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423774165673

    茶陵歷史悠久,人才輩出。自唐天覆元年(901年)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茶陵中進士者127名,其中有譚用式、蕭錦忠兩名狀元;曹詒孫、尹銘綬兩名榜眼;張治、譚延闓兩名會元。明清有“四相文章冠兩朝”之譽,出過劉三吾、李東陽、張治、彭維新等“四大學士”,後有民國時期首任國民政府主席的譚延闓和世界文化名人譚雲山。

    譚用式,字仁叔,湖南省茶陵潞水龍溪人,宋景定元年(1260)狀元第及,官至湖北提舉。

    蕭錦忠,號史樓,湖南茶陵縣下東東山壩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因為道光帝做壽撰寫壽聯,將“”寫成“群”字,被奸臣誣為“君”、“羊”並立,險遭殺害。旋以兩弟去世、贍養父母為由,辭官回鄉,主講洣江書院。工於書法、詩詞。著述有《輿地匯參》、《自然齋時文辭賦集》等。

    曹詒孫,字次謀,湖南省茶陵縣棗市曹柏人。清光緒六年(1880)殿試中榜眼。次年授翰林院編修,後任國史館協修、武英殿纂修。光緒十五年(1889),掌教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十七年任山西鄉試副考官,考畢歸鄉。

    張治,字文邦,號龍湖,湖南省茶陵縣秩堂毗塘人。明正德十六年(1521)在全國會試中名列第一,為會元,中該科進士,次年授翰林院庶吉士。後官至吏部尚書、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六次主持會試。末次,以“權臣不可有,重臣不可無”為題,切中時弊。編修了第一部《茶陵州志》,並纂修《明倫大典》與《長沙府志》。

    譚延闓,字祖庵、祖安,號無畏,湖南省茶陵縣高隴石床人。清光緒三十年(1904)三月開封會試第一名,中會元,填補了湖南在清代二百餘年無會元的空白。同年七月殿試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後,他從立憲派立場出發,提出“文明革命”主張。後於當年11月、民國5年(1916)、民國9年(1920)三次督湘,後在武漢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任行政院長和國民政府主席等職。擅長詩書,其書法有“近代顏書大家”之稱,著述有《祖庵詩集》等。

    李東陽,字賓之,號西涯,明英宗正統十二年(1447)生於北京西涯,祖籍湖南省茶陵高隴龍集。明英宗天順七年(1464)取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明憲宗成化元年(1465)至孝宗弘治六年(1493),先後任翰林院編修、侍講各9年,侍講學士11年。孝宗弘治七年(1494)至武宗正德七年(1512)在內閣任職,先後任禮部右侍郎和禮部、戶部、吏部尚書,及文淵閣、謹身殿、華蓋殿大學士,參與內閣機務18年,其中實際行使宰相職15年。劉瑾專權時,他周旋內閣,使劉健等一批重臣免遭殺害。開創“茶陵詩派”,主張“導源唐宋”,開以李夢陽為首的前七子之先河,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光輝一頁。著述有:主編《大明會典》(180卷)和《孝宗實錄》(224卷),編輯《懷麓堂集》(100卷),其中詩文90卷,雜記10卷。

    彭維新,字肇周,號石原,湖南省茶陵縣秩堂石隴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科進士,授翰林院檢討。雍正二至九年(1724~1731)先後任直隸按察使、浙江布政使、江蘇巡撫。以後授戶部、刑部、兵部尚書,進協辦內閣大學士。在督查民間疾苦、校準和改制漕糧量器、賑災、查辦積案、懲處奸頑等方面,深得民心。但也得罪權貴,幾次被誣下獄,晚年閒居家鄉。著有《墨香閣詩文集》(13卷)。

    劉三吾,初名昆,後名如孫,湖南省茶陵縣腰陂石陂人。先為元朝遺臣,任過靖江儒學副提舉。元亡後,隱居家鄉潛心著述。明洪武十八年(1385),被薦舉入朝,授左春坊左贊善,後遷翰林學士,入內閣參與機務。他雖不是進士,卻很受朱元璋器重,與朱善、汪睿同被尊為“三老”。著有《坦齋文集》(後入《四庫全書》),主纂《存心錄》、《省躬錄》、《禮制集要》等御用典籍。因忠言直諫,在立皇儲問題上以“忤旨”罪降職;在主持全國會試的“南北榜”案中被髮配戌邊。在朝15年,四起四落,險些喪身。

