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暖曦言

    曾國藩,連小偷都笑他笨,天分一般,卻勤學堅韌,連考六次才中了秀才,後來一路開掛,直至朝堂高官。又留下了很多家書,後代也人才輩出,老年身體多病,仍堅持學習,筆耕不輟。

  • 2 # 約定9521

    扼住命運的咽喉,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當陳勝同與他一起勞動的人說,苟富貴,勿相忘時。遭到眾人的恥笑,陳勝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時,誰能想到強大的秦朝會毀在他的手裡,陳勝以將相寧有種乎在大澤鄉揭竿而起,成為秦朝的第一掘墓人,雖然陳勝最後身敗而死,但是他的業績光照千秋。當項羽喊出彼可取而代之時,誰能想到他成功的推翻秦朝。成為一代霸主西楚霸王。當劉邦說出大丈夫當如此時,誰能想到這個老頭開闢了大漢王朝四百年的基業。成為一代開國皇帝。

    當劉秀聽到劉秀為皇帝時說,誰能知道那個劉秀不是我。劉秀遊學長安時說,做官當做大金吾,娶妻當娶陰麗華,恐怕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自己美夢會成真,有志者事竟成,歷史上立志的故事太多了。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脫吳,這是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的一副自勉聯,放在文章結尾,願與共同愛好者共勉,爭取早日取得悟空收益,
  • 3 # 波大仙

    我覺得只有朱元璋了,他才是吃盡世間苦難,享受過世間最高榮譽,大家好好想想他改經歷什麼樣的心理變化,古往今來誰人有他的人生精彩豐富,現如今多少人只活在一個角色裡一直到結束

  • 4 # 最終over了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

    匡衡:鑿壁借光

    孫敬懸樑

    蘇秦刺股

    孔融讓梨

    孟母斷織

    車胤囊螢

    孫康映雪

  • 5 # 用娛樂談天下

    據說越王勾踐23歲的時候就當上了國王,剛上位不久就打敗了吳國,可以 說是戰績顯赫,但這時候的勾踐還不算上是穩定。因為被打敗的吳國正在發奮血恥,一場災難就要降臨。吳王闔閭受傷而死,他的兒子夫差立志要報仇。勾踐第二年進攻吳國,發生激烈的大戰,勾踐大敗,他聽從范蠡的計策,向吳國稱臣,率領妻兒和大臣去吳國謀取差事,對吳王夫差畢恭畢敬,幹低下的差事,做到百依百順,勝過夫差手下任何一個僕人。

    勾踐幾年以後回到越國,回到家後,為了激勵自己不忘報仇雪恨,睡覺的時候床上鋪上柴草,在房間裡掛一個苦膽,每天吃飯的時候都要嚐嚐。這就是著名的“臥薪嚐膽”典故的由來。終於等到有一天,勾踐趁夫差討伐別國的時候,國內空虛加上國內天災大敗吳國,夫差自殺。隨後,勾踐又打敗當時的宋、鄭、魯、衛等國,後與齊、晉諸侯會盟,正式成為霸主。

    這個小典故形容一個人忍辱負重,發憤圖強,最終能苦盡甘來。“有志者,事竟成,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 6 # 鄭國柱

    分享一個蒲松齡的勵志勵志故事,對有些人會有啟發。蒲松齡(1640—1715)是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出生在山東淄州(今淄博市)的一個“書香”家庭,但他的祖上並不顯赫,他的父親被迫棄儒從商,所以這個“書香”門第,實際上是個破落地主兼商人的家庭。蒲松齡的童年時代正是清朝初年,淄州一代災荒連年,戰禍不斷他看到的是清政府橫徵暴斂,吏治敗壞,貪汙橫行。民不聊生,哀鴻遍野的社會現實,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陰影。

    蒲松齡小時後就很聰明,酷愛讀書,學習很用功,他希望透過科舉考試走上仕途,改換門庭,以光宗耀祖。由於蒲松齡的刻苦用功,他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華,19歲時,考取了縣、府、道三個第一,中了秀才,名震一時,主考官非常看重他的才華,讚賞他的文章“觀書如月,運筆如風”,淄州縣對他也很器重,稱讚他才華橫溢,將來的發展不可限量。

    當蒲松齡春風得意,準備一展雄風時,形式卻急轉直下,蒲松齡屢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是榜上無名,到31歲時,他還沒有中舉,這對一個生活在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來說,幾乎到了窮途末路,前途暗淡無光,十分可悲。

    原來,蒲松齡中了秀才以後,一心致力古文辭,特別是從25歲到30歲這段時間,他和一個叫李堯臣的一起讀書,共同努力,以求取功名,但是這時的蒲松齡對科舉考試並不是很專心致志,對作為敲門磚的八股文或是策論製表等問題不太感興趣,所以每次科舉考試,他的卷子總是不如考官的意,因而名落孫山。相反,他卻走上了一條“歧途”,專心的學習運用古文辭,再熔鑄從生活中採擷到的生動活潑的語言,致力於小說創作。他在小說創作方面表現出很高的才能,越寫越得心應手。本來他對四書五經、歷史典籍、唐宋古文的勤苦攻讀,是為了參加科舉考試,卻轉到了小說創作方面,在考場上屢戰屢敗,小說卻越寫越有聲有色,越寫越上癮。

