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化史中來
-
2 # 國史春秋
當然能了,即便是李亨比李隆基多活一天,皇帝也非他莫屬,只能說他是一個短命的皇帝罷了。秦國的安國君只坐了三天的王位就去世了,因為他同李亨一樣都是唯一的法定繼承人,所以能否即位一說並不存有爭議。
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子,公元738年被立為太子,公元755年爆發安史之亂,此時他已經等了十七年的皇帝之位。如果不出意外,太子就是未來皇后的不二人選,但歷史上鮮有皇帝主動將皇位讓給兒子的,如果按正常情況,李亨能登上皇帝,那也是唐玄宗去世之後的事情了。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由於安史之亂的突然爆發才導致唐玄宗被迫退位,而陰差陽錯地促成了李亨提前登上帝位。
如果沒有安史之亂,李亨能不能當上皇帝,完全由唐玄宗決定,那麼唐玄宗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唐玄宗一生有兩大強烈的慾望,一是權力,二是女人,為了得到這兩樣東西,都是不擇手段。
武則天去世後,大唐江山好不容易回到李氏家族,但馬上又跑出個韋太后作威作福,最終當時還是臨淄王李隆基聯合姑姑太平公主將韋氏集團剷除,擁立父親李旦復位,是為唐睿宗。沒多久睿宗皇帝欲讓位於擁立之功的三子李隆基,但是遭到了太平公主,以及多數大臣的一致反對,而睿宗皇帝心意已決,於是李隆基很幸運地成為了唐朝的第六位皇帝。李隆基為鞏固自己的政權,即位不久,便找了個理由又將曾經和自己並肩作戰的太平公主殺死,可見唐玄宗為了權力,可以掃除一切不利因素。
同樣,受武惠妃的蠱惑之下,唐玄宗不問青紅皂白就將三個兒子冤殺,因為在他看來,權力遠比親情重要,不管他們是否有忤逆之心,他都要把極小的可能扼殺在搖籃。而馬嵬驛兵變,能上心愛的女人活命的唯一辦法就是自己放下手中的權力,然後去和楊玉環過不問世事的生活,但唐玄宗最終還是選擇犧牲被後世歌頌了一千多年所謂的愛情,去換取最後的那一點虛榮。不難看出,唐玄宗熱衷權力,享受權力帶來的快感,而權力來之不易,自然不會輕易假手於人。
李亨是怎麼當上皇帝的?處死楊貴妃後,唐玄宗不顧百姓的阻攔和哀求,繼續一路西行,幻想著到蜀地再續苟且的皇帝夢。因此,僅撥給了太子李亨3000兵馬,命其回師長安,收復失地。李亨當然沒有天真的去以卵投石,而是一路北上逃到了靈武,再做長遠打算。後來,李享在20多位大臣的擁戴下,成立了一個寒酸落魄的小朝廷,李享是為唐肅宗。正當肅宗一愁莫展的時候,大將郭子儀雪中送炭,率五萬精兵回師靈武,才給了肅宗皇帝重振河山的信心和勇氣。
總結:唐玄宗對於權力的痴迷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處在亂世尚且戀戀不捨,如果還在太平盛世,除非壽終正寢。李亨之所以只比父親多活了十三天,與顛沛流離的戰亂摧殘有關,不然也不會那麼短壽。當然如果沒有晚年的淒涼生活,李隆基也能多活幾年。所以,如果沒有安史之亂,李亨想當皇帝並無懸念,只不過註定只能是苦苦的等待而已。
-
3 # 齊文刀
瑪麗.彼爾德在《羅馬元老院與人民》一書中寫道:“羅馬人關於地位和財產的繼承規則並不固定……確保和平交接的唯一可靠方法,是新皇帝在老皇帝嚥下最後一口氣時,接過他的圖章戒指,沒有令人尷尬的間隔”。
時間退回到公元738年,唐玄宗李隆基也面臨這樣的繼承人選尷尬。李亨就是在這一年被立為太子的,日後登基,是為唐肅宗。
738年這一年的事很複雜,得從頭說起。
此前的太子,是唐玄宗的次子李瑛。當時朝堂的形式是,太子生母趙麗妃已經過世多年,武惠妃正當得寵而且野心勃勃,膝下生有壽王李瑁等數名子女,太子的地位其實搖搖欲墜。
於是,在737年,請記住,就是改立太子的前一年!
