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環球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希特勒領導的納粹德國戰敗,德國被西方盟軍和蘇軍四個國家分別佔領,德國也隨之分為聯邦德國(西德)和民主德國(東德)兩個國家。然而在1990年10月,作為冷戰前沿陣地的西德和東德,以不流血的和平方式迅速完成合並,實現了國家民族的統一。隨著柏林牆的轟然倒塌,標誌著德國的統一已經冷戰的結束。兩德統一在世界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它產生了一系列深遠的影響。

    首先,兩德統一為德國帶來了地緣政治上的巨大優勢,某種程度上提升了德國的國家地位。統一後的德國迅速成為了歐洲一體化的推動者,德國成為歐盟經濟實力最強大的成員國,同時德國也成為了歐盟內部事務的主導者。面對歐債危機、難民危機以及烏克蘭危機,德國都積極的承擔起更多的國際責任。

    其次,統一後的德國經濟貿易出口位居世界第一,德國更是被稱為為“出口冠軍”。德國的貿易順差也在不斷地增加,另外,德國還是G7(全球最發達的八大工業國)成員國。

    最後,統一後東德的經濟發展緩慢。東德和西德人經常互相指責,西德人指責東德拖了西德經濟的後腿;而東德人則指責西德對東德採取的經濟政策有誤。

  • 2 # 張淡淡

    兩德的統一造就了今日強大的德國。

    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結束了長達40多年的分裂。

    1945年二戰結束後德國便被美、蘇、英、法四國瓜分佔領,以後美、英、法聯合成立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蘇聯再其佔領區成立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聯邦德國(簡稱西德)在政治、經濟上效仿美、英實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並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併成為歐洲共同體創始國之一。

    民主德國(簡稱東德)在政治、經濟上效仿蘇聯,實行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並加入華沙公約組織。這也加劇了兩德對立。

    東德和西德在其後的四十年中都成為獨立的國家,活躍在國際舞臺上,但其背後都少不了美、蘇兩國的支援。

    隨著蘇共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所倡導的“新思想”和積極緩和與西方的關係也促進了兩德統一。

    東德在統一之前經濟建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得益於生產資料國有制和計劃經濟的實施。發展速度高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高於蘇聯和東歐其他國家。1980年國民生產總值按人口平均計為7180美元,是東歐國家中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國民經濟部門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工業比重上升,農業比重下降,成為比較先進的社會主義工業國。這也為統一後德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基礎。

    統一後的德國在經濟上依託有利的地理位置和重工業基礎,經濟再次騰飛,一躍成為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這與兩德統一後的經濟互補不無關係。

    統一後的德國用一個聲音說話在政治上更成為歐共體(歐盟)的主導者,與法國齊頭更有壓蓋之勢。

  • 3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二戰後的德國由美、蘇、英、法四大戰勝國分割槽佔領。隨著戰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東方社會主義陣營之間冷戰對峙的格局逐漸形成,雙方都加緊在自己的佔領區內扶植親近自己的勢力: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繞開蘇聯發行了僅限自己佔領區流通的"D"版馬克,蘇聯見狀以在蘇佔區發行"F"版馬克作為迴應。隨即美、英、法三國將自己的佔領區合併舉行選舉產生了新政府,而蘇聯方面也在自己的佔領區扶植了一個服從於蘇聯的德國政府,至此東、西兩個德國分裂的狀態形成:由美、英、法三國扶植的資本主義陣營的德國的正式國名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因為位於西部,所以一般簡稱西德;而由蘇聯扶植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德國的正式國名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因為位於東部,所以一般簡稱東德。

    1989年9月下旬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捷克斯洛伐克等國相繼發生政壇劇變。東德隨即停止了與捷克斯洛伐克之間的互免簽證交通,同時嚴格限制西德公民進入東德。此舉激起了東德人民的示威抗議浪潮:1989年10月7日在東德建國40週年的國慶日上東德的萊比錫、德累斯頓、波茨坦、馬格德堡、耶拿等各大城市相繼爆發了不同規模的抗議示威,在首都柏林國慶慶典會場附近7000餘名市民聚集抗議,並與警察爆發了衝突,數百人被捕。這種全國性大規模的群眾抗議活動在東德歷史上尚屬首次,與此同時同屬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匈牙利和波蘭的政局也發生鉅變,匈牙利甚至開發本國邊境准許東德公民經由匈牙利領土進入西德,這樣一來東德方面原本為防止本華人口外流而修建的隔絕東、西德的柏林牆就形同虛設了。

