵,所以每個人寫的意境都不一樣。有的詩面向自我,寫出來朦朦朧朧,晦澀難懂,故長嘆知音難覓。有的詩寫得胸懷坦直,淺顯易懂,卻被一些人笑話,說不符合詩的標準,因為他們認為,詩就不是給普通人看的,只有心靈相通,能看懂的才是高人。反之,寫得東西讓人看不懂,水平更高。

  • 7 # 釀酒麴

    講詩和寫詩是不同的,才情才情,對於詩歌來說,分為詩才和詩情。

    詩情是感受詩中所寫的內容、所抒發的感情的能力,而詩才是選擇恰當的文字表達眼中所見、心中所感的能力。

    寫詩的人和講詩的人,本身具有的詩情和詩才是不同的。

    講詩的人當然具有詩情,能感受到詩歌當中所寫的景物、形象和所表達的或狂喜或悲憤或愁悶的感情,只有感受到了,他才能把詩講好,才能講得不空洞不教條。

    而寫詩的人不僅要具有詩情,也必須具備詩才。只有這兩種能力都具備了,才能對外界的事物有一個真實的觸動,再把這種觸動用詩的文字準確地表達出來,真摯的感情才能感染讀者。這當然不止是天賦的問題,而要實實在在接受過相關的學習和訓練才行。

    舉一個例子:杜甫晚年老病孤舟、漂泊西南,他心中歸鄉的願望是很強烈的,“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路途遙遠不是問題,年老力衰也不是問題,但是連年的戰亂卻使他寸步難行。

    當有一天他聽說了朝廷的軍隊收復了河南河北,他終於有機會可以回鄉了,心中的狂喜按耐不住,就寫了一首詩: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聞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卻下襄陽向洛陽。

    聽到了這麼開心的訊息,心中的陰鬱一掃而空,心情十分輕鬆愉快,整首詩的節奏非常輕快,“忽傳”、“初聞”、“卻看”、“漫卷”、“須”、“好”、“即從”、“便下”,一系列的快詞,把心中按耐不住的狂喜表現得淋漓盡致。

    只有詩情與詩才兼備的人才能寫出好詩來。如果是我聽到了期待很久了的好訊息,心裡當然激動高興,坐都坐不住,會起來跳兩下喊幾聲,但卻找不到那麼準確的詞語和句子來抒發心中的狂喜。

  • 8 # 蘋果炒土豆

    分析這個問題,要先分析“做”與“作”。這兩個字的使用,即使是《現代漢語詞典》也語焉不詳。它們是音同形異的常用字,現行用法混亂,令人眼拙心煩。總結前人精要,在此掉一次書袋,試分析一二,權算“作秀”吧。

    作,是古老的字,甲骨文裡就有,最初的含義是“起”,現代漢語裡仍然使用的“振作”、“一鼓作氣”、“槍聲大作”中的“作”,都是“起”的意思。在這個意義上跟“做”不會交叉打架,因為“做”本無此含義。做,是後造字,最早出現在宋、元時代,到明代,“做”成了“作”的俗字,漸漸演變成為“作”的同義詞。 “作”和“做”,都有“從事”、“製作”、“充當”的含義,所以容易混淆。

    20世紀80年代,語言大師呂叔湘先生曾區別過這兩個字,大致規律是:從“文”“白”入手,內容抽象或書面語言色彩重的詞語,成語,一般用“作”; 涉及具體的事物,具有口語色彩的詞語,習慣寫“做”。

  • 9 # 泉240830234

    詩人是什麼,是從靈魂深處的暴發,是對這大千世界的讚美,是對芸芸眾生的嘔歌!詩人要從眾人覺察不到的微觀世界裡,尋找到內心深處的感情抒發,從而引起大眾的共鳴!詩人要從很普通的字句裡,提練出最精煉的語言,為人民大眾歡呼!吶喊!

    悲憤出詩人!

    痛苦出詩人!

    絕望出詩人!

    現在的中國,沒有詩人,他們的詩無病呻吟,有病更呻吟。

    讀一首好詩,任何人都能解讀:

    唯美的詩,讓你生活美好!

    激情的詩,讓你振奮!

    傷悲的詩,讓你落淚!

    一首詩達到這個標準,你也會解讀詩。

    從兩句最普通的詩句來領會詩的意境吧!

    有的人活著

    他己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 10 # 冷眼無邪

    讀詩和寫詩角色完全不同;讀詩,是作為讀者的身份閱讀,你可以浮光掠影,走馬觀花,大致瀏覽,也可以深入解讀認真剖析,但不一定非要熟悉其創作方法和技巧。如果你讀得深入,理解透徹,分析精準,你最多可以稱為“鑑賞家",但你絕對稱不上詩人。而寫詩則不然,沒有文學基礎,不熟悉寫詩的規則、技法,是很難寫出像樣的詩句的,而要成為真正的詩人,就更是難上加難。詩人,由兩個要素構成,一個要素是“詩“,就是熟練掌詩的寫作技巧,有過硬的寫作本領,知識淵博,功底深厚紮實。另一個關鍵要素就是“人”,要寫詩,先做人。要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正確的思想方法,同時,你的特定的生活處境、人生經勵、歷史定位,都和你的詩有關,不是傑人,難成傑作。什麼都不做,只坐在家裡寫詩,你永遠成不了傑出的詩人。詩人的形成,人是最關鍵的因素。當我們閱讀歷史上某位偉大的詩人的作品時,我們一定會聯想到他的不平凡的人生,不平凡的經歷;我們讀《離騷》,一定會想到屈原,想到他所處的時代,想到他遭到排擠放逐漂泊的身影……,想到他忠貞不渝的愛國情懷。感動你的是“詩"十"人"共同作用的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趙佶和朱祁鎮同樣是俘虜,為什麼後來的境遇卻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