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秦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 在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作為大一統帝國的締造者秦王嬴政,只用了10年的時間結,束了長達549年的春秋戰國割據混戰的歷史!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吧?
6
回覆列表
  • 1 # 大東北的小豆包

    “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

    漢代的賈誼對秦統一六國做出如此評價,而被司馬遷收入《史記》之中。

    首先秦始皇能夠統一六國,是父祖的基業打得好。

    秦始皇的父祖的努力早已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打好深層次的基礎,即所謂的“六十之餘烈”

    秦孝公時,商鞅由魏入秦,開始商鞅變法,此後的秦國獎勵軍功,提倡公戰而嚴禁私鬥秦軍的戰鬥力迅速提高,秦國獎勵耕織,秦國的生產力顯著提高,逐漸成為強國,

    商鞅變法是秦國成為強國的關鍵

    秦惠王時,雖然車裂商鞅,但是秦國變法已成,秦國屢屢進攻東方列國,尤其是楚國,一個張儀不僅擊破東方六國和合縱,還將強悍的楚國給玩的夠嗆,從楚國手中奪取漢中,並佔據蜀地,是秦國國力大增。

    秦武王時,向東攻擊南韓,秦軍進入到東周洛陽。

    秦昭王時,剪除義渠,不僅解除後患,而且還使秦國擁有大規模的起兵部隊,採取范雎的遠交近攻策略,交好東方的齊國,進攻鄰近的強國趙國、楚國;長平之戰坑殺趙軍40萬,繼而圍城邯鄲幾乎滅亡趙國,對楚國開展大規模征伐,攻取楚國都城郢都,燒燬楚國王陵,楚國被迫遷都。

    秦趙長平之戰是決定秦趙國運的關鍵性戰役

    秦孝文王當王時間太短。

    秦莊襄王時,擊破楚國、東周的合縱攻秦,滅亡東周。

    就這樣到了秦王嬴政繼位時,秦朝已具有天下三分之一,韓魏已經弱不可支,趙也是強弩之末,楚國也是疲敝不堪,燕國本來就弱小,齊國則與秦國連橫結盟。秦國已經具備席捲天下的條件。

    秦始皇發動統一六國之戰前的形勢圖

    秦始皇雄才大略,舉賢任能,一統天下

    秦王嬴政早年在趙國為質子,當時正是秦軍破長平,圍邯鄲之時,所以趙秦關係緊張,嬴政也為此遭受不少冷遇和白眼,生於困苦的嬴政比生於安樂的秦王更加夢想著席捲天下。

    由於嬴政的父親秦莊襄王僅僅在位三年,嬴政繼位後,內有嫪毐淫亂其母,掌握雍城及後宮大權,外有呂不韋掌握朝廷大權,號為“仲父”,而嬴政殺伐果斷,迅速剿除嫪毐和呂不韋的勢力,掌握了秦國大權。

    千古一帝的秦始皇

    掌握大權的嬴政,重用李斯,對東方六國展開靈活的手腕,重金賄賂那些懼服於秦國的六國重臣,刺殺那些謀劃合縱對抗秦國的六國大臣,離間六國君臣關係,削弱六國實力,結果就是趙國自己砍死李牧、齊國對秦國俯首帖耳、楚國的李園和黃歇內亂。

    軍事上,秦國擁有王翦、蒙武、蒙恬、李信等猛將,對六國開展征伐。

    嬴政的雄才大略與六國國君的庸庸無為,形成鮮明對比。

    六國作死,幫助秦國完成統一大業。

    杜牧在《阿房宮賦》中說“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趙國:趙國貪心上黨的土地,結果引火燒身,秦趙發生長平之戰,結果趙國青壯40萬被坑殺國力大損,之後雖然擊退秦軍的邯鄲圍城,趙國勉強得以暫時避免亡國,但是國力已經大不如前,不過此時趙國尚有良將李牧,李牧是繼廉頗之後趙國最為優秀的將領,秦軍攻趙,與李牧帶領的趙軍開戰,始終無法獲勝,而秦國居然買通趙王的近臣郭開,郭開屢次進讒言與趙王,結果趙國自己砍了李牧。

    李牧位居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卻被自己的君主賜死

    楚國:楚國的春申君黃歇帶領楚軍解了邯鄲之圍,但是之後與東周發起的合縱遭到失敗,而後黃歇專權於前,李園作亂於後,楚國已經自亂陣腳。而至於子蘭、靳尚之人忽悠楚懷王的舊事就更讓人扼腕嘆息了。

    南韓:離秦國最近,捱打最多,派遣水利專家鄭國去耗費秦國,結果卻為了秦國修建了鄭國渠,關中平原沃野千里。

    魏國:魏國後期早已經沒有了戰國初期的小霸王的氣勢,對秦國抱薪救火,只要秦國打來,就割讓土地。楚國與秦國互毆時,還沒心沒肺的攻擊楚國,唯一一個讓秦國擔心的信陵君魏無忌,還讓魏安釐王給坑死了。