    陳仁子,字同甫,號古迂,湖南省茶陵縣腰陂東山人,宋末元初傑出的刻書家、著述家和教育家。宋景炎二年(1277)漕試中舉,授登仕郎。宋亡,隱居家鄉,罄其家財,創辦東山書院,集教學、著述、刻印於一體。先後刻印《考古圖》等550餘卷,為當時湖南私刻圖書中心。所刻《夢溪筆談》、《尹文子》,今為北京圖書館海內孤本。撰寫並刻印的《牧萊脞語》20卷、《文選補遺》40卷,後入《四庫全書》。

    陳泰,字志同,號所安,湖南省茶陵縣火田芙江人,元延佑二年(1315)中進士,授江西隴南縣令。詩、琴、書、畫俱佳,其詩大氣磅礴,豪放不羈。參加會試的作品《天馬賦》,備受讚賞,因此人稱為“陳天馬”。魯迅在《梁山泊考》中多處提及陳泰《所安文集》一書關於梁山水泊的記載,稱他為記載水滸故事的第一個文人作家。

    譚鍾麟,字崇德,湖南省茶陵縣高隴石床人,系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闓之父。清咸豐六年(1856)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同治年間,先後任江南道監察御史、杭州知府、河南按察史、陝西布政使等職。光緒元年(1875)後,歷任陝西、浙江巡撫,陝甘、閩浙、兩廣總督等職。在理訟獄、清賦稅、興辦義學、設立書局、重建文淵閣、疏浚鄭白渠、修海塘、教民種桑養蠶、革除漕弊、創立官車局、賑濟災民、禁止賭博等方面政績顯著。在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租讓香港九龍事件中因不滿慈禧太后同意租讓,不久便以年邁為由告老辭官,寓居長沙荷花池。

    譚雲山,湖南省茶陵縣下東長樂人。印度總理英·甘地夫人稱之為“偉大學者”。青年時代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參加了毛澤東創辦的“新民學會”和“新文化書社”。民國13年(1924)赴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任教。民國17年接受印度詩聖泰戈爾的邀請去印度國際大學任教。民國26年首任印度國際大學中國學院院長。1956年周恩來總理訪印時,參觀該學院,稱讚他為促進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1968年從國際大學中國學院退休,享有國際大學終身名譽教授殊榮。著有詩集《海畔》,輯入他20年代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所寫的詩歌。

    其他茶陵縣名人

  • 2 # 使用者7267584269302

    茶陵歷史悠久,人才輩出。自唐天覆元年(901年)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茶陵中進士者127名,其中有譚用式、蕭錦忠兩名狀元;曹詒孫、尹銘綬兩名榜眼;張治、譚延闓兩名會元。明清有“四相文章冠兩朝”之譽,出過劉三吾、李東陽、張治、彭維新等“四大學士”,後有民國時期首任國民政府主席的譚延闓和世界文化名人譚雲山。

    譚用式,字仁叔,湖南省茶陵潞水龍溪人,宋景定元年(1260)狀元第及,官至湖北提舉。

    蕭錦忠,號史樓,湖南茶陵縣下東東山壩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因為道光帝做壽撰寫壽聯,將“”寫成“群”字,被奸臣誣為“君”、“羊”並立,險遭殺害。旋以兩弟去世、贍養父母為由,辭官回鄉,主講洣江書院。工於書法、詩詞。著述有《輿地匯參》、《自然齋時文辭賦集》等。

    曹詒孫,字次謀,湖南省茶陵縣棗市曹柏人。清光緒六年(1880)殿試中榜眼。次年授翰林院編修,後任國史館協修、武英殿纂修。光緒十五年(1889),掌教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十七年任山西鄉試副考官,考畢歸鄉。

    張治,字文邦,號龍湖,湖南省茶陵縣秩堂毗塘人。明正德十六年(1521)在全國會試中名列第一,為會元,中該科進士,次年授翰林院庶吉士。後官至吏部尚書、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六次主持會試。末次,以“權臣不可有,重臣不可無”為題,切中時弊。編修了第一部《茶陵州志》,並纂修《明倫大典》與《長沙府志》。

    譚延闓,字祖庵、祖安,號無畏,湖南省茶陵縣高隴石床人。清光緒三十年(1904)三月開封會試第一名,中會元,填補了湖南在清代二百餘年無會元的空白。同年七月殿試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後,他從立憲派立場出發,提出“文明革命”主張。後於當年11月、民國5年(1916)、民國9年(1920)三次督湘,後在武漢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任行政院長和國民政府主席等職。擅長詩書,其書法有“近代顏書大家”之稱,著述有《祖庵詩集》等。

