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131253402538
-
2 # 使用者5635123734932
解剖病蛙要及早進行,對於死亡較久或發生腐敗的林 蛙,病變組織已經發生變化,難以反映真實情況,最好剖檢 臨死林蛙或剛死林蛙,對疑似傳染性蛙病,為防止其繼續流 行,應及早處死,症狀明顯的病蛙要儘早診斷。
解剖病蛙要及早進行,對於死亡較久或發生腐敗的林 蛙,病變組織已經發生變化,難以反映真實情況,最好剖檢 臨死林蛙或剛死林蛙,對疑似傳染性蛙病,為防止其繼續流 行,應及早處死,症狀明顯的病蛙要儘早診斷。
得病了還要治,否則死了。因為養殖密度大容易得病。
常見蛙病及防治對策
1.“脹肚病”
陳曉鳳等(1995)確認其病原菌為溫和氣單胞菌 (Aeromoassobria)。脹肚病是高溫季節的一種高死亡率傳染疾病,這種病的主要症狀是:外觀腹部極度膨脹,腹腔內充滿氣體,解剖內臟,可見肝呈青紫色,腎表面充血呈鮮紅色,胃和腸壁部分血呈紅色,所有內臟均有不同程度地被擠壓貼向背部。
防治:可選用氯黴素、紅黴素、慶大黴素或氟哌酸等敏感藥物治療。在高溫季節注意消毒水體和蛙體。
2.肝腫大病
陳曉風、陳祈輝等確認其病原菌為嗜水氣單胞菌 (Aeromomas hydrophila)。肝腫大病也是一種高死亡率的傳染性疾病,其主要症狀是:患病蛙外觀呈現肥胖症;後肢粗大,手壓有硬肌肉感,面板不明顯充血而呈微紅色;在全身各處,出現形狀、大小不規則的表皮潰瘍瘢,在高溫期,潰瘍瘢小或不明顯,在氣溫較低時 (<20℃)潰瘍處大且深,剪開雙腿面板可見面板內側血管充血,肌肉呈淡土黃綠色,似被膽汁所染。內臟解剖發現,腹部面板內側血管充血,肝臟極度腫大,達正常水平2-3倍,呈灰白色、土黃色或青灰色,膽腫大呈淺綠色;病蛙呈現全身性充血感染狀態。
防治:可用卡那黴素、青黴素、氯黴素等治療,注意消毒水體,交替、輪換使用藥物。
3.腐皮病(又叫爛皮瘸、脫皮病):其致病菌為奇異變形桿菌、克氏耶爾森氏菌。該病流行廣、傳染快、難以控制,死亡率極高,包括營養性腐皮性。發病初期,病蛙頭部背面,背部和軀幹部面板失去光澤,面板溫度降低,底色變黑,出現白斑花紋,隨後表皮層脫落,真皮層開始腐爛,顯露肌肉,眼球逐漸變白,食慾減退至停食,嚴重者死亡。營養性腐皮病是由於飼料單調而缺乏多種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A、D而發病;創傷性腐皮病多在四肢和頭部出現腐皮症狀,剛變態的幼蛙發病率最高,有的與紅腿病併發。
防治:舒新華(1995)報道,用卡那黴素、磺胺甲基異惡唑、羧苄青黴素便劑對患腐皮病的蛙浸泡治療,療效顯著。盧仲春 (1997)報道,用卡那黴素、慶大黴素、鏈黴素,每立方米水分別加300萬、400萬IU潑灑也可起到防治效果。營養性腐皮病可投餵全價飼料,適當新增多維(或魚肝油)和一些抗菌藥物。
4.紅腿病
胡成鈺(2000)確認該病的病原體為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caleoacericus)和嗜水氣單胞菌紅斑、腫脹,部分蛙趾指充血或潰爛,不活躍,不吃食。剖檢可見腹腔有腹水,肝、脾、腎腫大,腸內空虛,出血發炎。
防治:監測水質,定期換水,保持良好水質,用1.5 mg/L硫酸銅全池潑灑,2mg/L漂白粉溶液或30mg/L生石灰進行池水及池埂的消毒。隔離發病蛙,用 0.1%-0.15%的食鹽水浸泡,也可用20%磺胺類藥液或每公斤加18萬IU青黴素和4萬IU鏈黴素合液浸泡10min,3d為1療程,每天在飼料中加土黴素0.2g/kg蛙重,分2次喂,3d為1療程,治療細菌的感染。胡成鈺報道,經藥敏實驗表明:紅腿病的2種病原體共同敏感的抗生素主要有卡那黴素、氯黴素、土黴素、諾氟沙星、新黴素。因此可用這些抗生素防治紅腿病。
5.腐皮一紅腿病併發症
舒新華等(1997)從患腐皮-紅腿病併發症的病蛙腐爛處深層及肝臟分離出兩株致病菌,經鑑定為奇異變形桿菌(Proteus mirabilis)和嗜水氣單胞菌(A.hy- drophila)。它除了具有這兩種病的症狀外,最明顯的症狀是常群集在池子的一角,蜷縮不動,不肯下水。
