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煮周易

    《中庸》有似有與此問相關的句子。不過問題中的句子準確性較差,與《中庸》中的相關句子相差甚遠。

    《中庸》中說: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題目或許是受了“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而想到的。

    《中庸》這段話是說:

    君著本著他所處的位置、時機、形勢而採他的應有的行動,不願意離開這種狀態去做其他的事情。他本著天命應有的富貴去做擁有和享受富貴的事。如果處於貧賊的話,也本著天命去做貧賤的事。如果老天讓他生在夷狄的人當中,他就像夷狄一樣生存。他處在患難中,就做應對患難的事。

    君子沒有脫離本份的過份追求,因此他應得到的一切無不能自然得到。

    “無入”,其實是一種“中”,是說君子面臨功名利祿、榮華富貴、貴賤榮辱、上下遠近,可以不刻意追求、不刻意放棄不特意喜怒哀樂,而是樂其本份。所以一切都能自然得到。

    這其實還是在講“中也者,天下之達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2 # 末學王五

    如果是個明白人,那錯一定是我錯了,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人有前世今生,你是啥樣人,就感啥樣的果報,一切皆有因果!受了受了,受了因果就解了,受還不想了,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任何一件事情的發生,絕無偶然。時間,地點,人物,經過,結果,少一個條件,事情都會有各種不同的結果 只是我們福慧淺薄,看不明白罷了!

  • 3 # 豆子人民藝術家

    “君子無德怨自修”的原句是什麼?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無德怨自修,小人有過怨他人。”“諸”就是“之於”的簡稱,君子(有錯)求之於自己,小人(有了過錯)求之於別人。君子被人說“無德”了,或者意識到有錯誤了,就埋怨自己的自我修養不好。小人有了過錯,就總去怨別人不好。

    “怨自修”和“怨他人”的具體體現是什麼?

    在現實生活中,“怨自修”的人比較少,“怨他人”的人比較多。所以說,君子是稀少的,小人是很多的。大家知道,一件事的對錯,往往是很容易判斷出來的。

    比方說甲遞一個玻璃杯給乙,雙方沒對接好,玻璃杯摔地上碎了,怨誰?

    甲覺得怨乙沒接好,乙覺得甲縮手太快。這種事在日常生活中太常見了,平常沒什麼,大不了就再買個新杯子,可在商業活動中的接遞行為中,就很嚴重了。你去咖啡店買了一杯咖啡,吧檯服務員遞給你,撒手,杯子掉地上,灑了,怨誰?他心裡肯定埋怨你,你接不好還怪我?你心裡肯定也不爽,我都沒拿穩,你怎麼就撒手呢?

    事實上,服務員在遞杯子的時候,手就是該多持一會兒,踏踏實實地放到乙的手裡,並說“拿好了嗎”,乙說“拿好了”,這才算完。乙說“拿好了”,甲撒手,掉地上了,怨乙,甲是一丁點責任都沒了。甲連個屁都沒放,直接撒手,必然怨甲。所以,遞易破碎物品,這邊應多說倆字兒“拿好”,等到對方肯定的眼神或回覆,交接才算完成。

    再比如一個人畢了業,找不著工作,就開始怨爹媽沒本事,沒給安排到國企裡頭去。一對父母,兒女在學校天天打人,出了事就怨別的孩子,從來沒想過是自己孩子和自己的腦袋都有問題。這都是“怨他人”的表現。事情搞砸了,你開始分析這件事是怎麼形成的,自己哪方面有失誤,別人哪方面有失誤,自己這方面,保證下次不再犯,這就叫“怨自修”,是真君子的體現。

    當“怨自修”的人和“怨他人”的人待在一起,如何處理彼此的矛盾?

    很多人都有疑問:

    一個喜歡自省的人,和一個喜歡推卸責任、怨恨他人的人待在一起,豈不是令君子十分吃虧,而小人洋洋得意?

    答案是:這位君子可能沒有意識到,對有心機的小人,要敬而遠之,對又蠢又壞的小人,要直接遠離。明知道這人差勁,卻非要和他打交道,這本身就是一個需要立即改正的錯誤。

  • 4 # 安水閒人

    ,君子無德怨自修"迷昧反求諸乎己,已所不欲勿施人,人我反觀平衡心,心藏暗地常生非,非份之想墜果因,因人而異純天性,性與天道未常聞,聞法感應靈明顯,顯在天良清靜根,根壞焦梢理欲重,重濁陰暗霧霾生,生成地獄輪迴客,泯去先天真法身,身居紅塵是險地,地明道德配乾坤,坤天無物機能顯,顯明宇宙主宰仁。

  • 5 # Lauzi

    查了下,完整的民間說法應該是“君子無德怨自修、小人有過怨他人。”此地的德應該指的是美德、才能,可以理解為君子和小人對待自我錯誤和無能的態度,君子自責、小人推諉。此話往往被誤解為論語“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的引申。從倫理角度講前後兩句講的是兩回事,前句講的是如何分析社交結果、處理人際關係,後句更側重於學習和辦事所應該付出的努力。

