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正商參閱

    2004年兩面針於A股完成了上市,這也是兩面針最後的一個頂點,自此以後,年年虧損,逐漸淪落成了“低端牙膏”。

    而兩面針之所以還能苟延殘喘的活著,很大程度上依賴的是早年公司的投資,而這些投資的變現收益讓“吃老本”的兩面針活到了今天。

    但相比同時期的競爭對手,兩面針活得雖殘,但也很硬氣。比如,同時期的競爭對手“中華牙膏”也早在1994年中華牙膏就被荷蘭的聯合利華取得了控股權。同時,白加黑牙膏在2006年被德國拜耳醫藥公司成功收購了。

    所以,兩面針雖敗猶榮,至少它維持了“國貨”的尊嚴。

  • 2 # 波士財經

    兩面針曾經是真正的國民牙膏。2004年正式上市,但深入貫徹A股上市公司一年賺,兩年平,三年虧損的定律,在上市兩年之後的第三年2006年,兩面針主營業務就陷入虧損。

    之後從2006年到2017年的12年間,兩面針的主營業務都是虧損。

    財報顯示,2017年兩面針家用牙膏的銷售量為4052.58萬支,同比減少7.06%,同時公司淨利潤虧損1.44億元;而2018年一季度公司淨利潤延續虧損,達423.07萬元。

    按照上市公司連續兩年虧損就會被“戴帽”的規定,如果這樣的話,兩面針早在十年之間就開始ST了。但兩面針雖然主營業務增長乏力,處於淨虧損狀態,還是有不少優質資產的,比如投資上的收益。

    以2016年為例,兩面針在上半年淨利潤虧損7811.87萬元的前提下,於半年報出爐前宣佈將擇機出售不超過1162萬股中信證券股票,而最終在2016年年報中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2690.3萬元,成功扭虧為盈。

    據Choice資料顯示,僅在2014年-2016年三年間,兩面針合計售出2228.11萬股,套現4.34億元。

    也就是,通過出售之前投資的股權,兩面針總是在被ST之前實現完美的扭虧為盈,其實這不是兩面針的“獨家秘笈”。A股上市公司主業虧損之後,總是有多種方式來扭虧,比如賣出幾套房子等。

  • 3 # 陸燕青

    兩面針作為國內知名牙膏品牌,並沒有努力研發牙膏新品,做大做強主業;而是大量投資證券市場的限售股,透過投資收益來維持生產。

    兩面針公司7月2日公告:擬在在二級市場出售不超過1200萬股中信證券股票。 兩面針公司此番投資收益,其回籠的資金主要用於企業償還貸款,補充流動資金,發展主業。

    今年5月10日兩面針在投資者網上集團接待日上,董事、財務總監王為民表示,紙業的虧損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主要是生產規模不大,裝置老舊,債務較重等原因。王總監表示:對於多年來紙業的虧損所導致公司的問題和困難,政府、大股東、管理層正積極探索系列措施,力求幫助公司解決脫困。

    兩面針公司在多元化方面已經近十年。但產業擴張戰略的背後,日化主業發展的遲滯、連續虧損的主體業績成為公司發展的瓶頸。雖然在證券投資收益方面獲益匪淺,但本應起到輔助作用的造紙板塊在近年成為業績拖油瓶。

    近期,兩面針再次向旗下紙品和紙業公司借款,彌補紙業板塊經營虧損。截至目前,兩面針已經累計向兩家公司借款9.37億元,借出的款項何時能夠收回難以估計。公告顯示,兩家公司目前均處於資不抵債的狀態,借款的償付風險很大。

    自從2006年開始,兩面針就投資了不少證券類股票,由於當時是大牛市,證券股漲幅巨大,公司為此利潤豐厚。所以此後兩面針一直熱衷於投資,把自己變成一個投資公司,忽略了本公司的主營業務。目前由於A股市場萎靡,兩面針的投資收益也大幅度下降。

  • 4 # 首席投資官

    兩面針牙膏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確實是華人的驕傲,“一口好牙,兩面針”的廣告語曾傳遍大江南北,兩面針曾獨佔本土品牌銷量冠軍,被譽為“國民牙膏”。但是細心的人人可能發現了在超市的貨架上我們很難在找到兩面針的牙膏,或者我們的生活習慣裡已經把“兩面針”這個東西給遺忘了,大家更多的是去選購高露潔、黑人、佳潔士和後期國內品牌雲南白藥。兩個問題,為什麼兩面針會突然就不行了?還有一個就是兩面針這些年靠什麼支撐到現在?

