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出自於宋代林逮的《省心錄》意思是說,知道自己不足的人謙遜好學,以向別人請教為恥的人驕傲自滿。1.作者建介紹林逋(967一1028),字君復,後人稱為和靖先生,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一說奉化大里黃賢村人。北宋著名隱逸詩人。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長大後,曾漫遊江淮間,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遊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天聖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宋仁宗賜諡"和靖先生"。林逋隱居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2.宋史記載林逋,字君復,杭州錢塘人。少孤,力學,不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趨榮利,家貧衣食不足,晏如也。初放遊江、淮間,久之歸杭州,結廬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真宗聞其名,賜粟帛,詔長吏歲時勞問。薛映、李及在杭州,每造其廬,清談終日而去。嘗自為墓於其廬側。臨終為詩,有"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之句。既卒,州為上聞,仁宗嗟悼,賜諡和靖先生,賜粟帛。3.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此條以學與問為尺度,提出了檢驗人的優劣的標準。《省心錄》說:“~.一為君子,一為小人。”這種檢驗“君子”與“小人”的標準雖然失之偏頗,不一定科學,但是,恥下問者自滿,知不足者好學,卻是既生動、又準確的論述。此條透過一個肯定和一個否定,旗幟鮮明地表現出自己的主張,帶有明顯的指向性。
"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出自於宋代林逮的《省心錄》意思是說,知道自己不足的人謙遜好學,以向別人請教為恥的人驕傲自滿。1.作者建介紹林逋(967一1028),字君復,後人稱為和靖先生,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一說奉化大里黃賢村人。北宋著名隱逸詩人。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長大後,曾漫遊江淮間,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遊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天聖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宋仁宗賜諡"和靖先生"。林逋隱居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2.宋史記載林逋,字君復,杭州錢塘人。少孤,力學,不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趨榮利,家貧衣食不足,晏如也。初放遊江、淮間,久之歸杭州,結廬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真宗聞其名,賜粟帛,詔長吏歲時勞問。薛映、李及在杭州,每造其廬,清談終日而去。嘗自為墓於其廬側。臨終為詩,有"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之句。既卒,州為上聞,仁宗嗟悼,賜諡和靖先生,賜粟帛。3.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此條以學與問為尺度,提出了檢驗人的優劣的標準。《省心錄》說:“~.一為君子,一為小人。”這種檢驗“君子”與“小人”的標準雖然失之偏頗,不一定科學,但是,恥下問者自滿,知不足者好學,卻是既生動、又準確的論述。此條透過一個肯定和一個否定,旗幟鮮明地表現出自己的主張,帶有明顯的指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