武惠妃設計,構陷太子李瑛夥同鄂王李瑤、光王李琚準備陰謀兵變。唐玄宗一怒之下把三人廢為庶人,之後很快又賜死,生生結果了三個兒子的性命。釀出一場人倫慘劇。
諷刺的是,事件的總導演武惠妃隨後竟然著了魔,莫名其妙的暴斃,有人說是因為太子陰魂索命。
唐玄宗失了所愛,同年,居然把武惠妃的親兒媳婦,也就是壽王李瑁的王妃楊玉環,以太真道人的身份召入宮中,三年後封了貴妃。有這麼一層尷尬事,加上最大的靠山老媽倒了,壽王李瑁的太子之位也就沒了指望。武惠妃機關算盡,死後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於是,在738年,改立太子之事迫在眉睫。
中華帝國比羅馬帝國先進的是,有一套封建禮法制度,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杜絕了開篇時說到的,皇位繼承的混亂和不確定因素。
據說,為了保證穩妥繼位,羅馬奧古斯都屋大維就是被毒死的,而屋大維的繼承者兼養子提比略,最後也是被毒死的,以保證新皇帝在最適宜的時刻,看到老皇帝“嚥下最後一口氣”。
眾多皇子之中,皇長子李琮,小的時候被野獸抓了臉破了相,“望之不似人君”,沒辦法,首先排除。
次子就是已經賜死的太子。
剩下的皇子立誰呢?唐玄宗最後徵求了高力士的意見,立誰都有爭議,都會在朝堂上起一場不小的風波,說他賢德、你庸碌,立他不立你,誰能服氣呢?
最沒有爭議的,還是按“規矩”來,那就是長子繼承。
老大、老二之外,再論“長子”,就只能是老三李亨了,這是一個各方都挑不出毛病來的人。
因此,李亨當這個太子,名正言順,沒有什麼陰謀論,事前也談不上苦心經營。
不過,正因為如此,如果沒有大錯,想廢卻也是不容易。
從後來的政績看,此人也談不上雄才大略,確實給唐玄宗造不成什麼威脅。
綜合來說,沒有安史之亂,只要人還活著,李亨正常繼位應該是沒問題的。
生活中有很多貌似是庸庸碌碌的過渡人物,反而陰差陽錯當了主角,例如李亨,例如勃列日涅夫,還有《一地雞毛》裡的老張,都是如此。
另一方面,有了前車之鑑,後人要再想挑唆唐玄宗,陷害一下太子,卻也是不容易。英明如唐玄宗,應該也不會再重蹈覆轍。
所以,結論是,儘管李亨後來的十幾年的太子生涯受了不少窩囊氣,不過地位也許會動搖,卻幾乎肯定改變不了,他應該還是正常登基。
-
4 # 元靖公子
不一定,唐肅宗李亨是是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一生命運坎坷卻也極度“幸運”,為帝七載,能力一般,但是身為太子,李亨毅然留下來抵禦安史叛軍,收復兩京,成為唐帝華人民的精神支柱,安史之亂在其任內基本平定。在致力平叛的同時嘗試解決天寶以來政治、經濟體制運作中的各種弊端,併為身後的帝國打下了一定基礎。當然,由於他的主要精力在平叛,無法對後宮、驕兵悍將,宦官勢力的膨脹進行限制,反倒給安史之亂後的重建留下了難消的隱患,這是李亨力所不及的,也是大唐帝國的不幸。
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乙亥,李亨出生在京都長安東宮之別殿,初名李嗣升就在李亨出生的前一年(710年)八月,其父李隆基與楊氏成婚前幾天,李隆基被冊立為太子。不久,楊氏懷孕,可是由於此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關係緊張,他擔心太平公主會借題發揮,像隋文帝時太子楊勇、唐太宗時太子李承乾一樣,藉口太子耽於女色難當大任而行廢立。正由於這種原因,李隆基內心焦慮,便讓屬下秘密弄來一些墮胎藥,打算將李亨扼殺於母腹之中,但思來想去,最終沒有施行。由於太子妃王氏無子,李亨和幾個兄弟便都由王氏撫養,王氏對他百倍呵護,極為疼愛,“慈甚所生”。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被封為陝王,開元十五年(727年)改封忠王,李隆基特意為諸王子選派了師傅教其學業,李亨有幸以賀知章、潘肅、呂向、皇甫彬等名士為侍讀,他的文化知識與素養提高很快。
李隆基長子李琮幼年時面部被野獸抓傷破了相,不宜為天子,次子李瑛便為太子。李瑛仁和賢德,玄宗也對他寄予厚望,按說對於天子之位李亨是沒有機會的,但是不久之後發生的意外事件,儲君之位就此砸到了李亨頭上。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太子李瑛和光王李琚、鄂王李瑤,被武惠妃和宰相李林甫陷害被殺並廢為庶人。不久,唐玄宗立李亨為太子。