    首先為什麼突然不行了?小編認為兩面針不是突然不行了,而是在發展中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兩面針在鼎盛時期銷售家用牙膏5億支,但是隨著國外品牌的進入兩面針沒有選擇正面迎戰保衛自己的市場,而是選擇了躲起來,去發展別的業務,兩面針這些年來搞的副業確實不少,地產、造紙,洗衣粉和蔗糖等等。這種戰略無異於找死,本來自己行業的地位就不穩固,還要拿出大量的資金去搞別的副業,進攻別人的山頭,不死才怪。這就好比人家高露潔、佳潔士打來了,他把兵都調走打另外一個強大的對手,結果自己的城也丟了,派出去的兵也被打死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銷售上兩面針採取的是過去的區域經銷商的老辦法,但是對於經銷商的管理又不嚴格沒有嚴格的退出機制嗎,這就導致了銷售渠道單一,又沒有進取心的人一直站著位置,浪費了發展機遇。同時在電商興起的時候沒有搭上網上銷售的順風車也是其衰敗的一個原因。

    那麼我們再來說說為什麼還能活著?其實兩面針這些年也不是完全從牙膏市場上消失了,比如在各大酒店的洗臉檯上就有兩面針的身影,2017年兩面針銷售15.4億支牙膏,其中15億支是酒店型的牙膏,這個也就能說明為什麼兩面針還活著。到2016年兩面針已經成為包括錦江之星、如家、漢庭、七天和格林豪泰等連鎖酒店的主要牙膏供應商。成為了酒店牙膏的霸主,也可以說是廉價牙膏的代名詞,這種思想一旦在人們心中成為定勢很難改變其在人心中的地位,這也就很好解釋家庭為甚麼幾乎都不用兩面針,因為感覺它很low。另外之說以它一直沒有倒下還活著就是因為是國企,老本還是比較厚實的,虧了這麼多年窟窿也一直在往裡邊填。

    曾經多好的一個品牌就這樣被做死了,真是讓人痛心,不僅有體制的問題,也有企業戰略上的失誤,不知道以後是不是能夠從新煥發活力。

  • 5 # 盤和林數字經濟觀察

    兩面針牙膏曾獨佔本土品牌銷量冠軍,更是一度被譽為“國民牙膏”。2004年A股上市,這也成為兩面針的頂點。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家用牙膏行業正在經歷從野蠻生長到創新發展的階段,除了佳潔士以外,雲南 白藥牙膏在2005年推出市場,黑人牙膏也從東南亞殺回國內市場,兩面針競爭壓力陡增。在國內外品牌的圍剿下,兩面針潰不成軍,只能選擇“躲起來”。在現在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的眼裡,,兩面針已經毫無疑問成了廉價的代名詞,除了在快捷酒店,市面上已經很少能見到了。

    不過話說回來,在旅遊牙膏領域已經是毫無疑問的霸主,2017年銷量已經達到了15億支。其實進入旅遊牙膏領域是兩面針多元化發展中的一環。只可惜,在多元化發展道路上,房地產、造紙和蔗糖等都業績慘淡,並沒有開拓出新的安全區。而看似成功的旅遊牙膏,卻讓兩面針再也擺脫不了“低端”二字。

    從2006年開始至今,兩面針已經連續虧損12年。賴以續命的手段,則是賣出其持有的中信證券。2007年,中信證券大漲,兩面針拋售股票獲利8.8億元,順利 “扭虧為盈”。自那以後,兩面針從2010年開始,一直到現在,每年都要靠出售中信證券股票續命。

    可是2017年末,公司持有的中信證券股票數量約為1512萬股,今年如果按照公告出售1200萬股的話,那麼賬面上就只剩312萬股了。下一次再遇到資金問題時,賣無可賣,大概就要賣身了?

  • 6 # 銳眼財經

    這兩天關於兩面針的訊息蠻多的,對於這家公司,最大的關注點在於,連續12連持續虧損為什麼還能繼續活著?