    燕國:燕王喜,就是著名的太子丹的老爹,更是沒心沒肺,趙國長平之戰後,覺得趙國小夥青壯都打沒了,於是不管強秦虎視眈眈,卻去進攻趙國,準備在趙國身上撈一把,結果被趙國給揍夠嗆,也更加破壞了六國的團結,秦國滅趙後,太子丹指使荊軻刺秦,事敗後,他居然砍死自己的兒子,將人頭獻給嬴政,但是這樣也沒有避免被滅國的待遇。

    齊國:齊王田健被秦王邀請到秦國訪問,秦國給予高規格招待,美酒佳餚一頓大忽悠,齊王建就徹底臣服了秦國,齊國的丞相後勝,又收受了秦國大筆賄賂,為秦國大唱讚歌,結果強大的齊國就坐看其餘五國被滅,而袖手旁觀,不予救援,結果秦國滅燕之後,順手就滅掉了齊國,田健最後也被活活餓死。

    秦國統一六國之戰

    這些大概就是秦國能夠統一六國的原因所在。

  • 2 # 野叟雜談

    在我們這輩人,只要是高宗語文不是太差的人,都會對三篇文章印象深刻,一篇是賈誼的《過秦論》,一篇是杜牧的《阿旁宮賦》,一篇是蘇洵的《六國論》。這三篇文章都在試圖回答一個問題,秦國為什麼那麼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對六國的統一,而又為什麼那麼短的時間內滅亡。秦王朝的勃興與忽亡,始終是一個歷史學關注的熱點話題,至於在網路之上,更是一個大家討論不休的話題。這裡我想提出一點我個人的想法,如果有不同的意見,歡迎交流。但是,如果是攻擊謾罵,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我不會有好詞等著你!

    秦始皇畫像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具體討論一下秦始皇為什麼會取得輝煌的成就,滅掉了東方六國。首先,就秦始皇的個人能力來說,他遠遠超越了他同時代的東方六國的君主。無論你是否喜歡秦王政,你都不能不承認,秦王政的個人能力是遠在東方六國君主之上的。而在激烈的紛爭之中,君主個人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

    秦滅六國形勢圖

    其次,就地理位置而言,秦國處於一個易守難攻的位置上。秦國偏出於西方,不用四面出征。戰國初年魏國一枝獨秀,結果很快就被打殘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魏國處於四戰之地,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對魏國發起戰爭,後來各國聯軍一下子把魏國打趴下了,魏國自此一蹶不振。而秦國處於西北高原上,函谷關等關隘確保了他的安全。秦國後來的出征都是因為自己沒有後顧之憂,只需要一門心思對付六國即可。

    再次,秦國的變法最為徹底。戰國時期的變法就是針對著宗法舊貴族,秦國在秦孝公的支援下商鞅的變法最為徹底。這樣的制度,也不能說是最為先進的,但這種制度下確保了中央政府的政令可以毫無折扣地執行到最底層的鄉村。相反,東方六國的變法相對於秦國都是不徹底的。宗法舊貴族還在很大程度上阻撓了六國百姓對於國家的認同。在宗法體制下,國君的利益和宗族的利益之間並不是絕對吻合的。秦國不同於東方六國,宗法制度最為薄弱,我們可以說,秦國是比較早的結束了宗法體制的政權。在這種情況之下,秦國上下對於整個國家的認同要強於其他的東方六國。商鞅變法之後,秦國不存在著可以和國君相抗衡的勢力。這使得秦國是戰國後期凝聚力最強大的國家。

    第四,商鞅變法之後,執行了一條軍國主義路線,把秦國轉變成了一部戰爭機器。一起都以富國強兵為根本的出發點。在這種情況之下,秦國成了一部高效的戰爭機器。無論是軍功爵制還是其他,都在追求軍隊在戰爭之中效率的最大化。整個秦國就成了一部殺人機器!魯仲連說,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這當然存在著魯仲連對秦國的偏見,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一個問題,秦國上下所推崇的就是戰功。

