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林散之與北大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李志敏並稱南林北李,系當代草書大家。
8
回覆列表
  • 1 # 陳祖芬

    不認識這個什麼李,從沒聽說過。不值一評。至於林散之,我一向認為是民國之後能進入書法史的書法家之一。民國以來已故能進入書法史的書家️2⃣️人:于右任、林散之,于右任的行書是與王羲之黃庭堅米芾何紹基一個級別的,中國書法史行書5⃣️大家之一。林散之的草書,與狂草四大家張芝張旭懷素黃庭堅️很大差距,與小草兩大家王羲之孫過庭也沒法比,但比祝允明、董其昌、王鐸的草書水平稍高。這便是林散之草書的歷史地位。當然,林散翁的草書精品與平庸之作差距極大,還是應該全面看,才能對他️一個較中正持平的評價。于右任行書的精品率遠遠高於林散之草書的精品率。如果你看的都是林散之的大部分平庸之作,你會破口大罵陳某人️眼️珠,竟然瞎扯林散之草書成就高於祝枝山董其昌王鐸。

  • 2 # 浮石散人

    林散之(1898年-1989年),原名林霖,又名以霖,字散之,號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祖籍安徽和縣人。幼年開始練習字畫,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拜黃賓虹門下學畫。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江浦縣副縣長等職。六十年代被聘為江蘇省國畫院專職畫師。曾因參加中日友好書法活動,被日本友人譽為“草聖”,並得郭沫若、啟功的賞識。

    縱觀林老草書,竊以為可概括為清淡飄逸有餘,而筆力功底不足。書界也"戲"稱其為"大器晚成"。他的字在我看來是不及同時代的沙孟海和來楚生的。

    為什麼名聲大、字卻不見得最好?原因有三:一是林散之從藝大部分是以畫為主。畫與字雖同源,但要寫好字沒有相當功夫花下去卻是更難些。林的字在佈局經營方面是好的(這與會畫畫關係較大),但在用筆變化、尤其收筆方面功力顯得不足。二是,林的"當代草聖"之冠是日本一位友人當面稱頌之辭,後傳而廣之。在書法界並未真正獲得一致的認可。三是,林作為體制內人,在當時眾所周知的政治空氣下,相比於沙孟海、來楚生們是更容易獲得先機的。

    今天客觀公正地看問題,"當代草聖"之稱冠於林散之,是"盛名之下,其實難符"。近現代草書真能達到高峰的,只有清代王鐸而已。

    下左:林散之草書

    下右:王鐸草書

  • 3 # 江淮墨客李智泉書畫

    林散之與李志敏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書法大家。他倆均以草書名世,有當代草聖之美譽。林散之擅長小草,將畫意引入草書,作品偶有仙氣。李志敏擅長大草,為引碑入草開創者,其書多奇崛之氣。兩位一為"散體"草書創始人,一為"散點派"創始人。林散之草書為飄逸之美,李志敏草書為蒼茫之美。但事實上,林散之與真草聖還是有些距離,有草聖名並沒有全得草聖功,草法有些纏綿無力,失去草書疾風閃電的品質。

  • 4 # 一笑貫長天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在那個書法藝術貧瘠的年代,湧現出了許多空副其名的人。

    在那個書法斷層的時代,還能拖起書法這個羸弱的身體執著上前的那些人,我們本應該懷存敬意。可是,總有一些揣著其他用心的人,任意地誇張,恣肆地張揚,發現下去將會給整個崛起的書法界,帶來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

    是的!林老草書的章法確實有他獨到的地方,與他的書法也有相得益彰的妙處。但是,林老那羸弱的筆力與鬆散的線條,真的難以承受那些吃閒飯人的誇張,什麼張旭,什麼懷素都敢搬出來,更有囂張的竟然與王羲之並列。據傳說,林老自己稱草書已超過黃庭堅而詩文弱之。若真是其說的,那我可要說句不敬的話,林老您太不量力了,您的字啊,還沒邁進書法家的邊呢!

