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淡墨淺白
-
2 # 新知傳習閣
一
曹操臨死前,交待了三件事,第一件事,不用猜,大家都知道,就是身後大事,哪個兒子接替魏王。這件事雖然是大事,但每一個王死前都會安排這件事,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也沒有什麼讓人大驚小怪的。但提到了大兒子死的太早了,實際上是在懷念原配夫人,因為兒子的死和他鬧翻了,但曹操多次救她後沒有辦法,只能讓她改嫁。曹操心中註定一生放不下這個女人和她的兒子。
關鍵是第二件事,他交待說,他身邊那些沒有生過孩子的妻妾們,一不用為他殉葬,二不用出家當尼姑。銅雀臺春深鎖的不是二喬,反正是空的,就讓她們永遠居住在這裡吧。學習一門手藝,做些女工,還能打發時光,換些錢來,補貼家用,不用給別人添麻煩,實現自給自足。
第三件事,就是說要在自己墓地外,再建七十二個疑冢。年輕起家,一路升遷到魏王,殺人無數,仇人更多。安得生前身後事,何懼罵名滾滾來。但總不能死後也不安寧吧,過去的就讓他們全部過去吧,功我罪我都不重要了,讓我安靜長眠吧。讓那些想和我捉貓貓的人去找我的墓吧,哈哈哈哈,好玩,看他們有沒有能力找到。
二
劉備在夷陵之戰後,差一點把家底都輸光了,氣的在白帝城一病不起,最後發現自己不行了,就把諸葛亮叫過來交待後事。
最重要的是這句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諸葛亮聽了嚇的汗水直冒,跪著涕淚俱下答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有人這樣理解說,諸葛老弟,你能力遠比魏國那個曹操的兒子至少強十倍,天生就是個做大事的。我死以後,這一畝三分地,你看著辦吧。如果我兒子可以你就輔佐他,如果不行就自己來幹吧。
表面上是如此,實際上卻是在說,如果劉禪如果是這塊料,你就盡心幫他;如果不行,就換我的其它幾個兒子(劉永和劉理)來。
三
聽曹操說這些話,我們就能明白,這是一個做大事的人,不拘小節。蘇軾說,曹操談到女人,實在不是做大事的人。這樣說是沒有人性的。
曹操是一個真性情的人,能從女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把她們的後事交待的如此清楚,就是明白女人更不容易,尤其陪伴自己半生的女人們,情感還是有的。尤其對自己的原配表達了深深的懷念之情。
同時,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性格又暴露無遺,怕別人會挖掘自己的墓,又開始故弄玄虛,和那些人再鬥智鬥勇一次,看下到底是哪個人水平高。曹操天生就是一個自信的人,他相信後世的人註定玩不過他。
劉備的話中則反覆交待,我們這個江山來之不易,拼搏一生,前半生象流浪狗一樣,被人打的到處亂跑。四十多歲才慢慢轉運,有了四川這個方寸之地。
難呀,太難了。正因為難,才要珍惜。
創業難,守業更難,知難不難。
但問題在於劉禪能體會自己的心思嗎?
如果不能,就把他換掉吧,大漢基業萬歲萬萬歲。
更重要自己的話一語雙關,就是在試探諸葛亮有沒有奪權之心。
諸葛亮畢竟不是一般人,一定是讀過論演員的自我修養這本書的,作為實力派演員,演技絕對過關,馬上說:誓死效忠劉氏江山,萬死不辭。
大家都表演的不錯,劉備心滿意足,就安心的去陰間找曹操理論去了。
-
3 # 立公子
唐太宗徵高麗時,路過鄴,曾“自為文祭魏太祖”,說明唐朝之前的人,對曹操墓還是知道確切位置的。
宋之後,大傢伙就有點迷糊了,找不著了。
看曹操彌留之際頒佈的《遺令》,全然是一種天下未定,不必尊古的簡葬之風。客觀上起到了移風易俗的作用。
至於是不是因為曾像傳說中組織過摸金校尉,而怕遭到同樣命運,才從簡,那就不得而知了。
單從《終令》和《遺令》的內容,可以窺見為啥找不到的原因。
1、不起墳頭,不像以前的帝王還得搞個大大的跟金字塔似的封土堆,恐怕別人看不到。