    圖:趙建成繪蒲松齡肖像

    蒲松齡的一個叫孫惠的朋友曾在一封信中寫到:“兄臺絕頂聰明,稍一斂才攻苦,自是第一流人物。”孫惠獨具慧眼,看出了蒲松齡在小說創造方面很有才華,但只要蒲松齡收斂起這方面的才華,專心致志地刻苦攻讀,以應科舉,一定會成為“第一流人物”,也就是說由鄉試中舉,再由會試及第,走上仕途之路。

    蒲松齡一方面夢想中舉,對科舉並沒有完全死心,另一方面有沉溺於小說創作中,熊掌和魚翅二者不可兼得,於是他在銅條上刻下了一副對聯,以自勉發奮寫作。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對聯引用項羽的破釜沉舟大破秦兵和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滅吳雪恥的歷史故事,表現了蒲松齡的雄心壯志,和寬闊胸懷。

    從此之後,蒲松齡專心讀書寫作,常常讀寫到深夜,上床後仍要拿起書看上幾頁,也有時通宵不眠,在燈下苦讀,蒲松齡生活上並不富裕,他買不起書,遇到好書就動手抄錄,每次從別人手裡借到一本好書,如獲至寶,愛不釋手,要閱讀幾遍,然後夜以繼日的拼命抄寫,如果數的部頭太大,自己沒有太多的紙,他就從中選出精彩的篇章和段落來抄,整合選本。蒲松齡在刺史畢際有家裡連續教書達三十年,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畢家有大量的藏書可解他閱讀、抄寫,畢家為他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和寫作環境。

    由於蒲松齡的秀才出身和遊幕、教書生活,使他接觸了大量的統治階級人物。另一方面,由於他處在社會的下層,長期居住在農村,家境貧困拮据,又是他與下層人民保持了密切的聯絡。他仔細觀察社會、分析社會,特別注重觀察人物,上至官僚紳士、舉人名士,下至農夫村婦、婢妾娼妓,以及惡棍無賴、賭徒酒鬼、僧道術士,蒲松齡對他們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言語舉止等等,觀察入微、剖析透徹這些豐富的生活閱歷為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生活素材,是他打下了堅實而深厚的基礎。

    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負。他終於創作出了膾炙人口的優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小說以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表現了強烈的反對封建禮教精神,對科舉制度作了揭露,同是,也揭露了封建政治的腐敗和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壓迫。蒲松齡是一位具有多方面藝術才華的高產作家,除了《聊齋志異》之外,他還寫了大量的詩、文、詞、賦戲曲、俚曲和一些雜著。蒲松齡之所以取得累累碩果,是和他幾十年如一日的的刻苦攻讀,博覽群書、瞭解社會離不開的。

    故事對人們的啟示

    有所失才能有所得,封建社會有很多聰明的人物,成為了空名的文人學者,由於一味的追功求利,結果在社會上碰的頭破血流,而在學業上一無所獲,荒廢了寶貴的青春和才智。而蒲松齡在科舉上連連受挫後,發奮立志刻苦攻讀,終成為著名文學家,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字遺產。

    巴斯德曾說過:“立志、工作、成功是人類活動的三大要素。立志是創業的大門,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這旅程的盡頭就是成功等待著,來慶祝你努力的結果。”

    樹立志向,明確目標,奔著目標努力奮鬥,隨時抓住每一個機遇,一步步向成功邁進。這是很多成功人士總結出的經驗。

  • 7 # 魯三濤哥

    明朝中後期,博山出了位官職兵部尚書級的人物,名叫張曉。他字浴鹹,號明衡,出生在益都縣顏神鎮,即現在的博山城裡大街。他自幼聰穎好學,在明萬曆二十八年的山東鄉試中,考為第二名舉人,時稱“亞元”。明萬曆三十五年,他進京以優異的成績考成進士。這時,他的母親和父親先後去世,張曉十分悲痛,他在為二老盡心守孝數年後,才赴京做官。

    張曉最初被授為大理寺主事。大理寺是朝廷審理全國大案的最高執法機構。張曉在辦案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慈善為懷、實事求是、公正判決、受到了朝野的普遍讚揚。他因此被提升為戶部員外郎。他在負責督促徐州、安慶一帶的稅賦時,正值徐州地區河水暴漲,河堤眼看就要被沖垮,當地十萬戶居民隨時都有被洪水吞沒的危險。