  • 5 # 如石書藝

    “南林北李”,林散之名氣大,而李志敏先生,草書的影響力不大,現在幾乎少有人提及。

    林散之的草書,以晚年風格為典型代表。時值改革開放初期,書法熱迴歸,林老以朴茂的線條,以率性的結體,以畫意的章法佈局,充滿仙逸意韻。其峻逸而瘦勁之書風,具有時代美感,為當時書壇所重,受到了國內外書法愛好者的一致喜愛。如今,時過遷盡,人們對林老書法的認知趨於理性。回頭看林老的書法,有這樣一種感覺,一眼看去,勁健的點畫線條、多變的筆墨以及滿紙的秀逸,很有美的滿足,但再仔細看下去,似乎缺少古典美,不具張旭、懷素那種張力和氣勢,不具“宋四家”那種濃濃的韻意,也不具王鐸的張揚和傅山的任性。而且,林老晚年因名氣大,書作供不應求,幾乎每一幅作品的節奏、章法處理雷同,明顯有刻意為之,缺少了豐富多變,甚至個別點畫的生硬和氣勢的不足,嚴重影響了他的藝術水準。當然,這其中也不乏有偽作充數。

    李志敏先生,為北大法學教授,著名法學家,以學者形象居多。與林老而言,屬於晚輩。在上世紀末,曾出版《書論》,從藝術之本真分析書法之美,言簡意賅,頗有新意,我曾買過。書法水平而言,草書融北碑之風,個性風格強烈。也許是功力不足,或許是先生對書法的理解獨特,缺少草書氣勢。一家之言,敬請批評指正。

  • 6 # 狂喜淡墨a

    林散之書法藝術欣賞草書簡潔流暢,筆畫結體舒和開張,書寫瑧熟奔放,因為筆畫線條細微,勁力彰顯,率真頤和,究竟是老辣從容不迫,習書煙雲飛揚,墨韻冉冉,從整個作品觀看,行雲流水狀,始終貫穿與暢通遊走,能夠從窠臼之法內,脫穎而出自己形與象,難能可貴之處,今人入時代之風,可以這樣斷論,受到了哪一個時候的環境影響,沒有慾望之名利,心境淡泊,明志於己,純唯性情之人,準書法藝術景觀,那種心態的書墨,而今少見了。或許現在人用別樣心境去看待林散之,或許認為這種風格的由來,是異華人而註定“草聖”,何有名與書不實?

    這是一種書界的自由散漫風,管窺蠡測於一個書家的水準。皆為人云亦云,曾經有人文章評論大言,論據破綻百出,有低林散之書法。於是幾年的時間,有了跟風,虛無主義氾濫,或許中國一旦有了書法整合者,便是晴天有雷聲,檄文論劈,雅緻成為睚眥,習氣與心氣,一旦纏繞,紛紛嚷嚷,便出現偏頗,甚而偏見。無外乎唯恐自己書法底蘊低,而首先謙虛,之我見。其實都是找到了詆譭林散之的片言隻語,而加工叵測之嫌疑,

    在八十年對林散之書法沒有異議,而今對林散之的書法研究好像有深度了。大家都知道浮躁的今天,心境變了,話語權自由了,可以自舒心境,於是我認為……,總是我者。云云,但是其言論,真實客觀,又有幾人?

    總之我的理解,林散之名符其實的草書有大景,認準了:乾淨利落,不復雜不浮躁,無塵埃,樸實無華,自然返樸,高貴於真實不虛。即是點畫有些許習習,應該說書法藝術無止境。而與我輩水平,依舊很難看出。

    現在再欣賞李志敏書法藝術

    字法,草法,如此合乎法上,筆墨塊面線條點畫,都厚重之感,知其然,又知其背後有多少碑林之功力,原來前因後果,才有的魅力四射,只因時代賦予的明靜,才如此無人問津知曉大書家,就在這個社會藝術之林。

    由此感慨,李志敏,有多少人知道其書法水準有如此妙著,斷定,草書境界,堪稱一流,其南林北李之稱,名符其實。

    兩個人的書法藝術,呈現出不同的筆意,一則塊狀墨而運勢,一則線條狀而使轉,都具一種別樣的心胸,擁有各自筆墨技法而寫意。純藝術之筆墨,坦蕩之氣,羈絆之釋,而達及脫俗耳。一代草書之風,大矣,書法創造精神,偉矣,一掃萬馬齊喑之勢。

    作為一名熱愛中國書法的愛好者,感到有二位書界的老前輩,驕傲,為民族,自豪。

  • 7 # 春雨書齋

    中國書法史幾千年到清代,才出了兩個"聖",一個"書聖”王羲之,一個"草聖"張旭。但民國後短短几十年,卻也竟然如吹法氣一樣快速造出了兩個"聖","草聖“於佑任、林散之,這足以成為千古奇觀了!