2、不陪葬珍珠玉寶。連古禮中嘴裡要放攙著玉石的飯粒都不放。不招賊啊。
3、不置辦壽衣,活著時候穿啥,死了就穿啥。不搞金縷玉衣那一套。不招賊。
4、不服喪三年。文武百官在大殿上哭十五聲(《遺令》如此),老百姓就服喪三天。
5、不掃墓,遠遠的三不五時的在銅雀臺上看一眼就行。因為不用掃墓,所以高陵上的祭殿搞得既不豪華也不結實,沒兩年就不像樣了,甚至“殿皆毀壞”。更找不著了。
至於七十二疑冢,那是羅貫中老先生把傳說當《遺令》了,沒別的,小說家言,為了更好的塑造曹操奸詐多疑的性格需要。
除了簡葬,在自知命不久矣之時,立太子,立王后,客觀看,睿智且深謀遠慮。
劉備,白帝城託孤。他對諸葛亮說的話是真還是假?1、著名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對劉禪的教育很關心,給自己的孩子開了一系列的書單。
2、要求劉禪事丞相如事父。
有好有壞,好處是諸葛亮鞠躬盡瘁,壞處是,劉禪更加沒有實習的機會了。
3、託孤與諸葛亮,李嚴為副。
這裡,後世的同行玄燁一針見血,批評劉備活著的時候自稱與亮是如魚得水的關係,臨死卻用言語擠兌諸葛亮,逼得諸葛亮發誓不篡位。“鄙哉!”(康熙語)
4、答應了吳蜀重新聯盟,把孫權高興的,一鼓作氣,把曹仁和曹真打敗了,從此三國之間安靜了好幾年。
5、同樣的要求喪事從簡。
客觀看,劉備死之前的種種舉措,延續了蜀之國祚40年之久,也算的英明遠慮之主了。
-
4 # 初心如舊
曹操劉備辭世時的表現,反應了兩人什麼也樣的特徵?
曹操建安二十五年(220)去世,劉備在章武三年(223)去世,前後相差三年。雖然兩人死的時候,安排事情有所不同,但有一件是相同的,就是對兒子的接班問題。曹操去世時,已經早在建安二十二年(217),釋出立太子令,正式立曹丕為魏太子,到曹操去世時,曹丕已經開府辦公好幾年,手下有了一批人才,年齡也三十多歲了,完全可以放下心。曹操最初雖然在曹丕,曹植之間猶豫,但最終在賈詡委婉勸說下,毅然決然立了長子。臨死對曹植
也作了為人虛華少誠實,嗜酒放縱的評價;對曹丕則說篤厚恭謹,可繼我業。說明不經一番折騰,曹操就難以明白道理,這也是宿命。曹操因為放心,還有餘力,最後還安排了一批妃妾,囑咐她們自食其力,不要再靠別人了,因為自己一死,這就是一群廢物了。劉備就不同了,只有一個兒子劉禪,年齡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毫無從政經驗,生性懦弱,而且自己
任性伐吳,導致夷陵大敗,留下一個爛攤子,實在是遺憾,擔心,無奈,窩心一肚子。好在當初沒看錯人,諸葛亮一直盡心盡力盡責,雖有諸多不爽,也只好全留給諸葛亮,已及趙雲,李嚴這些文臣武將,反覆叮囑劉禪多作善事好事,別作惡事,哪怕是作樣子,也是劉備一生所奉行的原則。劉備由於心緒複雜,加上一貫作風,視女人如衣服,估計除皇后外,也可能沒啥妃嬪,最後沒有安排女人這一套程式。(6:16)
-
5 # 四十五度說
曹操去世的時候一共交代了四件事情:
第一件就是天下尚未安定,葬禮不必也太過奢華,沒有必要遵循那些繁縟禮節。這是曹操對沒有安定天下的遺憾,同時也是對曹丕作為繼承者的寄託。
第二件事情就是戍守在各地的將士不能因為這件事情私自離職,國家要繼續執行下去決不能給別人趁虛而入的機會。
第三件事情就是交代了埋葬自己鄴城西山崗上,不要陪葬品,一切從簡。
第四件事情就是交代了自己女人的後事,他的老婆和丫鬟跟著他辛苦了一輩子,善待這些女人,讓她們住在銅雀臺。這件事情體現了曹操作為一個梟雄的仁者情懷,是金戈鐵馬生涯的一抹柔情。當然上樑不正下樑歪,比自己父親還要生性好色的曹丕沒有做到,分明去世的時候都已經交代過不要動老子的女人,曹操知道了自己的兒子娶了他的後媽,怕是要氣的從墓地裡爬出來。