    相信大家透過其他資訊也都有所瞭解,筆者這裡簡單總結一下:

    1、公司曾經也輝煌過,2004年A股上市稱為“牙膏第一股”,2007年最高市值達到135.72億;

    2、公司衰落的原因在於,對於牙膏主業不敢直面市場競爭,一味逃避,對於牙膏意外的業務又過度多元化,導致主業衰敗副業不成,如今市值只剩23億左右;

    3、主業持續虧損卻能長期活著,全靠每年財報前賣出中信證券股票收益支撐。

    另外,筆者把兩面針自2003年以來的財務資料梳理了一下,主要從淨利潤、扣非淨利潤、投資收益、政府補貼幾個資料對比了一下,透過圖表更直觀的來看一下:

    從這個財務資料圖上,也可以得出以上幾個相同的結論,扣非淨利潤(也就是主營業務淨利潤)從2006年開始就一直虧損,淨利潤整體趨勢與投資收益高度相關,且投資收益情況與A股歷年表現高度相關。

    2003年,收到中信證券投資收益418萬,收到柳州市商業銀行投資收益64萬,收到交通銀行投資收益1630元;

    2004年,賣出中信證券股份收益1045萬,基金投資收益156萬,柳州市商業銀行投資收益68萬,股權投資轉讓2400萬;

    2005年,賣出中信證券收益275萬,柳州市商業銀行收益70萬,債券投資收益10.44萬,基金投資收益300萬;

    2006年,債券投資利息10.44萬,基金投資收益3432.42萬,賣出中信證券具體資料沒說,但財報有一句話:因其一年來股票價格大幅攀升,再一次為公司的盈利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2007年,賣出中信證券收益84989萬;

    2008年,基金投資收益570萬,債券利息13.68萬,轉讓股票收益703萬,股票分紅收益1664萬,處置子公司收益3656萬;

    2009年,賣出中信證券股票及分紅收益13032萬,其中賣出中信證券收益9070萬;

    2010年,賣出中信證券收益8315萬;

    2011年,賣出中信證券收益17744萬;

    2012年,賣出中信證券收益11820萬;

    2013年,賣出中信證券收益14923萬;

    2014年,賣出中信證券收益25790萬;

    2015年,賣出中信證券收益1405萬;

    2016年,賣出中信證券收益15684萬;

    2017年,本年沒有出售中信證券股票,但獲得中信證券分紅529萬;

    2018年,賣出中信證券收益8776萬;

    可以看到,整個過程下來,兩面針就是一直靠著每年賣出一點中信證券的股份,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有增持買入的操作,也就是這樣來維持公司生存的。

    而在今年半年報中,兩面針已經坦承,公司扣非利潤已經連續多年虧損,以前年度存在出售持有的中信證券股票補充資金、彌補虧損的情況,而目前公司主要金融資產已經所剩不多。

    也就是說,當兩面針把中信證券股票賣完之時,就是公司全面虧損之時了。

    想起了康佳

    是的,這樣的情況讓筆者想起了上週寫過的康佳,同樣是連續十幾年扣非淨利潤持續虧損,而報告淨利潤卻能持續為正,與此同時更大的一大相同點是,康佳和兩面針都是國企。

    這樣一來,似乎有一個答案很明顯的問題,為什麼主營持續虧損的股票卻還能保持不被ST(特別處理)的命運?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但筆者還有一個問題是,這樣做事為了保殼還是為了別的什麼?

    論起兩面針的經營,很多人都說是,在2003年後的近年裡,當中國產牙膏品牌在面臨外資品牌衝擊的時候,當時被稱為“國民牙膏”的兩面針選擇“躲起來”,公司轉而把牙膏主業邊緣化開始搞起了副業,賣紙、賣藥、賣衛生巾,開發房地產等。

    只可惜,當初引以為傲的“國民牙膏”開始淪為低端貨,避開外資鋒芒的副業又總是拖後腿,最終將兩面針這個“國民”品牌拉下泥潭。

    有意思的是,就在筆者為今天的這篇文章找素材的時候,發現2013年5月20日新浪的一篇名為“兩面針,下一個大翻盤的民族品牌?”的文章。

    據這篇文章當時的分析,兩面針是當時最有可能大翻盤的名族品牌,理由有四點:品牌資產沒有受損,研發能力強(擁有博士後工作站),生產能力強(採用德國先進自動化生產線),市場機會(兩面針中藥印記最強)。

    現在看了,不是當時的分析錯了,就是管理層沒有抓住絕佳的翻盤條件,拿著一手好牌打爛了!

    總的來看,兩面針確實是已經連續12連虧損,只不過靠著中信證券的股票勉強度日,而最大的問題並不是出在被市場淘汰,而是公司管理的問題,這才是兩面針失敗最大的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是剛學二保的,請問師傅們要焊3釐米到4釐米厚的工字鋼,立焊一般需要多大電流?電壓?和氣流?採用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