唐玄宗為何選李亨為太子?而不是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呢?其一,擔心李瑁勢力過盛。唐玄宗一輩子在政治上追求的就是就是一個平衡策略,這個平衡策略要求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下,哪一派都既不能餓死,也不能做大。所以說,如果哪一方勢力獨大的話,他就會想辦法去制衡一下。在立太子這件事情上,為什麼不選擇李瑁,原因就在於李瑁的優勢太過於明顯。首先李瑁的母親是武惠妃,武惠妃當時還沒有死。對於唐玄宗皇帝來說,他特別忌諱的一件事就是母憑子貴,他不願意讓武惠妃這邊勢力太大。
其二,李亨為人謹慎,符合唐玄宗對太子的要求。而且,李亨人際關係相對來說也比較簡單。李亨這個人的性格比較內向,而且比較小心謹慎。像這樣的人是唐玄宗皇帝最需要的太子人選。在他的平衡策略之下,他需要的恰恰是個平庸的不出彩的太子,這是最好不過的。李亨的母親在開元十七年(729年)的時候就以貴嬪的身份去世了,這就不存在所謂的母憑子貴。早年間,李亨還被王皇后撫養過。王皇后沒有孩子,所以她就把李亨抱到自己身邊進行撫養,很喜歡這個孩子。但是,王皇后早早就被廢黜了,後來鬱鬱而終,因此在這一點上也構不成威脅。要說與朝臣的關係,李亨與朝臣當中張說關係是最好的,張說在開元十八年(730年)的冬季也去世了。所以在當時來說,在諸皇子當中,李亨當時的社會關係、人際關係算是最簡單的了,這也符合皇帝的需要。所以綜合考慮的結果就是皇帝決定放棄了看起來各方面更優秀的李瑁,而選擇了他認為最合適的李亨。因為李亨前半生的政治生涯實在是不怎麼順遂,發生的事情太多,他樣樣都要顧及,要儘量做到盡善盡美,遇到艱難的問題時,李亨也不跟父親尋求庇護,而是自己努力磨練,堅強應對,同時也孝順,處事謹慎。這些,玄宗心裡自然都有數,所以當他看到自己還不到中年的兒子頭髮已經開始脫落,甚至摻雜了花白時,終是忍不住有了些惻隱之心。
綜上所述,即便沒有安史之亂,李亨也不一定成為皇帝,他二哥太子李瑛不死輪不到他,逃不過李林甫的陷害就有可能早死,玄宗其實不喜歡這個兒子,如果不是李亨仁孝謹慎,也有可能被廢除儲君之位。
回覆列表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先搞清楚唐玄宗是怎麼死的以及李亨是怎麼稱帝的?
唐玄宗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在位44年。
安史之亂”發生後,唐玄宗倉皇出逃。逃至今陝西興平馬嵬驛時,將軍陳玄禮以軍士不滿為名,殺了楊國忠,逼迫唐玄宗讓楊貴妃自縊。在西行途中,太子李亨又被百姓截留,乘機北上寧夏靈武,被臣下擁立為帝,即唐肅宗,尊唐玄宗為太上皇。在郭子儀等重臣的努力下,至德二年(758年)末,唐軍收復長安,洛陽兩京,玄宗也由此返回長安。
回到長安後,玄宗住在城南的興慶宮裡。肅宗本就對玄宗心懷猜忌,加上奸相李輔國的挑撥,對玄宗更是冷漠少禮。後又將玄宗連騙帶逼地轉移到太極宮,以便監控;最後又把幾十年的貼身宦官高力士流放到巫州(今湖南黔陽縣)。唐玄宗在這樣的環境中,更覺寂寞,淒涼,他整日鬱鬱寡歡,連飯也越來越吃不下了。上元三年(762年)四月五日,唐玄宗死在長安太極宮神龍殿,享年77歲。
那麼至於如果不發生安史之亂,唐玄宗如果不死李亨會不會當上皇帝呢?
因為李亨是在唐玄宗外逃時稱帝的,外逃後,唐玄宗入蜀,李亨率領大軍抵抗叛軍,繼續抵抗叛軍,收腹兩京,可以說他為鎮壓安史之亂也出了不少力,待返回長安後,唐玄宗已經沒有什麼話語權,對李亨他也是無能為力。李亨乘虛而入在外稱帝,遵唐玄宗為太上皇,表面上是對唐玄宗的尊重,但在唐玄宗看來實質是篡權。如果有機會的話,他是不會安心讓他的兒子李亨坐穩江山的,因為二人之間矛盾已久。
如果不發生安史之亂的話,估計李亨和李隆基死的時間和原因會有變化,但從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唐玄宗和李亨都有責任,當然唐玄宗的責任更大,唐玄宗和太子李亨的明爭暗鬥,導致宦官勢力的做大,兩人矛盾終有爆發一日,所以唐玄宗是不會主動把皇位傳給李亨,但並不代表李亨就無法繼承皇位,因為李亨也確實有其獨到之處,不然不會在那種艱苦的政治鬥爭中能夠保住太子之位。
歷史永遠不可能重新上演,每一件事情的發生都有他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所以歷史就是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