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有14個兒子。按慣例,立太子以長,餘為王,這是李唐“家天下”的基礎,可是非嫡長子立為太子的也代不乏人。李世民自己便非長子。因而,皇帝的所有兒子總是處於一種極為特殊的地位。而結果呢,這些天潢貴胄絕大多數不成器,下場也很可悲:其中3個被殺,3個自殺,3個早夭。1個被“幽閉”,兩個被廢為“庶人”——這等於被開除出李家戶籍——爾後又被流放。 第13子李福雖得善終,卻平庸無能;第9子李治,就是後來的高宗,雖貴為天子,卻把大權拱手交給武則天。後來李氏宗族被武氏大加殺戮,不能不說是高宗的昏聵所致。這樣一算,李世民這14個兒子,竟是不肖子居多。 《舊唐書》的作者談及太宗諸子,感嘆道:“子弟作藩,盤石維城。驕侈取敗,身無令名!”李世民的繼承者,只有這14個“候選人”,封建專制制度的腐朽,也就於此可見了。 唐太宗的大兒子生於承乾殿,取名“承乾”,隱含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 承乾秉性聰明,8歲即封為皇太子。不想成年後喜好聲色,漫遊無度。但他怕太宗,就大耍兩面派,當著太宗,言必忠孝;退朝返宮,便與群小褻狎。他有足疾,怕因此被廢,深嫉受太宗喜愛的魏王李泰。第4子李泰也確有野心,心懷奪嫡之計。 於是雙方各樹朋黨,想下毒手。後來,承乾甚至想謀老子的反,被人告密,下獄後廢為庶人,徙往黔州,兩年後死在那裡。李泰也被“幽閉”起來,35歲就死了。 唐太宗有鑑於此,曾下了一道詔書:“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窺望者,兩棄之,著為令.”(《新唐書·太宗諸子》)實際上,這不過是一紙空文。 第3子吳王李恪,是隋煬帝女兒陰妃所生。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肖己,欲立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長孫無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對。長孫無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個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後來,無忌輔立李治後,就藉口“謀反案”殺李恪“以絕眾望,海內冤之”。在李世民的兒子中,數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卻死於冤獄。 第5子李 ,先封楚王。他整天與小流氓鬼混,尤其愛好打獵。長史屢諫不聽。太宗怪長史輔導無方,換了敢於犯顏直諫的權萬紀任長史。貞觀十七年,李派刺客殺了權萬紀,發動叛亂。結果李 事敗亦被殺。 第6子李 是個浪蕩公子,被廢為庶人,死於流配地巴州。第7子李惲,縱情享樂,使州縣不堪其勞。肅宗上元元年自殺。第8子越王李貞,“頗涉文史,兼有吏幹”,然“人伏其才而鄙其行”。後來反武(則天)失敗,服毒自盡。 第10子紀王李慎,雖然聰明好學,可惜是個懦弱無能的膽小鬼。李貞勸其反武,他不肯“同謀”——可武則天還是殺了他。 第14子曹王李明,在太宗晚年,與庶人串通謀反,貶黔州,被都督逼令自殺。這顯然是得到太宗暗示或認可的。 第2、11、12子皆“早夭”。 總計14人中,除李福、李治外,竟有12人“死於非命”!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是李世民之過?是保傅失教之錯?都不全李世民有14個兒子。按慣例,立太子以長,餘為王,這是李唐“家天下”的基礎,可是非嫡長子立為太子的也代不乏人。李世民自己便非長子。因而,皇帝的所有兒子總是處於一種極為特殊的地位。而結果呢,這些天潢貴胄絕大多數不成器,下場也很可悲:其中3個被殺,3個自殺,3個早夭。1個被“幽閉”,兩個被廢為“庶人”——這等於被開除出李家戶籍——爾後又被流放。 第13子李福雖得善終,卻平庸無能;第9子李治,就是後來的高宗,雖貴為天子,卻把大權拱手交給武則天。後來李氏宗族被武氏大加殺戮,不能不說是高宗的昏聵所致。這樣一算,李世民這14個兒子,竟是不肖子居多。