    第五,秦國在當時執行了一條最為有效的外交路線,遠交近攻,最大範圍內爭取了對自己有利的因素,相反,東方六國在戰略上都存在著重大的失誤,以至於最終被秦國消滅。

    也正是因為如上所說的幾個原因,導致了戰國後期秦國的實力遠在東方六國的整體實力之上,確立了秦國對東方六國的絕對優勢,於是才有了後來的秦滅六國發生。但是我們要明白一條,早在孟子的時代裡,有人問孟子最終天下的結局會如何。孟子的回答是天下將會定於一。有人就問孟子,誰能統一天下。孟子的回答是,只有那個不好殺人的人才能統一天下。最終似乎歷史在和孟子開玩笑,最終統一天下的是那個最能殺人的群體。各位不要忘記一條,秦始皇消滅六國並不是依靠的文化和文明的力量,而是赤裸裸的武力。戰國末年的秦國已經成為一部高效率的戰爭機器。雖然強大的武力可以保證秦國在短時間內完成了對東方六國的吞併,但東方六國的百姓對於秦國並不認同,甚至於我們今天讚頌的統一,在當時的東方六國百姓看起來就是亡國,他們對秦國、秦人充滿了憎恨。也正是因為東方各國百姓對秦國的憎恨,後來才出現了陳勝的登高一呼,天下雲集響應的局面,秦王朝也就在短短的十五年之後分崩離析。後世一再證明了一個基本的道理,或許你依靠武力可以取得一時的勝利,但最終還是會被看似弱小的人民所推翻!

  • 3 # 柳氏異聞錄

    靠天時地利人和

    倒著先從人和開始說吧。秦國可以統一天下,首先要強國。強國,肯定要變法。舊制度之下,秦國沒有什麼優勢,終春秋二百多年是一箇中流的諸侯國。三家分晉,步入戰國。制度老舊的秦國還是被三晉欺負,變法強國是必要的。但是變法就會涉及到人和的問題。楚國的變法為什麼不能成功,就是因為人不和。人不和是必然的,因為上層的貴族和普通下層的民眾、君上的立場不一樣。楚國失敗的因素,概括地說就是貴族為了保

    證自身的利益阻擾變法,楚悼王為了強化王權鞏固基層而支援吳起變法。但是楚悼王死後,新繼位的楚肅王為了鞏固自己的位置,同部分的舊貴族妥協,最後吳起死而變法也跟著失敗了。

    秦國能夠能成,除了秦孝公用商君變法之外,他的繼任者秦惠王雖然殺了商鞅,但是商鞅變法的政策內容還是延續了下來了。延續下來的變法內容對基層的秦人也有一定好處。秦國內部情況,相對六國來說算比較和諧的。故此,秦始皇才可以奮六世之餘烈。

    地利吧,這個因素也很重要。真心處在魏國、趙國、南韓的位置上,就算變法早想要奮六世之餘烈也很難。三晉的位置整體處在四戰之地,從春秋到戰國基本屬於巴爾幹地區,邊境小仗三六九,大戰幾年來一回。秦國雖然說偏西了

    一點,但是邊鄰也沒有那麼多。這點也是秦國可以搞遠交近攻的總要因素。要是魏國鼎盛時期,跟哪個諸侯都接壤的話,真心沒法搞遠交近攻了。

    天時吧,這事情也是一種運氣。在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時,其他六國的國君治國水平也確實是一言難盡,比如魏惠王、楚懷王等等確實是讓人一言難盡。然後吧,秦攻趙國的時候,還趕上趙國鬧災荒。這也算是天之亡我,

    非戰之罪吧。

  • 4 # 劉一千五

    秦國靠什麼滅亡六國?簡單地說,靠的是人才。

    就秦國來說,吸收外來人才實在是有些"厚顏無恥","不恥下交"。春秋戰國時期的自然景觀是長江向東流,人文景觀就是人才向西去。其他六國,甚至二週和其他一些小國當然也極力招賢納良,以求自強,更不願被鄰居蠶食鯨吞。所以,來了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求賢若渴要的是有頭腦,更要捨得。俗話說,喚雞還得抓把米。沒米,雞也懶得跟你玩。秦國捨得,動輒空出"相位",封土賞賜,有目標,有措施。只要幹得好,富貴田園美人豪門盛宴就是你的了。

    秦孝公以前,由余不得了,百里奚不可言。蹇叔,來丕豹,公孫支……西戎伏服,戎王稱臣,西方不憂。秦孝公用商君以來,歷代國王按步就班,繼往開來,活力無限,野心勃發。他們每代都有自己的輔佐人才,商鞅,範睢,白起,穰候,蔡澤,張儀,呂不韋,王翦父子,蒙恬,李斯,尉潦等。對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反觀六國,也是人才濟濟,不遜於秦:甯越,徐尚,蘇秦,杜赫,齊明,周最,陳軫,召消,樓緩,翟景,蘇厲,樂毅,吳起,孫臏,帶佗,兒良,王療,田忌,廉頗,趙奢……這些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然而,六國國君不能用,或用而疑之,最後不能善後,空耗國家良材。

    秦始皇帝以前,乃祖乃父己經重用"泊來"的賢才,打整了一個循序漸進的目標明確的始終如一的堅實基礎。秦始皇得此"大業"未竟,而竟成於他,實在是祖宗辛苦,人才擁戴得來的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豆花生燉豬皮做法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