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語梵加油

    社會的浮躁,人心的急躁,有一部分人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的問題,更不願意去面對自己,只是用最快的方式去走,去逃避……

  • 2 # 白雲雅客

    不雞湯,不煽情,我想盡量客觀、全面地闡述清楚認清自己的6大角度。

    這6點分別是:

    1、你的三觀

    2、你的夢想(慾望)

    3、你的行為傾向

    4、你的先天條件

    5、你的能力邊界

    6、你的所處環境

    01 認清自己的三觀

    但兩人面對挫折的反應卻截然不同。一位說“今年運程不太好,找個時間要去寺廟裡拜一下”;另一位卻說“這次換工作太大意了,不應該先辭職再找工作的,一旦不順後心態就急了,下次還是要先找好工作再離職”。

    她們兩人的反應就體現了不同的世界觀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態度和行為的。

    第一位的世界觀是相信世上有佛,而且佛在控制著人的運程,於是碰到問題她會想著去拜佛以改運;

    第二位的世界觀則沒有體現出對佛或其它超自然存在的信仰,因此碰到問題她更多會去找具體的原因。

    世界觀與人生觀、價值觀一起被稱為三觀,它們決定著我們看待世界、看待人生以及看待事物價值的根本態度。

    ① 世界觀:世界觀是一個人對世界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它影響著你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比如,柏拉圖的哲學體系就是構建在地球是宇宙中心的這個世界觀基礎上的。

    再比如,一個相信世界是由上帝創造的人,跟一個純粹的唯物主義者相比,兩者眼中的世界是大不相同的,因此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也會有很大的差異。

    ② 人生觀:生觀是一個人對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對於人類生存的目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

    比如,有人的人生觀是“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也就是要過得輕鬆快樂。有人的人生觀則是“為下輩子或下幾輩子修煉”或“要青史留名”。

    這些人生觀就是世界觀在看待人生上的體現,比如“為下輩子或下幾輩子修煉”的人生觀就是“相信世間有佛”的世界觀的體現。

    比如,有人將金錢視為最高的價值追求,而有人則將金錢視為身外之物甚至視為糞土。

    因此,要真正認清自己,你就要花點時間來捋一下自己的三觀,這樣你就會知道為何你會持有某種觀念,為何你會認為有些人講得好有道理,為何你認為胡說八道的人卻有很多人追捧等等。

    想要進一步確立自己的世界觀,推薦閱讀《世界觀:現代人必須要懂的科學哲學和科學史》

    02 認清自己的夢想(慾望)

    我兒子剛上幼兒園小班,我問他:你長大後的夢想是什麼?他說想做一名廚師。

    我又問他:為什麼你想做一名廚師呢?他回答:這樣我就可以做很多好吃的給自己吃呀。

    夢想就是現在想未來的事,所以哪怕是很小的小孩子,心裡也是有夢想的,雖然聽起來很搞笑,但這卻很好地體現了他當下的某個慾望。

    夢想的本質上是一個人的三觀在奮鬥目標(慾望)上的集中體現,之所以要將夢想單獨拿出來認清一番,目的在於要確認下你的夢想是否跟你的三觀一致。

    人是一種容易從眾的社會性動物,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的夢想只不過是一個跟風的目標而已。

    比如,在元朝和明朝絕大多數人讀書的夢想就是為了中科舉做官。

    改革開放初期,在造導彈不如賣茶葉蛋的重商氛圍下,很多人的夢想就是做生意賺錢。

    這種跟風的夢想與你的三觀可能是很不一致的,因此哪怕辛苦奮鬥後做了官、賺了錢,你也不會覺得幸福,有一種人生虛度的感覺。在奮鬥的過程中,也會比別人更焦慮。

    以這些年很熱的創業夢想為例。

    如果你的創業夢想是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浪潮下產生的話,你就需要好好捋一捋,你的創業夢只是跟風,還是你三觀的體現呢?

    如果是前者的話,你就可以好好思考下,是否還有其它更符合你三觀的夢想存在呢?

