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寫讀後感,但我今晚讀了《草房子》的第一章〈禿鶴〉,我想寫點讀後感,我感到很噁心,可能噁心得我今晚睡不著覺。我不知道這本書後面的章節是怎樣,但第一章是不合格的,它應當被刪掉,至少作為兒童文學而言。 我本來其實是喜歡兒童文學的,《湯姆索亞歷險記》《青鳥》《會飛的教室》《鐵道邊的孩子們》《喬治開啟宇宙秘密的鑰匙》《稻草人》《木偶奇遇記》一部部經典帶給我的樂趣與收穫我都難以遺忘。近年來我購買的實體書很少,甚至《三體》我都閱讀的是電子版的。本來我對《草房子》抱有莫大的期待,卻沒想到給我帶來了這樣的開篇感受。 〈禿鶴〉一章“生動有趣”地描繪了一位先天禿頂的小主人公,如何因為先天的缺陷,遭受到別人的嘲笑、校園欺凌、抗議無效乃至所有人的冷暴力。將惡趣當做美好來描寫,很讓我噁心。 也許是因為兒童文學,曹文軒在情節上設定了積極地發展導向,安排了禿頂小主人公的救贖。然而這種救贖卻是讓我感到更加地噁心。這種救贖,是設定了一個偶發事件,讓“禿鶴”得到一個機會能夠透過自己的努力去討好冷暴力的施予者們。然後他成功地討好了那些人,得到了他們的認可,被那些對他施予冷暴力的人們接受了。而那些可惡的人,沒有任何懲處、反省甚至是沒有一點點內疚,就完成了由惡到美好的轉變。 這種邏輯,簡單地比喻,就像一個被強(和諧)奸的女孩偶然得到一個機會,能讓她透過不懈的努力,追求到強(和)奸(諧)犯,過上了美好的生活。 曹文軒在此書的序裡說,現代社會對現實主義文學地追求過分了,過於刻意地去追求深刻與批露會讓深刻變得畸形,變得噁心。文學不應當只有對深刻地追求,也應不拋棄美的追求。 這種觀點本身沒錯,我也引起了一定地共鳴。但是,〈禿鶴〉這一章裡的“有趣”和“積極”真的是美嗎?即使表面看起來很美也是畸形的。 這樣畸形的“美”,反而比刻意的深刻更噁心。後者雖然讓人感到惡,感到難受,但至少能讓人對惡產生反感,給人的趨勢導向是向善的。而這種畸形的美,卻將人導向偽善。 《草房子》是近些年來中國最富有聲名的兒童文學,它獲得的讚譽、獎項、推薦不可勝數。然而這樣一本集各種光環於一身的書,卻擁有這樣的第一章,我感到很難過和不解。問題出在哪裡?是作者曹文軒的問題嗎?是社會認知的問題嗎?是我的問題嗎? 我認為是社會認知的問題,因為當代中國文學缺乏兒童文學,當代社會缺乏對兒童文學的認知,才造成了這樣的烏龍。 雖然這是一本兒童文學,但讀這本書,給這本書讚譽、頒獎、推薦的那些人,都是已經有足夠閱歷、成熟的價值觀的人。他們能很輕鬆自然地剝離故事內容裡的是非,挑揀出故事裡面的趣味與美,這些對於兒童文學所需要的東西。而忽略了這樣的故事,會潛意識地讓真正讀這本書的孩子,將故事裡的校園欺凌、偏見、冷暴力感到習以為常,甚至理所應當。 更可怕的也許是,現在的社會公知,已經對這些行為、事件和這樣的邏輯感到習以為常和理所應當了。所以那些讚譽者、評獎人、推薦者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樣的價值是不適合傳給下一代的。 不知不覺寫得已經有點太多了,在剛開始時我說我感到噁心,寫到現在更多的是感到悲哀。傾訴了這麼多,缺依然難逃失眠。
我很少寫讀後感,但我今晚讀了《草房子》的第一章〈禿鶴〉,我想寫點讀後感,我感到很噁心,可能噁心得我今晚睡不著覺。我不知道這本書後面的章節是怎樣,但第一章是不合格的,它應當被刪掉,至少作為兒童文學而言。 我本來其實是喜歡兒童文學的,《湯姆索亞歷險記》《青鳥》《會飛的教室》《鐵道邊的孩子們》《喬治開啟宇宙秘密的鑰匙》《稻草人》《木偶奇遇記》一部部經典帶給我的樂趣與收穫我都難以遺忘。近年來我購買的實體書很少,甚至《三體》我都閱讀的是電子版的。本來我對《草房子》抱有莫大的期待,卻沒想到給我帶來了這樣的開篇感受。 〈禿鶴〉一章“生動有趣”地描繪了一位先天禿頂的小主人公,如何因為先天的缺陷,遭受到別人的嘲笑、校園欺凌、抗議無效乃至所有人的冷暴力。將惡趣當做美好來描寫,很讓我噁心。 也許是因為兒童文學,曹文軒在情節上設定了積極地發展導向,安排了禿頂小主人公的救贖。然而這種救贖卻是讓我感到更加地噁心。這種救贖,是設定了一個偶發事件,讓“禿鶴”得到一個機會能夠透過自己的努力去討好冷暴力的施予者們。然後他成功地討好了那些人,得到了他們的認可,被那些對他施予冷暴力的人們接受了。而那些可惡的人,沒有任何懲處、反省甚至是沒有一點點內疚,就完成了由惡到美好的轉變。 這種邏輯,簡單地比喻,就像一個被強(和諧)奸的女孩偶然得到一個機會,能讓她透過不懈的努力,追求到強(和)奸(諧)犯,過上了美好的生活。 曹文軒在此書的序裡說,現代社會對現實主義文學地追求過分了,過於刻意地去追求深刻與批露會讓深刻變得畸形,變得噁心。文學不應當只有對深刻地追求,也應不拋棄美的追求。 這種觀點本身沒錯,我也引起了一定地共鳴。但是,〈禿鶴〉這一章裡的“有趣”和“積極”真的是美嗎?即使表面看起來很美也是畸形的。 這樣畸形的“美”,反而比刻意的深刻更噁心。後者雖然讓人感到惡,感到難受,但至少能讓人對惡產生反感,給人的趨勢導向是向善的。而這種畸形的美,卻將人導向偽善。 《草房子》是近些年來中國最富有聲名的兒童文學,它獲得的讚譽、獎項、推薦不可勝數。然而這樣一本集各種光環於一身的書,卻擁有這樣的第一章,我感到很難過和不解。問題出在哪裡?是作者曹文軒的問題嗎?是社會認知的問題嗎?是我的問題嗎? 我認為是社會認知的問題,因為當代中國文學缺乏兒童文學,當代社會缺乏對兒童文學的認知,才造成了這樣的烏龍。 雖然這是一本兒童文學,但讀這本書,給這本書讚譽、頒獎、推薦的那些人,都是已經有足夠閱歷、成熟的價值觀的人。他們能很輕鬆自然地剝離故事內容裡的是非,挑揀出故事裡面的趣味與美,這些對於兒童文學所需要的東西。而忽略了這樣的故事,會潛意識地讓真正讀這本書的孩子,將故事裡的校園欺凌、偏見、冷暴力感到習以為常,甚至理所應當。 更可怕的也許是,現在的社會公知,已經對這些行為、事件和這樣的邏輯感到習以為常和理所應當了。所以那些讚譽者、評獎人、推薦者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樣的價值是不適合傳給下一代的。 不知不覺寫得已經有點太多了,在剛開始時我說我感到噁心,寫到現在更多的是感到悲哀。傾訴了這麼多,缺依然難逃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