    李東陽,字賓之,號西涯,明英宗正統十二年(1447)生於北京西涯,祖籍湖南省茶陵高隴龍集。明英宗天順七年(1464)取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明憲宗成化元年(1465)至孝宗弘治六年(1493),先後任翰林院編修、侍講各9年,侍講學士11年。孝宗弘治七年(1494)至武宗正德七年(1512)在內閣任職,先後任禮部右侍郎和禮部、戶部、吏部尚書,及文淵閣、謹身殿、華蓋殿大學士,參與內閣機務18年,其中實際行使宰相職15年。劉瑾專權時,他周旋內閣,使劉健等一批重臣免遭殺害。開創“茶陵詩派”,主張“導源唐宋”,開以李夢陽為首的前七子之先河,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光輝一頁。著述有:主編(180卷)和(224卷),編輯(100卷),其中詩文90卷,雜記10卷。

    彭維新,字肇周,號石原,湖南省茶陵縣秩堂石隴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科進士,授翰林院檢討。雍正二至九年(1724~1731)先後任直隸按察使、浙江布政使、江蘇巡撫。以後授戶部、刑部、兵部尚書,進協辦內閣大學士。在督查民間疾苦、校準和改制漕糧量器、賑災、查辦積案、懲處奸頑等方面,深得民心。但也得罪權貴,幾次被誣下獄,晚年閒居家鄉。著有(13卷)。

    劉三吾,初名昆,後名如孫,湖南省茶陵縣腰陂石陂人。先為元朝遺臣,任過靖江儒學副提舉。元亡後,隱居家鄉潛心著述。明洪武十八年(1385),被薦舉入朝,授左春坊左贊善,後遷翰林學士,入內閣參與機務。他雖不是進士,卻很受朱元璋器重,與朱善、汪睿同被尊為“三老”。著有《坦齋文集》(後入《四庫全書》),主纂《存心錄》、《省躬錄》、《禮制集要》等御用典籍。因忠言直諫,在立皇儲問題上以“忤旨”罪降職;在主持全國會試的“南北榜”案中被髮配戌邊。在朝15年,四起四落,險些喪身。

    陳仁子,字同甫,號古迂,湖南省茶陵縣腰陂東山人,宋末元初傑出的刻書家、著述家和教育家。宋景炎二年(1277)漕試中舉,授登仕郎。宋亡,隱居家鄉,罄其家財,創辦東山書院,集教學、著述、刻印於一體。先後刻印《考古圖》等550餘卷,為當時湖南私刻圖書中心。所刻《夢溪筆談》、《尹文子》,今為北京圖書館海內孤本。撰寫並刻印的《牧萊脞語》20卷、《文選補遺》40卷,後入《四庫全書》。

    陳泰,字志同,號所安,湖南省茶陵縣火田芙江人,元延佑二年(1315)中進士,授江西隴南縣令。詩、琴、書、畫俱佳,其詩大氣磅礴,豪放不羈。參加會試的作品《天馬賦》,備受讚賞,因此人稱為“陳天馬”。魯迅在《梁山泊考》中多處提及陳泰《所安文集》一書關於梁山水泊的記載,稱他為記載水滸故事的第一個文人作家。

    譚鍾麟,字崇德,湖南省茶陵縣高隴石床人,系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闓之父。清咸豐六年(1856)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同治年間,先後任江南道監察御史、杭州知府、河南按察史、陝西布政使等職。光緒元年(1875)後,歷任陝西、浙江巡撫,陝甘、閩浙、兩廣總督等職。在理訟獄、清賦稅、興辦義學、設立書局、重建文淵閣、疏浚鄭白渠、修海塘、教民種桑養蠶、革除漕弊、創立官車局、賑濟災民、禁止賭博等方面政績顯著。在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租讓香港九龍事件中因不滿慈禧太后同意租讓,不久便以年邁為由告老辭官,寓居長沙荷花池。

    譚雲山,湖南省茶陵縣下東長樂人。印度總理英·甘地夫人稱之為“偉大學者”。青年時代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參加了毛澤東創辦的“新民學會”和“新文化書社”。民國13年(1924)赴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任教。民國17年接受印度詩聖泰戈爾的邀請去印度國際大學任教。民國26年首任印度國際大學中國學院院長。1956年周恩來總理訪印時,參觀該學院,稱讚他為促進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1968年從國際大學中國學院退休,享有國際大學終身名譽教授殊榮。著有詩集《海畔》,輯入他20年代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所寫的詩歌。

    其他茶陵縣名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溼疹寶貝能不能洗澡?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