    顯然,今"草聖”與古"草聖“相比,含金量大相徑庭。王羲之與張旭,都是被尊為"先賢"者,神仙一樣的人物,高山仰止,從者如流,人人仿摹,代代傳承。取其法,摹其形,悟其意,傳其神。中國書法史,就是這樣一種景仰和效法傳承先賢經典的歷史,他們的聖賢之名,是歷史千年沉澱的結果!

    啟功先生說過,今人的書法如何,今人說了不算,要等三百年後才能確定。然兩於、林二人的"聖名",未經時間檢驗,便不符合啟先生的定義。而二人的草書,其中林先生唯墨法有超人處,其餘筆法結體章法等,斷無法與張長史比,也斷無法與未掛聖冠的懷素山谷王鐸傅山比,而今日習於林二公之字者,寥寥然也。鳴呼!今人有比於林二公而忿然不平者,雲"若二公可速成聖,吾何不可哉?"鳴呼!今日大師泰斗遍地層出不窮,當不怪也!說不定過上三十年五十載,再出幾個什麼"聖”,也未可知。

    編輯

    相關問題

    林散之的書法如何欣賞?

    林散之有資格和王羲之、張旭並稱為草聖三大家嗎?

    為什麼書法史上只有“草聖”卻沒有“楷聖”?

  • 8 # 松風閣書法日講

    在當代書壇,素有“南林北李”之譽的林散之是我們熟知的草書大家。一生跨越了晚清、民國等時期,一直到1972年,日中書法交流時期,林散之先生一舉成名,十七年後,1989年,林散之才走完他充滿傳奇經歷的一生。

    我們之所以要將“林散之”和“李志敏”並稱,是因為他們倆在當代草書上的貢獻是巨大的,大到可以將他們並列齊名的地步。如果說在當代草書實踐中,林散之為飄逸之美,那李志敏則為蒼茫之美,兩者風格迥異、剛柔互補,凸顯“南林北李”的雙峰對弈。

    這兩個人的書法風格之所以會產生根本上的差異,是因為兩人在草書創新的思路上有所不同。

    林散之先生是以漢碑書法的風格、法度來革新草書,而李志敏則以北碑書法來革新草書,二者雖然思路有所不同,但是他們都是“引碑入草”的書法大家。

    我們細細考察林散之先生的學書軌跡,就會發現,林散之先生書法軌跡以帖學為基礎,而後逐漸擴充套件到碑學書法,對於碑、帖二學書法家的書法作品均有涉及。

    他自己就曾說:

    餘初學書,由唐入魏,由魏入漢,轉而入唐、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習。於漢師《禮器》《張遷碑》《孔宙碑》《衡方碑》《乙瑛碑》《曹全碑》;於魏師《張猛龍碑》《賈使君碑》《爨龍顏碑》《爨寶子碑》《嵩高靈廟碑》《張黑女碑》《崔敬邕》;於晉學《閣帖》;於唐學顏平原(即顏真卿)、柳誠懸(即柳公權)、楊少師、李北海,而於北海學之最久,反覆習之。以宋之米芾、元之趙孟頫、明之王覺斯、董思白等,皆力學之。

    這幾乎把書法史上所有的書法大家囊括在內了。當林散之先生把這些書法作品學習掌握之後,他並沒有“創造”一個新體,而是在原有草書大家的書法基礎上,融匯形成新風格的書法。特別是他晚年,從懷素和王鐸書法中獲得靈感,以“漢碑入草”,革新草書。

    我們知道,懷素是唐朝時期狂草藝術的代表人物,而懷素的狂草書法基本上是以帖學書法為基礎,缺少碑學的滋養。林散之用懷素狂草中的帖學法度、王鐸草書中的獨特個性、漢碑書法中的人飄逸之氣,將草書的面貌改造的煥然一新。