防治:每月定期消毒水體,調節水質,用青黴素、鏈黴素潑灑飼料臺、工具等。對病蛙用1.4mg/L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5:2)全池潑灑。用20%的磺胺脒溶液浸泡2d,用100-150g/L的食鹽水抹擦病蛙的患病(處),或用20 mg/L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病蛙5-10 min,然後注射慶大黴素(4萬IU)2-4mL,次日重複治療1次,或內服磺胺脒。
6.腹水病
賀路等(1995)鑑定其病原菌為氣單胞菌屬的嗜水氣單胞菌(A.hydrophila)。此病的流行季節為5-9月,發病率可達50%,死亡率30%-50%,高者可達 80%以上。腹水病的主要症狀:病蛙四肢乏力,懶動厭食;體表無明顯病灶;腹部膨脹;解剖可見腹腔內有大量積水,腹水呈淡黃色或紅色,腸胃均發紅、充血,部分病蛙有肝腫大現象。
防治:(1)保持水質清潔,適度降低放養密度,並注意飼料的新鮮度;(2)投餵慶大黴素、氯黴素、磺胺+ TMP或氟哌酸等敏感藥物;(3)同時,對水體、食臺、蛙體進行消毒、在高溫季節,注意定期換水或消毒。
7.腦膜炎膿毒性黃桿菌病
陳耀明等(1994)首次報道,上海市奉賢縣某牛蛙養殖場爆發一種蛙病,經確診為腦膜炎膿毒性黃桿菌病。臨床症狀:病蛙精神不振,行動遲緩,食慾減退,肛門紅腫,眼球外突,雙目失明,有時伴有腹水現象。幼蛙還會在水中打轉,有類似神經性症狀出現。病理剖檢:病蛙肝臟發黑、腫大,脾臟縮小,脂肪層變薄,脊椎兩側有出血點和血斑。
防治:未見有效的防治措施,用青黴素、鏈黴素、慶大黴素治療均無效。
8.白內障病
陳曉風等(1995)報道其病原菌為醋酸鈣不動桿菌(A.aclcoaceticus)。筆者於2002年7-9月在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某個體石蛙養殖場,發現患白內障病的蛙。其主要症狀為:外觀病蛙雙眼有一層白膜覆蓋,呈白內障狀,但水晶體完好,後肢呈淺綠色,皮下肌肉呈黃綠色,解剖可見肝呈黑色、腫大,膽囊明顯變大,膽汁變綠,腸基本正常。病蛙蹲伏不動,不進食。該病傳染快,死亡率非常高。
防治:(1)保持水質清新,環境清潔,定期用30 mg/L生石灰潑灑消毒;(2)保持飼料新鮮,並維持其營養平衡,飼料中適量新增維生素C及其他維生素; (3)飼料中拌人氯黴素,每千克蛙用30mg,每天1次,連用5-7d;或每千克蛙用慶大黴素200mg,每天1次,連用3-5 d。
9.鏈球菌病(肝炎)
葉雪平、楊廣智等(1999)對病原菌進行分離、培養,經鑑定該病病原菌為鏈球菌。此病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呈暴發性,有發病面廣、死亡率高的特點。從發病到死亡常為2-3 d,1周內可導致整個養殖場飼養的蛙發病,危害極大。主要症狀表現為:蛙發病時,外表無明顯病灶,僅表現為體色呈灰黑色,失去原有光澤。發病後,蛙很快停食,伏於草叢陰溼處,四肢無力,肌內失去彈性,機體癱軟,死時或有舌頭外露,口腔粘液中伴有血絲。解剖可見肝臟嚴重充血呈紫黑色,或失血呈灰白色;胃腸無明顯炎症,內無食物,但有少量粘液,常可見胃下端縮人胃內成結套狀。
防治:(1)在放養前,對養殖池作徹底消毒,清池藥物有三氯異氰尿酸或生石灰,兩者的用藥量分別為 2.0mg/L和200mg/L,全池潑灑;(2)種苗下人池前應進行消毒,消毒方法為20-30mg/L的高錳酸鉀浸泡15-20min;(3)保持養殖環境清潔衛生,避免投餵變質飼料;(4)在發病期間,飼料中拌人藥物投餵,每公斤蛙用紅黴素50mg,1天1次,連用5-7d,或用強力黴素30mg,每天1次,連用5-7d;(5)另外,用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配製的複方製劑一“蛙康寧”投餵,5-7d為1個療程,對防治該病有良好的療效,尤其是在蛙剛發病或尚未發病時及時用藥,可大大提高成活率。
10.腸胃炎