    03 認清自己的行為傾向

    春節的時候帶小孩在景點玩,那人真叫一個多。稍微熱門一點的專案就是兩排長長的人龍,排上一個小時都不一定能輪上,幾乎人人都排得心焦氣躁的。

    我記得在排隊等纜車的時候,幾乎要排到我們的時候,有位媽媽拉著小孩就插隊到我們前面了,邊插隊還邊說“我們之前就排隊了,剛剛是帶小孩去洗手間了”。

    我下意識的反應就是退後避讓。結果排我後面的一位臉色潮紅的姑娘不幹了,尖著嗓子就喊了“怎麼這麼沒素質,不排隊呢!”

    在長時間排隊耐心幾乎耗盡的情況下,這時人的行為基本就是本能的行為傾向了。

    我的行為傾向是避讓,而後面姑娘的行為是攻擊。

    我們的很多行為都是下意識的,比如,有人坐著晃腿,有人愛清靜獨處,有人愛發語音不愛寫文字。

    這類行為傾向是很難控制的,因為你還沒意識到它就已經發生了。

    因此你要先用各種測評,立體地瞭解下自己的行為傾向,這樣你才有可能在某些情境下對這類行為提前做干預。

    為何一定要了解自己的行為傾向呢?原因有三個:

    ① 你可以清楚你在不控制的狀態下,最有可能形成怎樣的態度,以及產生怎樣的行為。

    ② 有條件的情況下,你可以儘量選擇更適合你行為傾向的工作或社會角色,這樣你花更少的精力卻可以做得更好。

    行為傾向可透過一些性格或人格測評工具來了解,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測評工具主要有MBTI、DISC、HBDI等等,這些測評都不夠科學嚴謹,有較大的機率偏差,但對了解自我的行為傾向還是有一定幫助的。

    04 認清自己的先天條件

    籃球是一項看身高的運動,像CBA球員(中國職業籃球聯盟)的平均身高是2.01米,NBA(美國職業籃球聯盟)球員的平均身高也接近2米。

    在這麼一個長人林立的圈子裡,身高不足1米7的人參與進來會怎麼樣呢?

    像NBA,歷史上身高不足1米7的只有9個人(還都是上世紀90年代之前的,2000年之後一位都沒有),其中最出類拔萃的斯波特韋伯(1米68)職業生涯場均也就9.9分2.1籃板和5.3助攻,跟其他身高正常的NBA球星動輒場均20多分相比,還是失色不少的。

    這就是先天條件的影響:如果你先天條件不適合某個領域,你再勵志,再出類拔萃也無法成為這個領域的頂尖人才。

    因此,在瞭解了你態度和意識層面的三觀、夢想、行為傾向後,你還要認清你客觀的先天條件,在可能的條件下選擇更適合你先天條件的領域發展。

    這些先天條件主要包括你的性別、身高、相貌、膚色等等。

    05 認清自己的能力邊界

    如果我請你徒手舉起一個150斤重的麻包,只要舉起來的話,就給你1萬塊錢,你是不是可能會來挑戰下?但如果我請你舉起一個500斤重的麻包,你還會接受這個挑戰嗎?

    我相信,哪怕我給你500萬你也不會接受。

    這兩個挑戰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區別就在於前一個150斤的挑戰還在你的能力或能力成長邊界內,你努力努力還是有可能做到的;但後一個500斤的挑戰已經完全超出你的能力成長邊界了,你再努力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在這個舉例裡,舉重能力的能力邊界因為相對比較清楚(普通人大概能舉起自己體重60%~100%的重量,經過鍛鍊的人則可以舉起比自身體重重115%~200%的重量),因此你會放棄對500斤舉重的挑戰。

    但在現實中,不少事情都是對很多種能力的綜合要求,因此很多人就難以知道這件事是否已經遠遠超過了自己的能力成長邊界。

    還以創業為例。

    創業是一個對人的綜合能力要求很高的事,特別是中國經濟從粗放式增長的時期進入到精細化增長的時期後,除了關係國計民生的部分領域外,大多數領域都已進入了充分市場化競爭階段,這種階段下的創業要求遠遠高於之前改革開放初期靠資源、靠膽量、靠政策的創業要求。

    但絕大多數人在選擇創業時,只看到了創業可能帶來的好處,卻未評估創業是否超過了自己的能力成長邊界。

    因此,我們還需要認清自己的能力以及能力成長邊界,這樣才不會做出挑戰500斤舉重的事。

    如何認清自己的能力及能力成長邊界呢?