李世民有14個兒子。按慣例,立太子以長,餘為王,這是李唐“家天下”的基礎,可是非嫡長子立為太子的也代不乏人。李世民自己便非長子。因而,皇帝的所有兒子總是處於一種極為特殊的地位。而結果呢,這些天潢貴胄絕大多數不成器,下場也很可悲:其中3個被殺,3個自殺,3個早夭。1個被“幽閉”,兩個被廢為“庶人”——這等於被開除出李家戶籍——爾後又被流放。 第13子李福雖得善終,卻平庸無能;第9子李治,就是後來的高宗,雖貴為天子,卻把大權拱手交給武則天。後來李氏宗族被武氏大加殺戮,不能不說是高宗的昏聵所致。這樣一算,李世民這14個兒子,竟是不肖子居多。 《舊唐書》的作者談及太宗諸子,感嘆道:“子弟作藩,盤石維城。驕侈取敗,身無令名!”李世民的繼承者,只有這14個“候選人”,封建專制制度的腐朽,也就於此可見了。 唐太宗的大兒子生於承乾殿,取名“承乾”,隱含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 承乾秉性聰明,8歲即封為皇太子。不想成年後喜好聲色,漫遊無度。但他怕太宗,就大耍兩面派,當著太宗,言必忠孝;退朝返宮,便與群小褻狎。他有足疾,怕因此被廢,深嫉受太宗喜愛的魏王李泰。第4子李泰也確有野心,心懷奪嫡之計。 於是雙方各樹朋黨,想下毒手。後來,承乾甚至想謀老子的反,被人告密,下獄後廢為庶人,徙往黔州,兩年後死在那裡。李泰也被“幽閉”起來,35歲就死了。 唐太宗有鑑於此,曾下了一道詔書:“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窺望者,兩棄之,著為令.”(《新唐書·太宗諸子》)實際上,這不過是一紙空文。 第3子吳王李恪,是隋煬帝女兒陰妃所生。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肖己,欲立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長孫無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對。長孫無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個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後來,無忌輔立李治後,就藉口“謀反案”殺李恪“以絕眾望,海內冤之”。在李世民的兒子中,數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卻死於冤獄。 第5子李 ,先封楚王。他整天與小流氓鬼混,尤其愛好打獵。長史屢諫不聽。太宗怪長史輔導無方,換了敢於犯顏直諫的權萬紀任長史。貞觀十七年,李派刺客殺了權萬紀,發動叛亂。結果李 事敗亦被殺。 第6子李 是個浪蕩公子,被廢為庶人,死於流配地巴州。第7子李惲,縱情享樂,使州縣不堪其勞。肅宗上元元年自殺。第8子越王李貞,“頗涉文史,兼有吏幹”,然“人伏其才而鄙其行”。後來反武(則天)失敗,服毒自盡。 第10子紀王李慎,雖然聰明好學,可惜是個懦弱無能的膽小鬼。李貞勸其反武,他不肯“同謀”——可武則天還是殺了他。 第14子曹王李明,在太宗晚年,與庶人串通謀反,貶黔州,被都督逼令自殺。這顯然是得到太宗暗示或認可的。 第2、11、12子皆“早夭”。 總計14人中,除李福、李治外,竟有12人“死於非命”!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是李世民之過?是保傅失教之錯?都不全李世民有14個兒子。按慣例,立太子以長,餘為王,這是李唐“家天下”的基礎,可是非嫡長子立為太子的也代不乏人。李世民自己便非長子。因而,皇帝的所有兒子總是處於一種極為特殊的地位。而結果呢,這些天潢貴胄絕大多數不成器,下場也很可悲:其中3個被殺,3個自殺,3個早夭。1個被“幽閉”,兩個被廢為“庶人”——這等於被開除出李家戶籍——爾後又被流放。 第13子李福雖得善終,卻平庸無能;第9子李治,就是後來的高宗,雖貴為天子,卻把大權拱手交給武則天。後來李氏宗族被武氏大加殺戮,不能不說是高宗的昏聵所致。這樣一算,李世民這14個兒子,竟是不肖子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