腸型點狀氣單胞菌是其主要病原,池水不夠清潔,蛙吞食腐敗變質的飼料是誘發該病的主要原因。該病常與“紅腿病”併發,發病季節為每年的5-9月,若不及時採取措施,可引起大批死亡。主要症狀為:胃腸鼓氣,腹脹,病蛙體虛乏力,行動遲緩,食慾消失,縮頭弓背。解剖可見病蛙腸內少食或無食,多粘液,腸胃內壁有炎症,胃腸粘膜充血。
防治:(1)每日清除殘渣,經常洗刷餌料臺,勤換水,保持水質清新;(2)池水每隔半月用漂白粉1 mg/L或生石灰3 mg/L消毒;(3)池水用0.3-0.5 mg/L的三氯異氰尿酸或2mg/L“蛙消安”消毒,1天1次;(4)在飼料中加入磺胺類藥物,按每公斤蛙體重0.2g新增,第2-6天減半。
蛙體消毒防蛙病
牛蛙(美國青蛙)易得病,一旦得病就難以治療。蛙體消毒是把好防病關、保證養蛙成功的關鍵措施之一。
蛙體消毒,主要結合蛙分池、轉池飼養和運輸等進行。常用的消毒方法有多種。可用3%—4%食鹽水浸泡10—15分鐘;或每立方米水用20—30克高錳酸鉀,浸泡10—15分鐘;或每立方米水用4克殺菌王(或10克漂白粉),浸泡10—20分鐘;或每立方米水用6克硫酸銅,浸泡10—30分鐘;或每公斤清水溶解青黴素40—50國際單位、鏈黴素20國際單位,浸泡30分鐘。選擇上述消毒方法,可有效殺滅蛙體上的病菌和寄生蟲,防止蛙病的發生。
蛙一旦發病,治療較為困難,養蛙生產上應實行健康養殖,最大限度地減少發病。
1.調控水質 養殖場地要求水源充足、水質良好,進水時不能帶進病原體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質。對水的溶氧含量、PH值、鹽度、溫度、氨氮含量等指標定期監測,保持在適宜蛙生長的範圍內。水質惡化時,隨時使用水質改良劑和環境保護劑。
3.喂優質料 飼料必須新鮮,營養平衡全面。飼料營養不平衡會誘發多種蛙病。例如:飼料中蛋白質含量過高,易誘發肝臟脂肪積累,破壞肝功能,導致生理失調。飼料中長期缺乏維生素A、維生素D易導致蛙患爛皮病。
4.重點預防 大多數蛙病,尤其是細菌性疾病,流行季節一般的說在每年的7—9月。這期間,除定期對水體進行消毒外,可以在飼料中添加藥物防病。一般在每公斤蛙每天用磺胺類藥0.1克拌入飼料中投餵,第一天藥量加倍,5—7天為一個療程。也可以投餵蛙必康、蛙病寧、蛙維素等防治蛙病的專用藥。
蛙病用藥不奏效的原因
有些養蛙戶常覺得蛙病難以用藥防治。根據對部分養蛙戶的調查分析,發現問題主要出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用藥太晚有些蛙病發病很快,從發病到死亡時間很短。病情嚴重時,蛙內臟器官已受到嚴重損傷,即使採用肌肉注射和人工填喂高效抗生素也難以治癒。等到蛙厭食甚至拒食時再投餵藥餌,防治效果也差。因此,平時應經常巡池,觀察蛙攝食和活動情況,特別要留心觀察池邊草叢中及池角處有無蛙滯留不上食臺。一旦發現情況,應及時採取措施對症用藥。
2. 水質過肥有些藥物如硫酸銅在過肥水體中易與有機質等發生反應而失效。水質太肥時應採取相應措施“減肥”,或適當增加用藥量。
3. 抗藥性高蛙類病蟲害如臌氣病,長期使用單一藥物防治會產生耐藥性,影響治療效果。在預防和治療用藥時,要交替使用多種藥物,防止產生耐藥性。
4. 療程不足有些蛙病,用藥防治沒有完全治癒時就停藥,疾病會迅速反覆,給治療帶來更大難度。所以要根據實際情況,多療程治療,至徹底治癒方可停藥。
5. 藥物失效注射用藥和口服藥物,配製後擱置時間過長,會造成藥效下降,影響治療效果。藥物一般應現配現用,當天配好的藥物當天用完。漂白粉、生石灰等藥物易受潮失效,使用前最好對其有效成分進行測定,使用後要蓋緊密封。
6. 藥物溶解不完全固體藥物在潑灑前要充分溶解,不應有顆粒或塊狀物存在,粉狀藥物應沒有粉末漂浮在水面,否則水體藥物濃度不勻、不足,影響治療效果。
7. 沒有全部用藥採取肌肉注射和人工填喂藥餌時,蛙沒有全部捕齊,部分病蛙因沒有用藥而得不到治療,更嚴重的是這些病蛙會成為傳染源,引起蛙病反覆發生。因此,對一些暴發性疾病,一定要注意將大小蛙捕捉乾淨,全部用藥,並對蛙池進行徹底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