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之所以叫“飛機”,是因為它是利用了固定翼面升力技術,借流體氣壓進行飛行的機械。
飛機本身的重量大於空氣,推力又不足以平地長時起飛,所以它必須透過加速度為手段,進入更大流速,讓翼面上下的壓強差帶動機體起飛。
就設計邏輯而言,沒有翅膀的飛行器並不能叫“飛機”,透過葉片進行軸旋轉製造流體氣壓差飛行的是直升機,利用空氣效應飛行的是熱氣球和氫\氦氣球,採用大推力噴射飛行的是火箭,它們與飛機都存在著天壤之別。
有些自媒體文章可能為了譁眾取寵,將X-24試驗機稱作是“無翅膀的飛機”,誠然它有“飛行熨斗”之稱,但並非沒有機翼,而是採用特殊的設計方式,將氣動佈局融合到機身中去了。
這種飛行器嚴格說並不叫“飛機”,常用的稱呼是“三角翼升力體飛行器”,它採用的動力是強勁的XLR-11火箭發動機,而且透過B-52載機進行高空馱運發射,本質上應與常規飛機進行一定區別。
“升力體”其實是個單獨的類別,但我們也不必將之搞得太複雜,簡單的理解的話,可將之視為一種翼身融合到極限的飛行結構,它把機體形狀當成了機翼,藉此來提供飛行升力。機體就是機翼,機翼就是機體。
比如美軍的B-2隱身轟炸機,它的飛翼結構其實也是一種典型的升力體,此外還有那些古怪的圓盤飛行器等等也多是這個概念。X-47B無人機、F117隱身機等等都是此類。
實際上,包括SU-27、F-18、F-22等等任何飛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升力體設計,像翼身融合佈局、整體升力啟動等等都是,只不過不明顯罷了,不像專用升力體飛行器那麼極端。
除了升力體結構外,還有一些比較開腦洞的無機翼飛機,比如法華人50-60年代搞出的“Coleoptere”戰機。它沒有很明顯的升力機翼,而是靠一個圍繞機身的大圓筒充當“翅膀”,這被稱為“環狀機翼”。
之所以設計成這樣,是因為法華人想製造出一架垂直起降戰機,而環狀機翼更適合垂直爬升和轉平飛姿態時的四面氣動穩定。
不過呢,“Coleoptere”雖然使用了向量推力及多控制面技術,但仍然存在極大的控制問題,飛行員在著陸時根本無法觀察姿態,從水平返回垂直也充滿危險,儘管地面無人繫繩試飛很成功,但一進入飛行員試飛,它就墜毀了。
飛機之所以叫“飛機”,是因為它是利用了固定翼面升力技術,借流體氣壓進行飛行的機械。
飛機本身的重量大於空氣,推力又不足以平地長時起飛,所以它必須透過加速度為手段,進入更大流速,讓翼面上下的壓強差帶動機體起飛。
就設計邏輯而言,沒有翅膀的飛行器並不能叫“飛機”,透過葉片進行軸旋轉製造流體氣壓差飛行的是直升機,利用空氣效應飛行的是熱氣球和氫\氦氣球,採用大推力噴射飛行的是火箭,它們與飛機都存在著天壤之別。
有些自媒體文章可能為了譁眾取寵,將X-24試驗機稱作是“無翅膀的飛機”,誠然它有“飛行熨斗”之稱,但並非沒有機翼,而是採用特殊的設計方式,將氣動佈局融合到機身中去了。
這種飛行器嚴格說並不叫“飛機”,常用的稱呼是“三角翼升力體飛行器”,它採用的動力是強勁的XLR-11火箭發動機,而且透過B-52載機進行高空馱運發射,本質上應與常規飛機進行一定區別。
“升力體”其實是個單獨的類別,但我們也不必將之搞得太複雜,簡單的理解的話,可將之視為一種翼身融合到極限的飛行結構,它把機體形狀當成了機翼,藉此來提供飛行升力。機體就是機翼,機翼就是機體。
比如美軍的B-2隱身轟炸機,它的飛翼結構其實也是一種典型的升力體,此外還有那些古怪的圓盤飛行器等等也多是這個概念。X-47B無人機、F117隱身機等等都是此類。
實際上,包括SU-27、F-18、F-22等等任何飛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升力體設計,像翼身融合佈局、整體升力啟動等等都是,只不過不明顯罷了,不像專用升力體飛行器那麼極端。
除了升力體結構外,還有一些比較開腦洞的無機翼飛機,比如法華人50-60年代搞出的“Coleoptere”戰機。它沒有很明顯的升力機翼,而是靠一個圍繞機身的大圓筒充當“翅膀”,這被稱為“環狀機翼”。
之所以設計成這樣,是因為法華人想製造出一架垂直起降戰機,而環狀機翼更適合垂直爬升和轉平飛姿態時的四面氣動穩定。
不過呢,“Coleoptere”雖然使用了向量推力及多控制面技術,但仍然存在極大的控制問題,飛行員在著陸時根本無法觀察姿態,從水平返回垂直也充滿危險,儘管地面無人繫繩試飛很成功,但一進入飛行員試飛,它就墜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