    1989年11月9日東德政府在各方壓力下宣佈開放“柏林牆”。以此為標誌東德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時代:1990年3月18日東德舉行議會選舉,組成了以德梅齊埃為總理的由基民盟、自由民主聯盟和社民黨組成的聯合政府。聯合政府上臺後實行市場經濟,由此開始了東德經濟私有化的程序。5月18日東德聯合政府同西德方面簽署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隨即東德引入了西德馬克,從而形成了雙方的經濟及貨幣大聯盟。同年8月東德人民議院決議東德併入聯邦德國並於8月31日同西德方面正式簽署兩德統一條約。10月3日東德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原來東德的憲法、人民議院、政府自動取消,原14個專區為適應聯邦德國建制而改為5個州。

    兩德統一曾一度為德國經濟帶來沉重負擔——柏林大學曾就此發表文章聲稱:兩德統一的經濟代價約為一萬五千億歐元,比全國的國債還多。兩德統一後西部實際上一直在為發展相對滯後的東部輸血,然而東西部之間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在日益擴大。事實上這並不僅僅只是一個經濟問題,也導致了德國東西部之間民眾心理的隔閡。儘管如此兩德統一還是為德國帶來了充足的高素質勞動力,如今的德國儼然成為歐洲經濟的發動機,與此同時統一也令德國的政治軍事影響力明顯提升。

    冷戰時期的東德儘管同西德比起來有明顯的發展差距,但仍是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中發展最好的國家:1950年東德的農業生產已恢復到戰前水平。1951年東德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東德全民經濟成分就佔了工業總產值(不包括建築業)的78.9%。1960年民主德國又實現了農業生產公作化。1963年東德提出了“新經濟體制”的指導方針,1971年德國統一社會黨八大提出了“在高速度發展社會主義生產、提高效益、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方針。此後10年東德的勞動生產率平均增長5%,國民收入平均增長4.6%。東德因此被稱為"社會主義櫥窗"。統一後的德國在經濟上依託有利的地理位置和重工業基礎實現的經濟騰飛不能說和兩德統一後的經濟互補無關。而用一個聲音說話的德國顯然在國際上具有更大的政治影響力。用昔日聯邦總統魏茨澤克的話說:“我們能在沒有政府合約協定、沒有憲法約束及議會決議的情況下溫馨完成統一大業是多麼美好的事。它如實體現了良好的國民素質。”

  • 4 # 漩渦鳴人yy

    土地,人民,這是任何一個擁有野心的統治者最想要的兩樣東西,這兩樣東西對於整個國家的發展來說至關重要。有這兩樣東西等於就是你有了接下來發展資本和發展的餘地 對於那些袖珍小國來說,他們發展自己經濟發展到一定盡頭,以後就再也沒有辦法往前發展。

    土地代表著資源代表著上面所擁有的開發空間,人口代表的人才的含有量,還有就是勞動力的含有量,當你的國土面積擴大,人口增加的時候,證明你的國家擁有更大的衝力,更大的衝勁兒去發展,去壯大。

    當然,對於當時的西德,或者說對於等整個德國來說,東德和西德的存在,柏林牆的存在,都象徵著他們另外一個恥辱,這就是發動的第二次是大戰,這個東西一直壓著他們在戰爭結束之後幾十年都抬不起頭。勃蘭特在猶太人紀念碑面前跪了下來,只是表示德華人認錯,但是德華人並沒有真正的站起來,東德和西德的存在,如同一個枷鎖一樣鎖在德華人心裡面。

    沒有民族自信你發展經濟的時候,你總是會感覺矮人一等,國際社會也不會認同你這樣一個曾經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國家去成為一個世界經濟強國。

    你告訴我,全世界都原諒你了,那我問你,為什麼你的國家一分為二,為什麼柏林牆在那裡存在?為什麼其他的國家還在你的國土上面駐軍?我為什麼要相信你這個曾經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國家,為什麼?

