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579653737647

    中心意象是"在水一方"的"伊人",亦即一種理想化的愛情或事物。象徵意義非常豐富,有以下幾種:理想化的東西是美好的,是一個人不畏艱難險阻,鍥而不捨的動力;理想化的東西是誘人的,也是隱藏在複雜的社會生活中的,並非唾手可得;正因理想的東西是美好的,求之不得的失望惆悵之情不僅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也是美好的;追求者堅韌程度與理想化的東西的美好程度是成正比的。

      這首詩曾被認為是用來譏諷秦襄公不能用周禮來鞏固他的國家(鄭箋《毛詩序》)或惋惜渴求隱居的賢士而不可得(姚際恆《詩經通論》、方玉潤《詩經原始》)。但與《詩經》中多數詩內容往往比較具體實在不同,《蒹葭》並沒有具體的時間與場景,甚至連“伊人”的性別都難以確指,所以,上面的那些提法因為缺少根據而難以令人信服。《詩經》的歷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其結果卻失之愈遠。對《蒹葭》的闡釋也應具有當代性——現代大多數學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詩。

      詩意的空泛虛幻給闡釋帶來麻煩,但也因而擴充套件了包容的空間。“在水一方”作為企慕的象徵,錢鍾書在他的《管錐編》已申說甚詳;“溯洄”、“溯游”、“道阻且長”等也不過是反覆追尋與追尋的艱難和渺茫的象徵。

      探索人生深刻體驗的作品總能在後代得到不斷的迴應:“蒹葭之思”、“蒹葭伊人”成為舊時書信中懷人的套語;而曹植的《洛神賦》、李商隱的《無題》也是《蒹葭》主題的迴應。把它們互相對照著看,可能使讀者對這首詩及其作者的理解更能“心有靈犀一點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蛇蛻皮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