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曦橙日常

    今天華人提到岳飛時,說岳母刺字是否真實?其實

    紹興三年九月,岳飛在率領所部剿滅吉州、虔州的民變叛亂以後,於臨安朝見宋高宗。有鑑於岳飛從建炎年間開始收復建康,到紹興年間南征北討,為南宋朝廷消滅內亂,在剿滅了吉州地區的民變以後,岳飛在此次朝見中被宋高宗授予“精忠岳飛”錦旗。

    “九月十三日,入見,上慰撫再三,先臣頓首謝而退,卒不言其功。上以其長者,益重敬之,賜衣甲、馬鎧、弓箭各一副,捻金線戰袍、金帶、手刀、銀纏槍、戰馬、海馬皮鞍各一。賜宸翰於旗,上曰‘精忠岳飛’。”

    “精忠岳飛”四個大字是宋高宗親筆所寫。錦旗被做成一面大旗,作為岳飛此後行軍作戰的行軍大纛([dào],古代軍隊裡的大旗)。紹興三年岳飛收復襄漢六郡的第一次北伐戰役中,進攻隨州的戰鬥中,岳飛便攜帶此面大旗作為行軍大纛。史書記載,岳飛兩日內便攻克了在偽齊有“萬人敵”之稱的荊超鎮守的郢州城,第一戰便取得了開門紅。戰鬥中嶽飛在城外的高地上指揮戰鬥,他拿了個胡床坐在上面,胡床之後便是那面“精忠岳飛”的大纛。“攻郢州城,建旗偃蓋而坐,忽一炮石墮其前,左右驚避,先臣獨不移足”。皇帝親授的作為行軍大纛的錦旗,正是上面所書“精忠岳飛”四字,這成為混淆“盡忠”的重要原因之一。

    得自清人錢彩的歷史評書演義《說岳全傳》。該書第二十二回“結義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訓子”記錄了岳母姚氏給岳飛背後刺“精忠報國”四字。當然,錢彩描寫得相當生動,不但將岳母刺字的流程描繪清楚,將岳飛被刺字時候的表情描寫到位,就連岳飛此前與母親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討論都做了詳細的描寫。描寫詳細給予人真實的感覺,然而,錢彩的描寫只是文學想象,不是真實的歷史記錄。

    錢彩的《說岳全傳》較正統的史籍記載來得更具有文學可讀性和更大的民間影響力。這當然得歸功於評書的形式,以及中國自古以來百姓受教育的知識來源問題。錢彩對岳母刺字的描寫,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這也讓很多華人將岳飛背後的刺字認定為“精忠報國”。

    以上兩條原因是岳飛背上“盡忠報國”被華人傳為“精忠報國”的主要原因。

    那麼,岳飛背後的四個大字到底是什麼?

    《宋史·何鑄傳》中有這樣的記載:“飛袒而示之背,背有舊涅‘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何鑄見了以後也很感慨,深深被岳飛感動,他覺得岳飛很冤,因此專門跟秦檜闡述岳飛的冤案。他對秦檜說:“鑄豈區區為一岳飛者,強敵未滅,無故戮一大將,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長計。”

    《宋史》這段描述就很清楚地表明:岳飛背後所刺字的內容是“盡忠報國”。

    >>岳飛的從軍經歷和宋軍的刺字規定

    岳飛是宋軍的高階將領,其生前最後職務是樞密副使和少保,領兩鎮節度使,這些是岳飛的虛銜,乃是罷兵權之後岳飛的實際職位。罷兵權之前,岳飛官居湖北、京西路宣撫使和河南、河北諸路招討使。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大戰區司令員。

    岳飛頭銜很多,但是在兩宋之交的高宗朝,岳飛畢竟還是一名武將。宋人武將和武官有所區別。簡單說來,范仲淹可以領經略使,作為文臣統帥軍隊經略河套,以文臣入武官。而岳飛發自行伍,即便官居少保,可他還只是一名武將而已。

    岳飛從1122年(宣和四年)投軍劉韐應徵敢戰士開始,除了短暫脫離軍營,其他時間一直在軍營生活和工作。然而,正是因為岳飛發自行伍,因此他不可避免地要遵守宋軍刺字的規定。

    從藝祖建立大宋開始,這個帝國就保留了五代軍隊的痕跡,宋軍刺字的規定也是從五代沿襲而來的。

    為了防止士兵逃亡,唐末五代的亂世中,入伍計程車兵普遍在臉上刺字。刺字內容大多是部隊番號。這樣一旦抓到逃兵便可以知道他的部隊番號,也方便遣返歸隊。這一規定被北宋帝國延續。仁宗朝時期的名將狄青也是起於行伍,儘管他最後官至樞密副使,但是他依舊是面帶刺字。也正因此,狄青在北宋有“涅面將軍”之稱。武將高位有若狄青者,在兩宋並不多見,當然,岳飛也是起自行伍而最終位於樞密高官的一例。然而狄青面有刺字,這也說明,即便是狄青一般軍事高官,也有面帶刺字的可能,這多半是因為他們起自行伍。

