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魅力皋城

    1957年,定陵發掘,人們使用鐵鏟、手電筒等工具,小心翼翼的打開了定陵地宮,當考古人員進入墓室時被震驚了。

    整個墓室金碧輝煌,各種字畫、織錦色彩絢麗,陪葬的珠寶閃閃發光,並取出了絲綢、青花瓷等大量文物。

    然而,文物局和考古所等的反對意見不幸言中,這些寶物已經有三百多年曆史了,但墓室進入空氣、光線後,各種珍貴字畫、絲織品迅速腐化,更有很多文物被各種低劣的“保護技術”永久性的破壞了,出土的豔麗的絲綢很快變得類似樹皮,致使大量文物未儲存下來。

    1974年,兵馬俑被發現並挖掘,同樣,原本彩色絢麗的兵馬俑因出土後所處環境溼度較低,加上技術儲存問題,顏料之下的漆層暴露在空氣中僅15秒就會捲曲,4分鐘內承載著悠悠歷史的生動色塊便喪失殆盡。

    這是剛出土的,現在都是黃土色,技術達不到的話,就不要破壞了,留給後世,讓它們重見天日吧

  • 2 # 我是越關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的陵寢。始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規模極為宏大,被譽為古今第一大墓。

    歷時2000多年後的今天,秦始皇陵依舊儲存完整,直到現在考古學家也不敢挖掘秦始皇陵墓。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文物保護技術不成熟

    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兵馬俑都是都是色彩單調的陶俑,但是在其剛剛出土的時候各個神采奕奕、栩栩如生。盔甲、頭飾和著裝都是有顏色的,但是因為出土後的氧化,導致了顏色的褪去,變成了今天的色彩單調的陶俑。

    像是這樣的例子多不勝數,尤其是1956年的明定陵事件。諸多國寶在開啟地宮的瞬間化為灰燼,致使損失慘重。從此之後,周總理親自下令禁止挖掘任何帝王陵墓。

    民族文化感情上不允許

    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任皇帝,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先祖。無論從道德角度還是尊重角度對待,我們都不應該挖掘秦始皇陵。

    況且無論怎麼過秦始皇也是功大於過,於民族文化傳承來說,我們也不應該換著方式去“盜墓”。

    國家政策對文物的保護

    經過了1956年的明定陵事件之後,國家出臺了明確的規定。所有的陵墓發掘都應該建立在保護文物的基礎之上。只能是搶救性發掘,對於所有的帝王陵墓是不可能主動去發掘的。這也是國家對於帝王陵墓的基本方針,未來幾十年不可能動搖。

    發掘秦始皇陵墓工程巨大

    秦始皇陵墓封土有51米高,底邊周長有1700米,其地宮面積東西長度達到了260米,南北長度160米,總面積有41600平方米,其宏大的規模相當於5個足球場。

    以上還只是秦始皇陵地宮的大小,實際的秦始皇陵墓戰地達到了56.25平方公里,這一區域內分佈著大量的陪葬坑和墓葬群,現在已經探明的有400多個。

    以上所有的資料無疑是龐大的,如果挖掘秦始皇陵,其工程量根本無法想象。

    秦始皇陵文化價值產業豐富

    現如今秦始皇陵每年吸引著無數的遊客前來觀光旅遊,每年光門票收入就有數億人民幣,帶動的就業和其他的收入更是數不勝數,文化衍生業的產值更是超過了上百億元。如若強行挖掘秦始皇陵墓,定然會影響這一重大的文化產業的發展創收。

    諸多的因素都在提示世人,不應該為了一時的好奇毀掉中國2000年來極為重要的文化遺產。

    還有我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將來不用開啟秦始皇也能知道秦陵地宮中的秘密。現代科技探測到了秦陵地宮中的水銀和結構,這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 3 # 行雲流水1437995

    秦始皇陵據說穿三泉,通俗上說是打穿了三層地下含水層,那得挖多深才能進入墓室?雖說工程狂魔大工程一個接著一個,但挖秦始皇陵卻萬不能上大型盾構機的,那不是挖掘是毀滅!始皇陵幾十萬人修建了幾十年,豈是短期能搞定的?

