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初心線上
-
2 # 使用者922551757647
體心理學,研究結成群體的人們的心理現象、心理活動的社會心理學分支。社會群體生活是人們的基本生活方式,因此,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群體心理,就成為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組成部分。早期社會心理學偏重於研究民族、群眾這樣一些大型群體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實驗方法進入社會心理學,致使社會心理學中的群體研究轉而側重於小型群體問題。圍繞小群體問題的研究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社會促進和社會抑制、順從、群體凝聚力及其測量、群體領導問題;群體思維、群體決策、群體極端化等。
群體心理具有四個特徵:
(一)認同意識
不管是正式群體的成員還是非正式群體的成員,他們都有認同群體的共同心理特徵,也即不否認自己是該群體的成員。他們對自己群體的目標有一致的認識,認同群體的規範,並在此基礎上產生自覺自願的行動,並且對重大事件和原則問題保持共同的認識和評價。當然,每個群體內部的認同程度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大群體內部的認同程度要相對低一些,而小群體內部的認同程度相對要高一些。
(二)歸屬意識
不管是正式群體的成員還是飛正式群體的成員,他們都有歸屬於群體的共同心理特徵,也即具有依賴群體的要求。但是,歸屬意識裡面有個自願感和被迫感的問題。非正式群體成員的歸屬意識是自願的歸屬意識,而正式群體成員的歸屬意識則不確定,可能是自願的,也可能是被迫的:個人的優勢在正式群體中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就可能對歸屬於該群體產生被迫感。這是一種和被迫感並存的歸屬意識。在這種情況下,該成員首先考慮的不是我應該為群體做些什麼,而是考慮我歸屬於這個群體了,群體應該為我負責。所以同樣是歸屬意識,自願的歸屬增強凝聚,而被迫的歸屬增強離散。
(三)整體意識
由於認同群體,歸屬於群體,不管是正式群體的成員還是非正式群體的成員都有或深、或淺、或強、或弱的整體意識,即意識到群體有其群體的整體性。但是這種整體意識程度不同,行為表現不同。一般說來,整體意識越強,維護群體的意識也越強,行為具有和群體其他成員的一致性;反之,整體意識越弱,維護群體的意識也越弱,行為具有或強或弱的獨立性。但是也有相反的情況。正因為整體意識強,所以在發現群體其他成員的行為有害於整體時採取反對態度,和其他群體成員的行為不一致;正因為整體意識弱,所以採取不負責任的態度,和群體其他成員的行為保持一致。所以整體意識和行為一致是兩個互相聯絡的問題,但不是同一個問題。不能簡單地把行為獨立性強的人等同於沒有整體意識或整體意識不強。
(四)排外意識
所謂排外意識,是指排斥其他群體的意識。群體具有相對獨立性,群體成員具有整體意識,這就必然在不同程度上產生排外意識。只要班組獎金高,管它車間發得出發不出獎金;只要車間獎金高,管它發礙出發不出獎金。這是群體成員普遍會產生的心理。排外意識是和群體成員把自己看做哪一個群體的成員:或者說更傾向於把自己看做哪一個群體的成員相聯絡的。傾向於把自己看做班組群體的成員,他就排斥車間以上的群體;傾向於把自己看做車間群體的成員,他就排斥以上的群體,同時他更橫向地排斥同級的其他群體。越是把自己看做小群體的成員,排外的意識就越是強烈。因此,“外人”也就更難進入小群體。這反過來也說明,人們往往更重視小群體的利益。
回覆列表
一、網路輿情的特點有以下主要幾點:
突發性:網路輿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事先的徵兆極其微小。破壞性:由於傳播迅速並且波及範圍很廣,所以破壞性很大。緊迫性:輿情危機必須迅速作出正確的反應,防止事態的擴大,減少損失。偏差性:由於發言者身份隱蔽,並且缺少規則限制和有效監督,網民會利用網路宣洩情緒,因此容易釋出不利於企業的灰色言論。
1、從輿論話題產生的渠道來看,話題主要分為哪些
(1)話題型別:
①民生型別:價格動態,改革動態等;
②事故災難型別:各類安全事故等;
④公共衛生事件型別:嚴重影響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⑤群體性事件型別:由某些社會矛盾引發,特定群體或不特定多數人聚合臨時形成的偶合群體,透過沒有合法依據的規模性聚集,對社會穩定造成重大影響的各種事件;
⑥主旋律型別:歌頌社會主義等主題;
⑦生活休閒型別;
⑨文化教育型別;
⑩其他型別。
(2)相關發帖量:某一具體話題帶來的相關帖子數量。
(3)回帖量:
①帖子的回覆數量;
②每個話題的回覆總數量。
(6)內容基調:
①積極向上;
②消極負面;
④無明顯感情色彩。
2、話題的傳播學特徵
(1)常規話題/非常規話題:常規話題往往是國家大事或者重大的突發事件;非常規話題則是指受非常態或不合理現象的觸發,網民藉助網路媒體平臺自主釋出資訊產生的話題。
(2)強制性話題/非強制性話題:強制性議題指受眾可以直接體驗的議題;非強制性議題指受眾不能直接體驗、必須透過大眾媒介獲知的議題。
(3)是否有意見領袖參與:用該指標來衡量話題的共鳴效果。
(4)是否有傳統媒體參與:用該指標來衡量話題的溢散效果。
(5)公眾在話題和事件過程中的心理:
①求知求真心理;
②宣洩與情緒表達心理;
④尋求認同心理;
⑤追求平等心理;
⑥寂寞無聊心理;
⑦彰顯個性心理;
(6)話題中的意見型別:①一元化;
②二元(或更多)對立。
二、網路輿情資料分析
由於“檢視”和“回覆”是定距型變數,其餘均為定型別變數,因此分別使用t檢驗和卡方檢驗來驗證其對總體的代表性。
1、網路話題轉化為輿論議題需要意見領袖的參與
輿論領袖的參與並不是熱門網路輿論議題形成的充分條件,卻是必要條件。輿論領袖可以透過不斷補充和提供事件發展的最新資訊使網民保持關注,擴大議題的社會影響。此外,輿論領袖在網路議題和輿論的形成過程中還具有設定討論框架,提供客觀參考意見,促使網路輿論轉移、轉變等作用,其帶來的共鳴效果可以將話題的影響力最大化。
2、能滿足公眾某種群體心理的話題更易轉化為網路輿論議題。
人的一切行為都隨著個體和(心理)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人的心理平衡一旦打破,就需要相應的行為手段釋放張力來進行心理補償,網路輿論同樣如此。許多情緒化言論就是網民面對突發事件產生緊張、引發心理張力、釋放張力再產生心理平衡的過程。有研究表明,眾多心理失衡的網民相信,利用網路媒介在網上發表言論,可以釋放自己的社會壓力。心理相似的網民會逐漸形成一個群體,並實現向群體心理的轉變,形成網路輿論。統計結果顯示,網路話題中呈現出最多的網民心理是尋求認同心理,出現最少的是跟風從眾的心理。這是由於網路傳播的匿名性特點使人們對孤立的恐懼感大大減弱,因此網路從眾的動因相應降低。
3、非強制性話題比強制性話題更易轉化為網路輿論議題
對於受眾來說,可以直接體驗、無需透過大眾媒介獲知的強制性話題顯得不那麼有價值,雖然網友在討論這些話題的時候有更大的空間可以發言和表達,但在議程設定的過程中,公眾更易對那些無法直接體驗、需要透過大眾媒介才能獲知的議題產生興趣和共鳴,求知求真等心理更易得到滿足,議程設定的效果也更加明顯。例如研究中涉及的利比亞政局、溫州金融風暴等,均為非強制性話題。
4、非常規話題比常規話題更易轉化為網路輿論議題
首先,非常規話題具有罕見性和突發性特徵。其次,非常規話題常具有一定的關聯性,易導致它以較快速度演化為其他的事件;第三,非常規突發事件具有複雜性。罕見性使得現有的應對策略不足以應付事件的發展,突發性使得相關部門來不及做好充足的準備,關聯性使得事件的影響更廣。這些性質使得非常規話題很容易形成一個具有複雜發展鏈條的系統,從而演化為熱門輿論事件。