    然而史書上關於岳飛的刺字,似乎只有“盡忠報國”一例。此外,再也不見岳飛面部或身體其他部位刺字的記錄。南宋畫家劉松年,其作為“南宋四大家”之首,曾經創作過一幅“中興四將圖”。圖中描繪了岳飛面貌。今天研究宋史的學者大多是透過此圖來推測岳飛的面容。可是在此圖中卻沒有發現岳飛面部有刺字的情況。

  • 2 # 聽雪說史
    “岳母刺字”的故事是真的嗎?

    應該是假的,只是民間傳說,但盡忠報國的精神卻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一部份。

    因為歷史上查無依據。宋人的筆記和野史均無記載,岳母刺字始見於元人所編的《宋史本傳》:書中未註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其實岳母刺的字是“盡忠報國”。

    書雲:"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

    岳母刺字最早出現在杭州錢彩評的《精忠說岳》中第二十二回,大意為:岳飛不受楊麼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後還有不肖之徒前來勾引岳飛,倘若一時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會毀於一旦。於是禱告上蒼神靈和祖宗,在岳飛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字。

    雖然岳母刺字的故事在歷史上查無依據,但它的意義在中華民族抗擊外族侵略的歷史上卻意義重大,“盡忠報國”四個大字不僅僅是刻在岳飛的背上,更是刻在我們歷代民族英雄的骨頭上,融化在我們無數英雄中華的血液裡。

    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這樣的英雄事蹟有很多很多,如七戰匈奴的衛青、匈奴末滅,何以家為的霍去病、滿門忠烈的楊家將、盡忠報國的岳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抗倭名將戚繼光、抗清英雄袁崇煥、吾頭可斷,身不可辱的史可法、虎門銷煙的林則徐、抗日英雄的楊靖宇等等,太多了。

    岳母刺字的故事己作為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一部份在代代傳承!

  • 3 # 魯源

    據史料記載,“岳母刺字”是流傳的一個故事。

    岳母刺字的故事廣為流傳,是從最開始的“精忠報國”到現在被修正為“盡忠報國”,似乎確鑿無疑。

    究竟岳飛背上到底有沒有刺字?根據記載來看是有的,此說法出自於《宋史》:飛袒而示之背,背有舊涅‘盡忠報國’四大字”。宋朝風氣開放,紋個身刺個字之類的並不是什麼大事,除了臉上刺金字的囚犯,其餘文身別人並不歧視,比如《水滸傳》中的九紋龍史進,就繡得一身龍飛鳳舞,其餘好漢紋身的也不在少數。這樣看來,岳飛刺字以明心志也不算過分。

    不過即使理論上說得通,岳飛背上到底有沒有刺字,其實至今還有爭議。岳飛的孫子岳珂所著的《金陀粹編》,是研究岳飛最重要的史料,其中並沒有提到岳飛刺字的內容,而岳珂所編這本書的時代背景是岳飛死後20多年的1162年,宋孝宗給岳飛平反,其孫岳珂這才編錄《金陀稡編》為爺爺辯冤。

    從岳珂的角度來看,當然是想拔高岳飛,這本身也無可厚非。金人稱呼岳飛為“嶽爺爺”,大呼“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等說法都出自《金陀稡編》,要說岳母刺字這樣既孝又忠的情節被岳珂漏掉,實在無法讓人相信。要直到180多年後的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元人修的《宋史》中才出現岳飛脫衣受審時露出背上刺字的情節。有了這樣的原始素材,到了明朝才陸續出現岳飛背上刺字是工匠所刺,是其部下張憲所刺等說法,最後到了清朝,才在評書中出現岳母刺字的情節,從此流傳至今。

    而岳母刺字的說法,顯然經不起推敲,岳母本身是個普通農村婦女,到底識不識字還是個問題,更不用說刺字這樣的技術活,不是隨便什麼人就能刺的,即使不考慮傷口的感染,各方面操作的難度顯然非姚氏所能勝任。

    所以,岳母刺字這個故事純屬杜撰,只是為了塑造岳飛的形象而編造的,經過《說岳全傳》等演義和如今電視劇的渲染,變得更為人盡皆知。岳飛的民族英雄地位從宋元明清到現在都無可爭議,刺字這種情節實在是可有可無,畫蛇添足罷了。

  • 4 # 農民工歪說古今

    紋身是個技術活兒!在現而今這個年代,依然有不少人靠幫人紋身混飯吃,街頭各式各樣的紋身館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現代技術條件下,紋身依然需要專業人士來完成,更別說是近千年之前的宋朝了!記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部分“特殊人群”中曾經流行過紋身,自己動手的也不在少數,那紋身紋得,歪歪扭扭,真是“酸爽”至極!