    終於,兩德統一後,德華人可以驕傲的拍著胸脯說你看我倆得統一了,我不離牆被我給推倒了,我真正的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影之下站了出來,我錯我也認了,我發展我也努力過了,全世界看在眼裡,我為什麼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的經濟體,為什麼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的經濟強國?

    這是什麼?這是一種民族自信感,但這種民族自信感到來的時候,國家想要發展。簡直就是是不可擋!

    並且當時來講的話,西德比起東德他的經濟更加發達,但是西德也有自己的侷限性,就是它所面對的那些出口的國家都是一些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市場雖然說很大,但是還是跟原先的那些老牌資本搶市場,但是東德和統一了以後,等於打開了面向東方國家的那些市場。

    而且這種優勢等於獨一份!對於德華人來講,在接下來全球化的趨勢之中,德華人佔據一個有利的先機,我先你們其他西方國家的資本勢力早一步地到達這些國家,搶奪市場,我就在接下來全球化的資本爭奪之中獲得一個主動權。

    事實證明,正是由於這種民族自豪感,加上國民整體實力的提升,再加上這種市場的開拓,使得德國於上個世紀末完成了世界第三的逆襲。

  • 5 # 貞觀防務

    關於兩德的分裂跟統一,想起了世紀三部曲裡的《永恆的邊緣》。在小說裡,東德教師麗貝卡跟伯納德冒險從柏林牆旁邊的屋頂上跳到西德,導致了伯納德後半生的半身不遂。麗貝卡的弟弟瓦利,後來享譽世界的音樂家,開卡車強行衝撞關卡,逃離了東柏林,也造成了跟自己的戀人長達三十年的分離。

    而教育、流行樂這些東西在東德長期受到了壓制甚至粗暴的干涉、取締。不僅如此,逃到西德的還有大批的工程師、藝術家、知識分子。兩德分裂的時候,東德國就已經從內部被掏空了,德國半身不遂由來已久且積病難除。值得一提的是,東德在前華約集團裡面算是排名靠前的。現在東德那部分甚至連波蘭,捷克和波羅的海沿岸國家都比不上。所以說東德實際上是被西德修理成現在這個樣子。

  • 6 # 澹奕

    德國是二戰以後罕見透過和平方式完成了統一的國家之一。而當年柏林牆的轟然倒塌、東西德國的重新合併,也造就瞭如今德意志的繁榮強盛。

    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德國在國際政治領域似乎沒什麼存在感,然而作為歐洲第一、全球第四大經濟體,德國憑藉自身強悍的經濟實力也獲得了巨大的國際影響力,然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德國的重新統一。

    統一是國家民族強盛的基礎

    任何國家想要真正強大起來,無論大小,都離不開本民族的統一。19世紀德意志帝國最開始強盛的時候,就是建立在德意志民族的真正統一的基礎之上的。

    正所謂“攘外必先安內”,只有真正完成了本身內部的統一與安定,確定好了一致目標以後才能夠最大限度調動內部資源用於發展。

    東西德國均非弱小,合併是強強聯合

    兩次世界大戰,原本的德意志帝國面積非但沒有擴大,反而減少了五分之二之多。尤其二戰以後,德國被分割槽佔領相繼誕生了聯邦德國與民主德國,歐洲中部的這個強國一分為二。

    即便如此,當時的東德西德都不是省油的燈。西德曾經是資本主義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後被日本超越)而東德也位居全球主要經濟體之一,也是同陣營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

    柏林牆的轟然倒塌,強國新生

    隨著蘇聯解體與東歐劇變,冷戰結束以後,原本受制於蘇聯的東德擺脫束縛加入了西德,兩德重新統一。柏林牆轟然倒塌,離開勃蘭登堡門數十年的勝利女神像,也再次回到了原本的位置。

    如今的德國,是全球僅次於美國、中國與日本的第四大經濟體,位居歐盟之首,經濟總量佔據歐盟五分之一以上,長年佔據全球最大出口國地位。雖然德國沒有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那樣的地位,也沒有日本那樣的勃勃野心,但德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是不容置疑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去除貼商標的粘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