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漂移
-
2 # 我愛最紅y
嘎蓋(殺雞)羹澇(喝酒)澇匪(醉酒)是必須的,熱情的話說不完酒慢慢喝。早上8點喝到晚上8點是常有的事!畢竟是中華大家庭中的一員,苗族壯族漢族幾乎不分彼此老子醉了兒子來接、丈夫醉了妻子頂上。文化信仰華族的認同可能讓老外都非常費解!
-
3 # 精靈小賀
我來說“多熱情好客”。
我們村是一個壯族村,主要有姓李、陸、馬等,500多人,農曆正月初六、初七慣節,因為人多,分成兩批過節日。
慣節就是約定俗成的一個節日,到了那天,親戚朋友們都來我家吃飯,不管有沒有提前邀請的,知道我家過節的都會來。周圍幾個村子是輪流慣節的,都是3、4公里遠的村子,比如:初四是去外公妹妹嫁的那個村,初五去媽媽的姐姐嫁的那個村,也是奶奶的老家,初六去外公家,初七輪到自己家,一直輪到初十。
初七到了,整個村子都是請客的,哪家客人越多越顯得有面子,飯菜越好越顯得有面子,還得想著弄什麼菜別人家沒有的。準備很多,我都覺得累,不過心裡高興。
準備好飯菜,中午大家陸續來了。一家的親戚往往是幾家的親戚,他們不能一下子每戶都去,那怎麼辦?婦女們去勸他們過來吃飯,趁他們得空就往家裡拉,軟磨硬泡。討好小孩這招最管用,跟他說有什麼好喝的飲料、好玩的玩具、還有紅包拿,小孩來了,家長就一起來了。
自家的客人還在吃飯,其他家的就在旁邊軟磨硬泡,我看得都煩,不過我們也是這樣把客人拉來的。所以做我們的客人有點麻煩,那就是每家都要去吃一點,最後那家再吃飽。
客人吃完了,要回去時,不管他們有沒有帶禮物來,都要送一對以上的大粽子。有的客人會不好意思,會回絕。那要軟磨硬泡、好說歹說讓人家收下。如果他們帶禮物來,那粽子是一定要送到位的,不然心裡覺得有虧欠。
我也不知道這是為什麼,老人、婦女們都這樣,家家都這樣,每個村都這樣。知道這習俗的客人會拿禮物以便早點回家,不然主人家會一直和你聊天,你不好走。
為什麼呢?因為壯族是稻作生產為主的,大米是寶貴的,其中糯米最尊貴,糯米制品被用來祭祀、招待客人,有情感寄託在裡面。糯米制品有粽子、餈粑、五色糯米飯、米粉等,在不同的節日做不同種類,祭祀用少量,主要是招待客人的。
一戶人家,他窮得只有粥喝,但是你去他家(不一定慣節,其他節日),或者你遠道而來,那主人家一定殺土雞招待你,這也是為什麼農村人家要留很多土雞,不輕易出售。
以前,大家都窮,只有粽子是所有食物的精華,外面裹著糯米,裡面包有肉、綠豆、醬料等等,所以粽子一定要送給客人。
最近幾年,因為大家生活富足了,粽子仍然是要送給客人的,和以前不同的是,你只要說“路上不方便帶”這類藉口,主人家也就不強求你收下。
男人吃飯就是互相敬酒、吹牛、攀關係,從中午一直吃到晚上才依依不捨地散席,其間客人來了一撥又一撥,主人家除了做飯菜,還要作陪、喝酒聊天,生怕誰沒有招呼到。
這些傳統來自狩獵社會時期,那時有個人狩獵,打得大獵物都會分別家一些;也有集體狩獵,打到的獵物大家一起吃,然後分一點回家。到了農業社會,房屋建設、種地等需要勞力的地方,都是互相幫工,幫完這家幫那家,經常聚餐吃飯,形成了很好的關係,形成了待客的傳統。
女人吃飯聊天比較和諧,吃完幾家親戚,傍晚就要回家了。主人家有老人的話,婦女客人是一定要去聊幾句、問候幾句的,這是敬老的傳統。
小孩呢,吃飽了在旁邊玩,主人家、客人個個都給壓歲錢,不用紅包封的,金額大小看個人經濟情況,一般2——10元。這是愛幼的傳統。
以上情況發生在周圍的每個村子、每家每戶,壯族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一年有兩三次慣節(正月、六月)
習俗、傳統文化都是祖輩、父輩的生活方式、情感寄託,我以前不懂,覺得那些很繁瑣,現在看來,我接受了現代的生活方式,遠離了傳統習俗,卻接觸了大量的冷漠,再沒有見過什麼“熱情好客”;在異鄉漂泊,在網路混跡,周圍物產豐富,色彩斑斕,人來人往,但是我依然孤獨,依然沒有情感寄託。
當我失落地走在繁華的街道,只有拉客的小姐對我笑,我才發現,原來城市裡最熱情好客的是她們。
說了這麼多,你能看出壯族人有多熱情好客了嗎?
回覆列表
廣西是壯族人口最多,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三、四家。平時也有相互做客的習慣,如果一家殺豬,就會請全村各戶每家來一人吃一餐。招待客人餐桌上有備酒,十分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長者和新客尤其熱情。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能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