    現代探測已經發現秦始皇陵汞異常,《史記》中記載始皇陵以水銀做江河,夜明珠做星晨。進入墓室還有許多機關,以防盜墓賊進入,這些方面還得考慮周全。

    可以肯定的是始皇墓室中有大量國寶,這些國寶的日常保護費用也是個天文數字。當年十三陵中定陵的挖掘是個大大的敗筆,許多東西都毀於一旦。定陵才是一個距今幾百年的明朝陵墓,而始皇陵距今已二千多年,陵內寶物更是彌足珍貴,一旦毀壞將再無處可尋。

    當年郭沫若和吳唅毀壞了定陵後,還想挖掘武則天的乾陵,周總理怒斥了兩位,才保住了乾陵。 中國古代歷來對盜掘古墓處罰極重,那對現在想挖掘始皇陵寢的人怎樣處理?沒有嬴政的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焚書坑儒統一秦人的思想,中國現在可能還像歐洲那樣小國林立,哪有當今的中華?

  • 4 # 可食中國

    秦始皇陵應該是人類歷史上最輝煌的皇陵之一!其建造之難規模之大,耗時之長,動用人力物力之大,世所罕見是不愧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之所以不去挖掘原因非常複雜!

    首先,中國的文化傳統裡並沒有國家動用力量來主動直接挖掘皇陵的傳統,目前挖掘的陵墓,基本上都是意外發現,出於保護目的的挖掘!即使是兵馬俑也是如此!國家基本不會對一座保護完好的皇陵主動開挖,當然,郭老先生在世時名正言順是幹過這事,還有孫殿英是偷偷摸摸的!

    其次,傳統文化裡對陵寢都心存敬畏和尊重,一般歷朝歷代都是保護為主,甚至還會專門安排守陵人進行守護,到了現代社會國家都說要保護文物守護遺產,自然不可能破壞常規去對完好的陵寢進行挖掘,更願意將最具價值的東西留給逝者!何況埋藏在地下的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不挖掘其實是對他不容侵犯的尊嚴的保護!

    再次,挖掘本身可能對陵寢造成嚴重的破壞!我們不要太高估現在的挖掘能力和科技水平,挖掘的過程有太多事情難以控制,萬一造成毀滅性破壞,那麼誰也擔當不起這個責任!所以長眠地下,順其自然最好了!

    最後,根據一些網友的推測秦始皇陵當中有長生不老仙方,有外星人飛碟,有隕石,有可能復活的殭屍軍隊,守陵神獸,也可能有時空穿越矩陣,或者地獄之門,或者斗羅大陸的入口!那麼隨便挖掘,可能引爆地球,造成末日災難,想想都驚悚,所以網友們覺得國家早就探測到了這個,為了保護人類,決定永遠不挖掘皇陵!

    綜合幾種原因,我最終同意了最後一種,你呢?

  • 5 # 國夢155

    在建國後的60年代裡,郭沫若曾提出挖掘幾座大墓,特別提到武則天和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以及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卻被周總理直接否決,一些專家也不建議挖掘。

    為什麼不能挖掘?

    1、國家有規定。對大型古墓葬,國家的宗旨是不主動去發掘。當遇到古墓被盜墓賊多次光顧,毀壞古墓,或者建設大型的國家設計,避不可避的時候,如修高鐵,高速公路,機場等,才進行搶救性發掘。如果發現的早,還會選擇避讓,或者是遷移。

    2、沒能力保護。六幾年的時候,幾個農民在田地裡打井,無意間挖出了兵馬俑。剛挖出來的時候,身上是五顏六色的,可是挖出來沒多久,身上的顏色開始退化,變成了如今的土灰色。特別是在發掘萬曆皇帝定陵的時候,就是一個深刻的教訓。

    萬曆皇帝的棺槨被開啟的時候,裡面全是綾羅綢緞和黃袍。可是一瞬間工夫,就化為了灰燼,當大家意識到氧化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3、成本問題。秦始皇皇陵,粗略的估算下來,有78個故宮那麼大,具體有多深,司馬遷曾經寫到,“穿三泉而建”,也就是面積大,還特別深。還有一點,專家曾經根據史記描述,做過試驗,發現墓中有大量的水銀。為什麼幾千年來,水銀沒有溢位,得益於墓體的堅固。

    4、現實與理想是否匹配。大家都認為秦始皇陵內埋藏著無數的珍奇異寶,墓內如何如何的氣派,對他產生著各種幻想。假如開啟以後,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美好,這不是讓大家大失所望嗎?得到的是草,得不到的是寶,給子孫後代留點幻想,不是很好嗎?