    張曉緊急動員並帶領百姓用草包、巨石加固了河堤,避免了決口,拯救了百姓。後來,山東又遭受罕見的旱災和蝗災,災民衣食無著、流離失所、餓殍遍地。張曉作為那時國家財政部門的官員之一,懇切上書朝廷,要求從國庫撥款,賑濟山東災民,從而救活了家鄉的無數窮苦老百姓。他主張用變革和優撫的辦法解民倒懸,以防止民變,而不主張事後鎮壓的被動做法。他還救濟徐州、安慶一帶的貧苦學生,讓他們完成學業,成為人才。他還積極為堅守在長城要塞的部隊撥發糧餉,並撥款修繕長城城牆、鑄造鋒利兵器,進行積極的備戰。

    當時,長城以北的少數民族部落首領永邵卜,乘當朝皇帝昏庸迂腐、政治和軍事混亂、東北的遼軍兵臨山海關之機,率領數萬騎兵進犯邊境,直抵長城下的上古關隘。這時,朝廷上下一片恐慌,無人敢領兵迎戰。作為文職官員的張曉主動請纓,要求帶兵退敵。皇帝喜出望外,就讓兵部撥給張曉數千騎兵,讓其指揮。

    張曉讓當地熟悉山路的人做嚮導,領兵抄近路快速行軍,突然出現在立足未穩的敵軍面前。敵人不知底細,陣腳大亂。張曉在陣前透過翻譯人員,義正辭嚴的向敵人表示了誓死決戰的英雄氣概,嚇得永邵卜立即帶兵逃走了。這樣,皇帝據其功,拜張曉為僉都御史,讓其鎮撫大同。他在大同任上,利用自己在戶部任過職、善於核查賬簿的長處,把當地官衙及駐軍的賬目查得一清二楚,從而使好官得到澄清、受到表彰,貪官汙吏得到應有的懲治。張曉對地方官和部隊軍官,一視同仁、同功同賞、同罪同罰。他對貪官汙吏正氣凜然、儼如冰霜,受到了地方百姓和駐軍官兵的擁護與愛戴。因此,朝廷又重用他為戶部侍郎。

    這時,明朝開始走下坡路,國家用於文治武功的花費入不敷出。多虧張曉在戶部監製了一億三千九百萬的銀錢,使朝廷勉強維持了開支。朝廷又讓他以侍郎的身份主持戶部工作。他親自監視國家的糧倉和鑄錢場所,制定了嚴格的財政制度,依法辦事、合理開支、勤儉節約,即維持了朝廷的開支,又千方百計的減輕了百姓的負擔。當時,有人有人提出要增加百姓的賦稅,張曉指出這是弊政之舉,不宜施行,因為老百姓的負擔已經很重了,加重賦稅容易引起民變。由於張曉的堅持,加重賦稅之舉被制止。

    後來,皇帝給張曉以兵部尚書的頭銜,讓其總督山西大同、宣稱一帶的軍務。張曉就給皇帝上書,闡明瞭自己的戰守方略。由於其方略正確,使敵方懾服,邊境安然,皇帝又晉封張曉為太子太傅。在天啟七年的《兵部尚書張公明衡誥命》中,皇帝稱讚張曉的軍事才能是“黃石(公)傳符、(太)白(金)星誕命”、“司邊務,獨總樞機,胸萬甲兵,手布三千衡軸”,並把張曉視為“出鎮疆場、入佐廊廟”的國家棟梁。以此,又晉封張曉光祿大夫、上柱國之頭銜。

    這時,朝廷內部派系鬥爭激烈,為了躲避內部爭鬥,張曉要求辭官回鄉。對立面的官員抓住這個機會,對他極盡造謠汙衊之能事。皇帝聽信謠言,就取消了張曉兵部尚書的頭銜,但念起勞苦功高,又改任他為廣東的地方官。張曉赴廣東任職路過家門時,沒有過夜就急促趕路,因為擔心耽誤廣東的公務。他對自己仕途的大起大落,去留無意、寵辱不驚、泰然處之,毫無傷心失意的表現。

    張曉在廣東盡心任職十年後,不幸病死在官衙。家鄉人知道後,想起災荒年他對窮苦人的救助,無不相聚而痛哭。大家自發集資,請人為他刻碑留名。入清後的順治八年,山西大同府的學子們追憶起張曉在大同的為人,又聯名呈報朝廷,要求把張曉作為當地名宦加以崇祀。張曉墓位於開發區大橋村之西北方。據當地的老人講,應是位於石甕大地西南角。

    張曉擔任的兵部尚書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長。

    博山除了有文官三部尚書孫廷銓外,還有武官--兵部尚書張曉,博山可謂是個既出文官又出武將的風水寶地。

  • 8 # 一鳴悠沐

    唐寅,字伯虎,小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明朝著名的書法家、畫家、詩人。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後拜入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刻苦勤奮,深受沈周的稱讚。結果沈周一稱讚,使一向謙虛的唐寅也漸漸地產生了驕傲自負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急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寅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寅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後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又稱“明四家”。代表作品有《落霞孤鶩圖》《杏花茅屋圖》《春山伴侶圖》《秋風紈扇圖》《六如居士全集》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雅馬哈110彎梁摩托車後輪換2.50-17的真空胎,有用過的給點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