5、有傳統媒體參與的網路話題更易轉化為輿論議題
網路媒體具有草根性,因此僅僅依靠網際網路自身的力量所產生的社會效應是有限的,只有經過傳統媒體深入跟進和證實,網路輿論才會更加權威和可信。網路議題的轉化程序在受到輿論領袖的推動的同時,也受到傳統媒體報道的影響。傳統媒體的跟進成為網路議題轉化過程中的一大助推力,使討論走向更遠更深的層次。傳統媒體與網路輿論互為議題來源,不僅互相補充,也是一個迴圈的過程,使事件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波及各方面。因此當網路媒體和傳統媒體聯合起來,會產生1+1>2的效果,造成不可忽視的社會輿論效果。
6、意見型別相對單一的話題更易上升為網路輿論議題
“話題中意見型別”這一變數與是否形成熱門輿論事件這一變數並無明顯相關性,並不能影響到帖子的存活和該話題的流向。意見型別一元化的話題可能本身是一個大而空泛的主題,鮮有網友參與討論;而意見型別多元化的話題,如“郭美美炫富能否倒逼官員財產公示?”等話題,反而可以引發大範圍討論。這種現象雖然沒有證明“意見型別相對單一的話題更易上升為網路輿論議題”,但卻從某種程度上證實了喻國明老師的另一個結論,即“意見型別呈多元化分佈的話題,一般最後透過爭論變為一元化的意見結構”。
7、網路話題與網路輿論的形成機制
透過網路話題表現出的網路言論通常表現出分散、簡單的特點,且大部分的存活時間較短,呈現出“先情後理”的變化趨勢。這意味著大部分網路言論的“代表性”及其產生的社會作用都極其有限。但進入理性分析層次的網路言論雖然數量少,卻能產生強大而持久的社會影響力。
可以從研究結論中總結出網路輿論的形成機制:首先,是個人意見的發表,普通話題的出現。其次,是個人意見和議論圈的擴散。議論圈是指少至幾個人,多至十幾個人聚合在一起相互交談,並取得初步一致意見的溝通狀態。劉建明、紀忠慧、王莉麗:《輿論學概論》,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第52~53頁。在這一階段意見不斷被補充、發展和深化。再次,輿論領袖開始介入。最後,傳統媒體加入,議題走向成熟。議題的溢散效果和共鳴效果在網路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產生相互作用,形成更加完整的輿論監督體系。
在整個過程中,可能會有突發事件等因素出現,對網路輿論的形成產生催化作用,但整個過程的完成仍然遵循以上四個階段,其中任何一個階段都有可能完成話題到議題的轉變。最終是否形成了一定的網路輿論就是判定轉化是否完成的標準。
網路輿情監測要求達到實時性、全面性和準確性。檸檬輿情資料分析站能滿足系統輿情資訊服務市場三個要素,實時性:輿情獲得越早,給應對和處置留下的餘地就越大,而網路輿情的發展往往是爆發式的,機會稍縱即逝,一旦錯失最佳時機將追悔莫及;全面性:網路輿情容易攻其一點,不及其餘,資訊量大,容易使很多重要資訊被忽略;準確性:海量資訊條件下,如何準確地掌握問題核心,不為紛擾所困,是得出正確判斷的關鍵。
三、輿情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從事件特徵上來說,在網路輿情的環境下,傳統新聞敘事上的5W1H較難以辨認,不再有明確的事件發生地點(Where),取而代之是多樣的來源;無固定的內容釋出時間(When),即時更新成為常態;人物(Who)身份模糊、隱蔽;事件(What)本身焦點模糊;敘事(How)散亂;欲對事件原因(Why)的挖掘,則變成了難於理解事件的背後故事;難以測量理論;更難以發現形態。
2、從資料結構上的特點來說,如果資料簡單、規律、重複性高,那麼運用傳統分析手段或簡單的資料探勘方法就能進行歸類分析,然而,正是因為當前網路輿情資料包括大量的社交媒體和移動網際網路資料在內,資料間存在關聯性,同時呈現明顯的非結構化特徵,使其分析難度加大。
3、從內容上來說,網路輿情更加自由化、情緒化、分散化、即時性、多變性等,影響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