相比之下劉備死之前的淳淳教誨,端的是仁義道德,相對曹操就顯得虛偽而又公式化了。“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究竟是試探還是真心實意誰都說不準。無論劉備內心怎麼想,到死之前還是沒有難為諸葛亮,足以證明了劉備對蜀漢江山還是有責任在的。除此之外劉備還教導自己的兒子“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劉備無論武藝還是計謀都不算上流,在亂世之中能夠成就一番事業憑藉的就是仁義道德。劉備想要把自己的法寶傳給自己的兒子,沒有想到自己的兒子卻走上了和自己完全不同的道路。曹操的遺言顯示了一位君主應該有的氣度,不失人性。劉備的遺言屬於標準的模板,仁者多善的性格表現的淋漓盡致。
-
6 # 泊圖泊途
從曹操的安排來看,他走的很坦然,但也有些遺憾,看上去就如同家長囑咐子女一般顯得很平淡。對比他之前的轟轟烈烈,“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豪邁,顯得非常突兀。
他對曹丕很放心,這是他自己選擇的接班人,曹操會識人,但終究沒想到兒子的短命。曹操死時,很多元老重臣都在,比如賈詡、陳群、夏侯惇、曹仁、張遼等,這些註定會忠於曹丕。所以沒什麼太多囑咐的。
但是劉備就不一樣了,劉備的兒子年紀很小,劉備發展速度快也讓劉禪沒有那麼大的危機意識,這對於一個帝國來說是非常危險的。
劉備處於偏狹之地,又有雄心壯志,這麼死了,實在是不甘,尤其對阿斗,他更是非常擔憂,因此才對諸葛亮如此託孤,至於什麼刀斧手啊大家可以保留意見。不過劉備還是怕劉禪死去,讓諸葛亮取而代之也是公與私權衡後的結果。
曹操覺得功業可以了,劉備覺得還差的很遠。
曹操的遺憾是對不起曹昂和丁夫人,覺得都沒有顏面去見死去的兒子。曹操好人妻,但是最終又不拘泥,准許她們改嫁。他也不浪費,葬禮要求從簡,這也使盜墓賊我從下手。不追求俗華,很務實。
劉備曾多次失去妻子卻沒有太多的說法。而劉備的墓地也有多種猜測,有成都陵和奉節陵等。
總之從二人的情況來看,曹操更像是心願已了,而劉備卻無法釋然。
回覆列表
曹操的遺言體現了他作為梟雄又不失本性的性格
曹操去世的時候總結起來說了四件事:一,“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天下尚未安定,葬禮不能遵照古禮。二,“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戍守各地的將士不能離開駐地,官員各司其職。三,“葬於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珠寶”。埋葬在鄴城西山崗上,不要陪葬金玉珠寶。
四,“吾婢妾與妓人皆勤苦,使著銅雀臺,善待之。……餘香可分於諸夫人……吾餘衣裘,可別為一藏。不能者,兄弟共分之”。我的老婆和婢女們都很辛苦,讓她們住在銅雀臺,要善待她們。我餘下的薰香分給諸位夫人。我的衣物可以放到一個倉庫,不行你們兄弟分了。
第一件事,是對沒有安定天下的遺憾,也是對繼任者的寄託吧。第二件事,是為了防止自己死後,國家出現動盪做的準備。第三件事,是對自己後事的安排畢竟自己是盜墓的祖師爺,自己也怕死後被盜。前三件事都是梟雄本色。第四件事,是對自己的妻妾和財物的安排。這也是曹操最具有人性的安排。
劉備的遺言是對兒子的敦敦教誨,也有對江山基業的戀戀不捨。不管他的話的背後是什麼,但都不失仁者本色。
劉備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不管劉備背後是否隱藏著對諸葛亮的試探,劉備最後也沒有為難諸葛亮。這事實上,說明了劉備對江山的負責,對百姓的仁慈,因為明君可以給百姓帶來安定,昏君只能給國家帶來災難。這也為劉禪上了緊箍咒,如果胡作非為,諸葛亮從大義上就可以取而代之。
劉備對劉禪說的最著名的一句話:“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也是劉備一生的做人總結。劉備文不成武不就,靠的就是仁義兩字打下一片江山。不做小惡不得罪人,多做善事可以得到更多人的支援。
曹操的遺言顯示的是梟雄而不失人性的性格。劉備的遺言顯示的是仁者多善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