  • 6 # 莫安營

    上世紀五十年代發掘明神宗的定陵,因不具備相應的文物保護的科學技術、手段及其他原因,致使出現骸骨被毀、大量出土文物損壞等重大問題。從此,考古學界有了一個規矩,即:對大型帝王陵寢,暫不進行主動發掘。

    當然,“不主動發掘”不等於“不發掘”。歷史上的許多帝王將相的陵墓,據說有百分之九十都被盜掘過,有些還被盜掘過多次。對這些已遭破壞的陵墓進行考古發掘,實際上是一種對文物的搶救性保護。

    驪山之下的秦始皇陵一帶,也多次被盜。不過,主要是在主陵墓的外圍。秦始皇陵耗時39年才建成,規模宏大,主陵之外,現已探明的陪葬坑達400多個,著名的“兵馬俑”便是其中之一。

    秦始皇陵主墓地面有高高的堆土,地下是深約30多米的墓穴。

    即使在政策上允許發掘,也還面臨許多難題:

    一、技術水平的可行性

    秦始皇陵的規模如此雄盛,其主陵的設計施工勢必更不同凡響。劇毒的水銀河?毒箭暗器?這些且不說,單論文物保護的技術水平,在日後更加先進完善時再發掘,更為穩妥。

    二、世界文化遺產完整性、真實性

    秦始皇陵是中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產。世界文化遺產有兩條重要原則:完整性和真實性。而要發掘秦始皇陵,必先將其地面的墓冢封土推平揭開。而將來人們要深入地下三十多米的墓穴,必定要藉助許多現代科技產品。這樣一來,世界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和真實性都將受到嚴重損害,甚至喪失。

    三、社會倫理的認同性

    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功勳卓著,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傳統倫理認為,掘先人的墳墓,不管出於何種原因,總是不甚妥當的,甚至是惡劣的。

    因此,一方面,人們對秦始皇陵的好奇心很重,想看看裡面究竟是什麼樣的一方天地。另一方面,目前發掘秦始皇陵的條件,還遠未具備。單是在國家政策層面,要突破“不主動發掘皇陵”這一條,恐怕都還需要漫長的時間。

  • 7 # 三分文說

    秦始皇作為中國分揀歷史上第一位帝王,結束了天下割據的局面,統一六國,完成了國家大業。據史書記載,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不僅規劃修建了阿房宮,但是還沒建成秦朝就走向了滅亡。但是另一座輝煌的驪山陵墓卻是歷代帝王陵墓之最。

    對於這座世界上規模最為宏大的帝王陵墓之一,被認為是世界山規模最大、結構最為奇特的帝王陵墓。據記載驪山陵墓裡面珍奇異寶無數,陵墓頂部用寶石鑄滿,代表日月星辰。陵墓佈滿水銀,象徵山河。對於歷代盜墓者而言,驪山陵墓越是他們最為看好的陵墓之一,但是很多人由於技術不到家和陵墓的機關重重才使得這座陵墓得以儲存至今。

    對於現今科技發達的中國,專家們已經用現今的技術找到地宮的入口,並且運用現代遙感技術準確測繪出驪山陵墓的內部結構,完全可以輕輕鬆鬆的開啟這座陵墓,解答歷史上遺留的很多問題。和氏璧究竟在不在驪山陵墓,大禹九鼎究竟在不在驪山陵墓?但是為何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中國沒有挖掘這座陵墓呢?

    01 技術上的殘缺

    其實早在1974年中國在搶救性挖掘秦始皇兵馬俑的時候就出現了這些問題,在當時由於技術不發達,考古學家們在發現秦始皇兵馬俑之後,沒有現進的保護措施,促使一些神態各異、五彩繽紛的兵馬俑身上的顏料迅速被氧化,造成了現今我們看到的,兵馬俑呆板、神態一樣的模樣。如果現今在貿然開啟秦始皇陵,那麼可能會導致墓中的所有文物和歷史資料被迅速氧化,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

    02 吃一塹,長一智

    相對來說中國的抗氧化技術一直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但是對於現今這種情況,我們對於剛出土的歷史文物也不能做到很好的保護。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對於秦始皇陵最好的保護辦法,那就是短期之內不要開啟這座代表秦朝歷史文化的藝術寶庫。相信在美好的未來,等我們的技術快速發展到可以保護這座陵墓之後,那時候對我們呈現的將是一座偉大得藝術寶庫。

    03 歷史的沉澱

    對於秦始皇陵這座規模相對宏大的陵墓來說,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而且隨著一千年的風吹雨刷,目前為止秦始皇陵的封土達到了50米之高。而且據記載秦始皇陵擁有大量的水銀注入,專家們也從附近的土壤中提取到很重的水銀證據,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這個記載的真實性。

    三分語錄: 朕聞太古有號毋諡,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謐。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諡法。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作者簡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不可錯過的書籍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