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位守邊兵士在歸途中賦的詩。
舊說是文王時遣送守邊兵士出征的樂歌,但從詩的語言藝術和風格來看,很像《國風》中的民歌,不像周初的作品。《漢書·匈奴傳》記載周懿王時戎狄交侵,暴虐中國,詩人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獫狁之故。”可見詩作於周懿王時(約在公元前934年以後)。末章以柳代春,以雪代東,借景表情,感時傷事,富於形象性和感染力,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參考資料:《詩經》程俊英譯註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年6月第一版
《采薇》是出自《詩經·小雅·鹿鳴之什》中的一篇。歷代注者關於它的寫作年代說法不一。但據它的內容和其它歷史記載的考訂大約是周宣王時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獫狁(即後來的匈奴)已十分強悍,經常入侵中原,給當時北方人民生活帶來不少災難。歷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邊外和命將士出兵打敗獫狁的記載。從《采薇》的內容看,當是將士戍役勞還時之作。詩中唱出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
有關《采薇》這一首詩的背景,歷來眾說紛紜。據毛序為:“《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獫狁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率遣戍役,以守衛中國。故歌《采薇》以遣之。”其實,真正的經典,無一例外都有著穿越時空的魅力。它曾經如此真切細微地屬於一個人,但又如此博大深厚地屬於每一個人。所以,縱然這首詩背後的那一場戰爭的烽煙早已在歷史裡淡去,而這首由戍邊戰士唱出來的蒼涼的歌謠卻依然能被每一個人編織進自己的生命裡,讓人們在這條民歌的河流裡看見時間,也看到自己的身影。所以面對《采薇》,與其觀世,不如觀思;與其感受歷史,不如感受生命。
參考資料: 古詩文網:http://so.gushiwen.org/view_165.aspx
這是一位守邊兵士在歸途中賦的詩。
舊說是文王時遣送守邊兵士出征的樂歌,但從詩的語言藝術和風格來看,很像《國風》中的民歌,不像周初的作品。《漢書·匈奴傳》記載周懿王時戎狄交侵,暴虐中國,詩人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獫狁之故。”可見詩作於周懿王時(約在公元前934年以後)。末章以柳代春,以雪代東,借景表情,感時傷事,富於形象性和感染力,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參考資料:《詩經》程俊英譯註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年6月第一版
《采薇》是出自《詩經·小雅·鹿鳴之什》中的一篇。歷代注者關於它的寫作年代說法不一。但據它的內容和其它歷史記載的考訂大約是周宣王時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獫狁(即後來的匈奴)已十分強悍,經常入侵中原,給當時北方人民生活帶來不少災難。歷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邊外和命將士出兵打敗獫狁的記載。從《采薇》的內容看,當是將士戍役勞還時之作。詩中唱出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
有關《采薇》這一首詩的背景,歷來眾說紛紜。據毛序為:“《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獫狁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率遣戍役,以守衛中國。故歌《采薇》以遣之。”其實,真正的經典,無一例外都有著穿越時空的魅力。它曾經如此真切細微地屬於一個人,但又如此博大深厚地屬於每一個人。所以,縱然這首詩背後的那一場戰爭的烽煙早已在歷史裡淡去,而這首由戍邊戰士唱出來的蒼涼的歌謠卻依然能被每一個人編織進自己的生命裡,讓人們在這條民歌的河流裡看見時間,也看到自己的身影。所以面對《采薇》,與其觀世,不如觀思;與其感受歷史,不如感受生命。
參考資料: 古詩文網:http://so.gushiwen.org/view_16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