    漢代碑帖中,大部分是以漢代隸書為基本的書體,而隸書最大的特點就是飄逸瀟灑,隸書筆畫一波三折,細膩多變,有一種曲線美,這種曲線美,給人以極大的審美享受。

    但是我們長期囿於思維定勢,將這種飄逸瀟灑的曲線美視為隸書獨有,而沒有想到把它與筆走龍蛇的草書相結合,林散之先生因為早年的學碑經歷,打下了深厚的碑學功底,因此能夠輕鬆融會貫通,革新草書。

    因此,當代人稱呼林散之先生為“當代草聖”,雖然有過譽之嫌,但林散之創新地將漢碑和草書結合,開創了“以碑入草”新思路,也算是他對中國草書書體發展的巨大貢獻了。

  • 9 # 邗上竹雨樓

    林散之,恐怕以後再也沒有人超越了。他對中國書法的貢獻,引領。他的草書以七十年代為精到。圓勁淵雅,奇逸流暢。

  • 10 # 金陵拾墨齋

    謝邀!據說,曾經有人將南京的林散之和蘇州的費新我二位先生的作品進行比對,發現林散之作品的精品率是3:7,即10幅作品中有3幅是精品,7幅一般。費新我則是7幅精品,3幅一般。此事也不知真假,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二位先生在書學藝術上各有千秋。若要論某一家的水平如何,還需具體分析,林散之先生是60歲以後開始草書創作的,草書的高峰期是在70年代到80年代早中期,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後的草書作品是不能代表他草書的最高水平的。歷史上,某一家因某一幅作品而成大名者比比皆是,那這幅作品就可能代表了他的最高水平了,其他水平一般的作品也不在少數,但那就不是重點了。評論林散之先生的草書還得具體分析,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誇大事實,這是不科學的。

  • 11 # 高培書畫琴

    林散之的草書在近代無疑是最好的!而且林散之草書的好,絕非虛名,是以他紮實的功力為基礎,幾十年默默無聞,長久閉關,沉心修練而成為的一代宗師。

    草書最重要的是什麼?就是它的線條質量。林散之草書線條如萬歲枯藤,蒼勁老辣,如錐劃沙屋屚痕,其控筆隨心所欲,揮灑自如,功力非凡,爐火純青,近代書家無人能及。

    其實林老在字法和章法上沒有多少創新性,也沒搞什麼新花樣,這有點像他的老師黃賓虹。黃賓虹也是多少年不不知名,不得志,當時只的比他年輕幾十歲的傅雷覺得他的畫特別好,給他做了一些宣傳,在83歲的時候給他辦了一次畫展。那時黃賓虹的畫作,卻被人譏諷為一團黑,亂七八糟,是為又黑又醜的窮山水,這讓黃賓虹非常的難過,直到死他都沒有得到社會的認可,死後捐贈的兩箱字畫連圖書館都不讓他放。可50年以後,黃賓虹的聲名鶴起,稱讚他用筆如作篆籀,洗練凝重,遒勁有力,行筆謹嚴,縱橫奇峭,最具內美,被稱為三百年來中國山水畫第一人。

    作為黃賓虹學生的林散之,雖然72歲才出名,但是也比他的老師死後50年才出名好了很多。明朗的出名絕不僅僅是機遇,也絕不僅僅是碰巧,他是真正繼承了老師的最最本質的東西,那就是內在美。而林氏草書之所以能一鳴驚人,勝就勝在其內在的美!

    我們看林散之的草書作品,可以發現他善用生宣和長鋒羊毫,而且筆筆中鋒,線條瘦勁,柔中有剛,遒健雄渾,力透紙背。他的草書作品絕不是靠花裡胡哨的外在形式,和所謂的創新來取勝。就是繼承傳統,發揚傳統,把古人的精華鑽深弄透,做到極致。

    我們現在寫草書的人很多浮在表面,認為原來的東西過時了,搞一些新的花樣或讓人眼花繚亂的形式,雖然也能熱鬧一時或者名利雙收,但最終還是沒有真正的價值沒有真正的繼承傳統。

  • 12 # 氣壓江南十四州

    書法家林散之的書法主要是結體與章法,達到自成一家的地步。愚以為恰恰是因為林老的結字,給人一種軟的感覺,所以林老的題字非常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93年,負債和信用卡總共52萬,如何一年內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