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機永動機

    戰略轟炸機承擔的責任就是將核彈放到天空中,如美國的B-52、B-1B、B-2,俄羅斯的圖-160、圖-95等戰略轟炸機都是可以攜帶核彈頭的,而這也就是所謂“三位一體”核威懾中的“空基威懾”。

    美3型可執行核威懾的戰略轟炸機

    不過在現實中,由於戰略轟炸機這種平臺效能限制,“空基威懾”在“三位一體”核威懾的構成中也並非最好的威懾平臺。這裡以B-2轟炸機為例,該機也是當前唯一的隱身戰略轟炸機,在生存能力上較普通戰略轟炸機是要高很多的;但就載荷而言,B-2轟炸機的內部彈倉最多攜彈也就約20噸,這在很大程度上就限制了其威懾力,畢竟載荷有限的情況下,核彈的攜帶數量同樣受限。

    B-2隱身轟炸機

    另外,B-2轟炸機雖有約6000公里的作戰半徑,但即使加上導彈自身具有的1000~2000公里射程,其最遠的投送能力也難以超過10000公里;且在速度上,B-2約0.85馬赫的巡航速度在遠距離投放導彈時,同樣是相對緩慢的。

    “三叉戟II”型導彈發射

    作為對比,“三位一體”核威懾中的“陸基”、“海基”武器無論是在生存能力、反擊時間、打擊速度、核彈當量上都是擁有絕對優勢的。如美“海基核威懾”中的主要武器俄亥俄級戰略導彈核潛艇,其擁有24單元可發射UGM-133A“三叉戟II”型潛射彈道導彈的垂髮系統,而單個“三叉戟II”型導彈的分導核彈彈頭就達到8~10枚,射程則能達到12000公里。

    俄亥俄級核潛艇

    此外,由於核潛艇具有幾近“無限”的續航時間,其戰備執勤時間是可以以月記的,這種優勢顯然是戰略轟炸機所無法比擬的。另在生存能力上,B-2這種轟炸機即使具有隱身能力,但在完善的防空系統下,其也是無法確保不被發現的,而戰略核潛艇則能依靠海底地形、水文等進行“靜默”行動,依現有技術想主動發現其蹤跡仍是十分困難的。

    當然,由於武器裝備自身屬性不同,進行類似直接對比也是不恰當的,在實際應用中,健全的“三位一體”核威懾也依舊是大國所追求的目標。如奧巴馬政府,在2010年的核態勢評估報告中,就明確了美國的“三位一體”核威懾政策,在可預見的未來亦將繼續延續這種威懾能力。

  • 2 # 刻雨無痕

    其實把核彈放在天空中的做法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有了。冷戰初期由於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雖然各自囤積了大量的核彈頭,但是卻沒有能力及時發現是否有對方的核彈頭來襲,這樣一來雙方都處於一種極度沒有安全感的狀態。美國的B52和俄羅斯的圖95是冷戰時期的老冤家

    因為如果對方向自己發動了先發制人的核打擊,自己卻毫不知情,不僅將遭受慘重損失,而且己方的核打擊力量也很有可能被直接摧毀從而喪失發動核反擊的能力。基於這種“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的心態,美蘇兩國都著手建立了戰略核打擊力量的戰備值班制度,確保己方隨時可以對突然爆發的核戰爭做出反應。

    冷戰時期戰略轟炸機需要24小時在空中值班

    戰略轟炸機攜帶核彈24小時不間斷地輪流在空中值班就是其中的一個措施。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戰略轟炸機機動能力強、續航時間長,能夠在儘可能靠近對方本土的航線上持續飛行,一旦接到作戰命令就可以立即就近向對方發動核打擊,令對方措手不及、難以招架。

    北約戰鬥機攔截值班飛行的俄羅斯戰略轟炸機

    在70年代冷戰最高峰時期,每時每刻都有荷槍實彈的戰略轟炸機在大西洋和北冰洋上空掠過,把全世界籠罩在核戰爭的陰雲之下。不過由於技術的進步,美蘇都建立起了功能完備的戰略預警系統,可以及時有效地發現並識別對方來襲的核彈頭,這種高度戒備的值班模式必要性也在不斷下降。

    冷戰結束以後戰略轟炸機也終於清閒了下來

    隨著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爆發核大戰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1991年美國總統布什簽署命令停止了長達30多年的戰略轟炸機24小時戰備值班任務。同樣,綜合國力嚴重削弱的俄羅斯也無力承擔這種成本高昂的燒錢行動,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國家有過將核彈放在天空中的念頭了。