    相比之下,我更喜歡論語的另一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此話更體現了孔子的入世倫理及其積極參與社交、主動增進人際關係的儒家性格。上司、他人不瞭解你的才華多半是你自己內向、封閉或者逍遙所致,不主動與他們增進交流而使他們有機會了解你和你的品德與才華。當然,交流爭取做到過猶不及、恰到好處。

    可見,培養和練習平易近人、善接地氣的儒家性格,免做清高、逍遙的道家性格。如此更接近於孔子的君子之道。

  • 6 # hitman1

    君子無德怨自修。

    我所理解的是:人啊這一生有得有失。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不怨天,不尤人。

    你現在的得失是你過去一步一步自己走出來的。埋怨別人的是小人心理,自強不息的君子會反省自身的錯誤,從而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

    什麼是命運?命運就是你自己的選擇。

  • 7 # 霹靂火76228767

    這實際就是基於古代陰陽一體文化思想的一句很有文學技巧,很沒用的,但是又保證準的話。這利用的文學手段和算卦說的“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一樣的文學筆法。

    如果被人怨,你就不是君子,你就無德了。這就像買菜因為討價還價未果,你不買,卻被賣菜的人罵了一句,窮嗖嗖的。這是一個道理,陰狠的要挾、詛咒。

    這和宗教手段,你不燒香就不吉利是一個道理。你是透過潛意識的心理暗示的方法實現。

    透過這種陰狠的心理暗示,強加給你一種概念。以至於你被逼去做。

    你不當君子,你修德就好不了,就有人抱怨你。這是儒教才使用的不正當的心理暗示手段。

    本來當君子、修德這是很高的道德層次了,可是被儒教這麼搞,就成了威逼利誘了。歷史上,儒教雖然沒有最後衍生成教,但它實際使用了宗教手段和迷信方法。這部分是需要揚棄的。

    君子、修德,作為個人修養、為人處世,這都有必要。這是儒學的精髓。但是後來的多事者加上後半句,這就立即成為儒教的綱領,儒教的威脅與詛咒。

    儒教與儒學真的很難區分,不專門學哲學史,解決不了這種區分問題。

    這一句,引以為例吧。

  • 8 # 看透古今

    君子是社會領導者,小人是普通百姓。君子之德行靠自己修習,鍛鍊來提高。而不能把自己混同於普通百姓,總是要別人來提點,警示。其實,孔聖人有些話,是對官民分別提出要求。並不是詈罵百姓的。是現代腐儒讀不懂前人經典,理解錯了。比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是講文化人區別物件,宣講不同的內容。又如,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利。講的是,官員的立身之本是德,百姓的立身之本是本職,是土地。官員應當有高層次的追求,要做社會的典範(刑)。百姓只要得到利益就行了,不要去多管社會上層的事。可惜,現在的文人大師都不按原文原義去解讀經典了。

  • 9 # 公議

    ”君子無德怨自修”與”小人有過怨他人”是相互對應才能彰顯出原文的內涵是要說什麼?將其分拆開來也就變得很隨意了大約就背離了原文可以任意註解卻還要原作戴罪的方法遠離做學術會變成胡攪蠻纏的。我不知道出處卻可以感知到此處的”君子”不是儒術樹立的標杆的”君子”!極有可能是民間說的”正人君子”才有後面的論述。民間除了”正人君子”還有”誠實君子”的說法,此處大約是用的”誠實君子”只有誠實而公正公道的人在發現出了錯誤(無德)才會怨自己修行的德行不夠而反省自己時的場景是這種狀態!當然還有”反思過去歷程來尋找出錯原因”與”如何使選取新的方法來更新出錯處而淘汰舊的東西來矯正”的系列處事方式才能構成完整鏈。那是可以推理出來的選擇與行為而此處不是重點沒談很正常。誠實君子會犯錯而自省,反思,彌補,修復等方法來矯正而小人也同樣會犯錯誤卻是另外的處事方式怨被別人所害來推諉責任或者來保障自己的處處正確的形象!還有類似的說法”君子自責 ,小人怨天尤人”!……

  • 10 # 浸淫之辭

    “君子無德怨自修”

    君子沒有表現出“德”會抱怨自身修飾不夠。

    這只是按字面意思解釋,其實這句“俗話說”還有下半句說小人。這明顯受到了孔丘《論語》的影響,那麼我們來看看論語君子小人的多次對比,為何能給人一種好與不好的區別感。

    看似貶低小人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貶低小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不小心說漏嘴的實話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所以這句話應該是受到儒家影響的民間俗話,但既然是儒家的君子,就應該有儒家之德,有些矛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傣族有哪些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