    且不去糾結岳飛的母親是否識字的問題,就算她識字、而且寫得一筆好字。可是,要將“盡忠報國”四個字紋到兒子身上,而且還不繼發感染,難度是比較大的,那會兒可沒有什麼輔助裝置和抗生素!再者說,父母對子女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也沒有必要透過紋身這麼極端的方式,不是嗎?您會在您孩子背上紋上“我愛中國”嗎?愛國在心中,不一定非要留下文字!更何況,刺在背後,到底是給別人看,還是給自己看呢?這不符合正常邏輯。

    岳母刺字的由來

    岳母刺字的雛形最早出現在元相脫脫領銜編纂的《宋史》之中。《宋史》載:飛袒而示之背,背有舊涅“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而這,正是岳母刺字的由來。但讓人覺得奇怪的是,元代官方編纂的《宋史》中有此記載,但南宋時期的史料及一些相關文字記載中卻沒有出現過岳母刺字相關的內容……

    岳母刺字到底是真是假

    難道是宋人刻意遺忘了?顯然不太可能。如果是宋高宗趙構在位期間,眾人出於自保的需要對此保持緘默還能夠說得通。但是,在宋孝宗趙昚給岳飛平反、尤其是宋廷追封岳飛為鄂王之後,岳飛已然成了忠君愛國的典型、楷模,這樣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所有文字記錄都幾乎都保持了緘默,似乎不太說得過去,不是嗎?

    再就是岳珂所著的《鄂國金陀粹編》了,將岳飛“神化”的“撼山易、憾岳家軍難”之類都是出自於這部書。著名的“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之說,其雛形也是源自於這部書。岳珂何許人也?岳飛的親孫子!他寫這部書的目的其實非常明確,就是為自己的祖父辯白!因此,書中對岳飛進行了大量“神化”地操作,使得岳飛成了近乎“軍神”一般地存在。後世《說岳全傳》中的很多情節,實際上就是援引自《鄂國金陀粹編》。但是,細心者應該會發現,《鄂國金陀粹編》中同樣沒有出現所謂岳母刺字之說。按理說這是彰顯岳飛忠君愛國最鮮明的旗幟,岳珂既然是為了抬高甚至“神化”祖父,沒有理由不對這件事大書特書,不是嗎?這同樣不符合正常邏輯。

    綜上所述,岳母刺字的說法很大可能是後人杜撰的,真實歷史上並不存在。那麼,為什麼脫脫要將這件事載入了元王朝的官修正史《宋史》之中呢?個人認為,大概幾種可能性:一是蒙古人漢化程度不高,尤其是脫脫這些負責最終審定的蒙元高層。篇目執筆者將漢民族對岳飛的神化當作史實編入了《宋史》稿。最終審定時,蒙古人更加搞不清其中的前因後果,就這樣“戲說”變成了正史。二、脫脫領銜編纂元史時,盛極一時的元王朝已經日薄西山了。為了維護元王朝的統治,強調忠君愛國、對百姓進行洗腦是必要的、必須的,而岳飛正是漢人中忠君愛國的典範、楷模!強調岳飛的忠君愛國,實際上就是在向元王朝的漢人百姓灌輸忠於蒙元的思想。脫脫將“戲說”納入官修正史《宋史》之中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三、岳飛身上的確有“盡忠報國”四個大字,但不一定是岳母所刺。如果岳飛真的在背後刺上了這四個字,真的是為了自勉嗎?個人認為,如果是自勉,完全沒有這個必要。很顯然,就是刺給別人看的!請恕本人對英雄不恭,如果真是如此,岳飛的心機恐怕還是挺深的,不是嗎?

    不過,個人更傾向於第二種可能性。因為脫脫出於政治需要將岳飛身上“盡忠報國”幾個大字錄入了官修正史,後世自然將其視為了史實,各種衍生版本層出不窮,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岳母刺字的說法。實際上,明清時期還出現過岳飛找工匠刺字、張憲刺字等多種版本。而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否定了岳母刺字的真實性。不過,無論岳母有沒有給岳飛刺上那四個大字,岳飛在漢民族抵禦外侮方面的歷史功績是不容抹殺的!這一點我們必須承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誰可以介紹下外國品牌的戶外運動服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