  • 3 # 霹靂火觀察

    眾所周知,核武器是一個國家維護自身安全,對假想敵進行戰略威懾的重要。不過,現在的核武器都是部署在地球上的,需要配套的運輸載具才能核彈扔到敵人頭上,並且這些載具在使用時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到達假想敵頭上,這會給假想敵留下足夠反應時間。那為何不把核武器部署到太空之中呢?這樣不僅可以更快將核武器扔到別人頭上,縮短敵人的反應時間;還能讓假想敵有一種如芒在背的感覺,進一步強化戰略威懾作用呢。主要是因為這樣做技術成本過於高昂,還不一定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把核彈部署到太空也必須要有一個載具。而要把核彈從太空射到地面,送到敵人頭上,就必須要給核彈裝上推進系統核導引頭。不然如果直接把核彈從扔到太空,核彈只能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在宇宙空間中飄來飄去,成為一坨太空垃圾。這就變成了一枚核導彈,並且出於突破敵方防禦,儘可能多的打擊敵方目標的考慮,必須要攜帶足夠數量的核彈。因此,這個在太空中的核彈載具必須能夠攜帶足夠數量的核導彈,這無疑極大地增加了整個核載具的體積和重量。除此之外,由於地球引力和高空大氣阻力的作用,核載具還要攜帶足夠的燃料和相應的動力系統,才能維持軌道,不然其的軌道會逐漸降低,最後墜入大氣層燒燬。這無疑會進一步加劇核載具的重量和體積。要是再加上其他雜七雜八的各種裝置。這個核載具的重量起碼有幾十噸,沒有土星五號這種重型運載火箭是送不上太空的,否則只能像國際空間站那樣分部件發射然後組裝。顯然,這不僅對一個國家的航天技術水平有很高的要求,而且還必須為此付出足夠多的資金。可帶來的收益呢?僅僅就是縮短一點將核武器送到假想敵頭上的時間,而且根據地球軌道的執行規律,核載具也是圍繞著地球不停旋轉的,這意味著必須要等到其正好飛到假想敵領土上空才能達到縮減時間的目。也就說,在有些時候做出核打擊指令,在太空中部署的核載具反到還要花費更多時間才能把核彈送到敵人頭上。付出高昂的代價之後還不一定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因此將核彈部署到這種得不償失的做法,到現在也沒有一個國家嘗試過。

  • 4 # 邵永靈

    核彈時刻發揮戰略威懾作用的關鍵是戒備狀態,即可以在極短(十幾秒到幾十秒)的時間內發射出去,對對手實施核打擊。所以,快是關鍵,要隨時能打。

    核彈是可以用轟炸機攜帶在空中停留的,在冷戰時期,美國有少量的轟炸機就處於這種狀態,但這不是為了時時刻刻起到戰略威懾作用,而是為了生存,是為了不被對方的戰略轟炸機或核導彈消滅於地面。由於機場通常會停留較多飛機,所以就存在幾枚導彈或炸彈摧毀多架飛機的可能性。

    至於說想讓核武器時時刻刻起到戰略威懾作用,這實在不是一個困難的事情,位於地下發射井內的洲際彈道導彈就是完成這一使命的最佳武器。井基洲際導彈在井內已經處於起豎通電狀態,固體燃料在導彈出廠時已存在於發動機內,液體燃料也可以以預包裝的方式儲存在導彈內,導彈因此保持著極高的戒備狀態,隨時可以發射,想實施核打擊,分秒鐘就能搞定。所以,井基洲際導彈雖然因為固定部署而生存能力比不上潛射導彈和公路機動部署的導彈,但因為具備極快的反應速度,故在核大國的核武庫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井基洲際導彈屬於第一次核打擊力量,即用它來發動核戰爭、以對方的核武庫為打擊物件。

    至於說公路機動的洲際導彈和潛射導彈,其意義在於生存而不在於戒備狀態。它們機動部署的方式決定了它們不會成為敵方第一次核打擊的目標,故有較大的生存機會,用於隨後實施核反擊。

    其實我還有一點疑問,這個問題中的天空是不是有太空的意思?或者說就是提問者的筆誤?把核彈放到太空是可以想象的,但那是一個瘋狂的想法。大家可以想一下,用火箭先把核彈送進太空,然後進入軌道,等待時機對某國發起攻擊,如此危險的行為只要出現任何故障,失敗,失誤,那麼危及的就不知道是哪個國家了,也許是發射核武器的當事國。做這種傷天害理的事,國際社會其他國家能答應嗎?當事國將面臨多大的壓力?再說,洲際導彈已能夠滿足威懾的需要,為什麼還要做這種既危險又捱罵的事呢?關鍵是威脅的還可能是自身。

    順便說一句,為了降低風險,核試驗與導彈試驗都是分開的,核試驗有專門的場地,導彈在試驗中攜帶的都不是核彈頭,而是模擬彈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Animated Feature Film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