    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構建出自己的能力樹和知識體系

    06 認清自己的所處環境

    三觀、夢想、行為傾向、先天條件以及能力邊界,這五項都是針對自己,往內看的。

    要認清自己,除了往內看,還要往外看,也就是認清自己所處的環境。

    舉個例子,

    在中國以世襲製為主的兩晉時期,一個平民家庭的孩子,有沒有可能透過學富五車成為三公九卿呢?

    就歷史記載來看,絕無可能。

    首先平民家庭的孩子要做到學富五車就很艱難了,但即使當時有人突破了這一點,在官員世襲的制度下想改變先天出身成為三公九卿,那也是難如登天的一件事。

    這就是環境對人的限制。

    自然環境會限制你的體驗和活動範圍;時代環境會限制你的視野和影響;你的成長環境會影響你的三觀和行為傾向;你所處的階層環境則會限制你的成長高度。

    人最大的無力感,根源就來於超出環境上限的期待。

    所以,認清自己所處的環境後,認命 ,不做超出環境上限的期待,這樣也就不會去執念於你得不到的東西,從而也就不會那麼焦慮了。向; 你所處的階層環境則會限制你的成長高度。

    因此,認清自己所處的環境後,你才會對自己有更清楚的認識,也就不會去執念於你得不到的東西,從而也就不會那麼焦慮了。

    最後,

    人之所以會焦慮,核心的一點就在於發現自己對未來的消極變化無能為力。

    這種無能為力源於三點:

    ① 夢想(慾望)與自己的三觀不符,也就是追逐的目標對自己而言是消極的。

    ② 夢想(慾望)超出了自身的先天條件、能力邊界以及所處環境限制。

    透過認清自己的三觀、夢想(慾望)、行為傾向、先天條件、能力邊界以及所處環境,你就更能夠找到自己應該追逐的夢想,確定自己慾望的程度,以及清楚自己適合怎麼去做。

  • 3 # 阿信看見

    古語有云人貴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就是能夠很好自己瞭解自己的人。所以,能夠很好自己瞭解自己的也被古人稱之為貴!

    人如果把自已看高,就是狂妄自大;如果把自己看低,就會自卑和缺少自信。自己對自看得過高或者過低,對人生都會造成直接傷害,影響人生本應該擁有的成就。

  • 4 # 靜品菊香

    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但人的天生劣根性均會不由自主地放大自己的優點,縮水別人的長處。再偉大的人也會有這個毛病。只不過有自知之明者在處事過程中會適時打壓自己的綜合優勢罷了。也即及時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者,為最上等自知之明之智慧。有很多成功者創業早期終日惕惕,禮賢下士,一旦成功了就不認得自己了,再被佞徒一忽悠必敗,這些例子比比皆是。其實認清楚自己也很簡單,直接判斷就是與人吵架時別人罵你的話,溫柔點的是你的諍友對你的規勸,偶爾的一次你偷聽到了別人對你的議論,那麼恭喜你:別再思考了,這個是最真實的你!

  • 5 # 風和日麗2562814544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瞭解自己真的很難,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不敢真正剖析自己內心,不敢正視自己缺點,只肯定自己的優點。對已松對別人嚴也是每個人的通病。

  • 6 # 落上之虹

    為什麼瞭解自己很難?

    為什麼瞭解自己很難,難在於不肯承認自己的不足,不肯面對自己的缺點,只是客觀的擺自己出來,沒有正面面對自己。如果深層剝削自己會一一程現出來。

    人人都善偽裝,都把自己點綴特美,把好的一面展示出來,擴大化,美最佳化。只看到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家人或至友多多少少會有發現不足,但並沒加以指點已示改正。

    很多人壓抑,不開心,遇事想不通自己轉牛角尖等,都不願意與他人說,認為別人還是不知道好,講甘多事給別人知,不好。這都是自己的缺點不足,而自己也沒有意識到這些,行為成習慣,誰都不認為這是缺點不足。所以認為了解自己很難。

    要了解自己從自己的行為習慣優差開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鹽酸左旋咪唑能治狗眼長蟲嗎。如果能怎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