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靜夜史

    因為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侖蘇,也不是所有國家都叫“中國”。

    時至今日,“中國製造”已經成為中國在國際社會最亮眼的名片,無數國家嘴上說不要,瘋狂叫囂抵制中國製造,身體卻很誠實,完全離不開這些物美價優的產品。

    而“中國製造”之所以響徹全球,和中國改革開放後充分利用勞動密集型優勢密不可分。

    而有意思的是,像中國這樣勞動密集的國家不在少數,尤其是東南亞國家,而且這是國家的勞動力成本更低。但幾十年一路走來,這些國家並未複製“中國製造”的奇蹟,連越南這樣幾乎對中國全盤模仿的國家也沒有創造出令世界矚目的經濟成就。

    1、歷史包袱

    除泰國之外,東南亞在歷史上無一例外都曾是列強的殖民地。

    對於很多落後國家或地區,如波多黎各、蓋亞那而言,殖民地是天堂般的存在,因為它意味著高品質的混吃等死。但對於有志走向世界的東南亞國家而言,殖民地的歷史不僅不堪,而且令人“欲罷不能”。

    因為東南亞地處熱帶季風氣候區,從被殖民的那一刻開始就和拉丁美洲等地區一樣,是列強種植業等低端產業的供應地,如果非要說有工業化,那就是石油等礦產開採。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為了生存,雖然一再表示在政治上和宗主國勢不兩立,但在經濟上卻不得不和宗主國藕斷絲連,參與到宗主國主導的國際市場中,利用勞動密集的優勢在產業鏈底端艱難生存,這種以勞動密集特點為基礎,高度依賴國際市場的發展模式,被李敖稱之為“殖民地經濟”。

    而因為東南亞的獨立,基本不是靠本國革命運動,而是乘上了殖民體系瓦解的東風,所以沒有經歷革命洗牌的東南亞國家,依舊是宗主國的代理人執政,經濟模式也依舊陳腐不堪。

    沒有更有生命力的統治階層,更沒有集中資源辦大事的高效體制,東南亞國家想要完成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都有心無力,想要走向國際就更是天方夜譚。

    所以,對於東南亞國家而言,沒有社會秩序的推倒重來,沒有完全的去殖民地化,想要再現中國製造奇蹟根本就是難於登天。

    2、體量太小

    東南亞國家和中國相比,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中國很大,比東南亞國家之和的兩倍還大,無論面積還是人口。

    對於勞動密集型產業而言,就像乞丐的年齡一樣,無論大小都不影響要飯,但想要打造自己的名片,沒有一定的體量是非常要命的。

    無論中國還是東南亞,面對周邊都是勞動密集型國家的尷尬環境,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讓外資“有中選優”,將資本投到本國而不是周邊國家。

    而即便進行內部資源整合,以“東盟”的聯盟姿態參與國際競爭,也要面對北方巨無霸的無情碾壓,所以東南亞國家真的是“我太難啦”!

    因為東南亞各國本身就鬆鬆垮垮,加上地理位置的“星羅棋佈”,作為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東盟融合程度始終不高,與歐盟等組織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而由於即便加起來也體量不大,因此一方面東南亞各國沒有足夠的能力進行基礎設施改善,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另一方面也沒有能力應對國際市場的瘋狂衝擊。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之所以肆虐東南亞,根本原因就在於東南亞國家體量太小,實力單薄。而中國則可以頂住索羅斯的衝擊,並帶領香港化險為夷。

    作為國際社會的成員,東南亞國家最大的悲劇就在於即使你不想參與國際化,也要被強行國際化,而國際化從來都是強者對弱者的“剪羊毛”。

    在所謂的意識形態和傳統友誼之前,只有小錢錢才是王道。因為體量太小,東南亞國家沒有較大的國內市場,這意味著只要是經濟危機,哪怕很小,就能讓東南亞元氣大傷甚至當場去世。

    3、機遇缺失

    任何國家和地區的崛起,除了自身努力,外在機遇也不可或缺。比如日本和南韓的崛起,就是沾了抗美援朝和越南戰爭的光。

    雖然新加坡依靠馬六甲海峽崛起,馬來西亞和越南也在80年代後有所成績,但對於已經錯失機遇的東南亞而言,這樣的成績不僅有天花板,而且不可持續。

    在這個世界上,有無數“中國人來了就沒其他人什麼事”的例子,而東南亞毫無意外也“深受其害”。

    對於亞洲這些人口密集的國家和地區而言,承接二戰以來發達國家向外的產業轉移,是這些國家和地區發展的主要途徑,50年代的日本,6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都是產業轉移的受益者。

    但當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後,其他東亞東南亞等國家的好日子或者希望就基本結束了。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最恐怖的地方在於改革開放前進行了近30年的工業化建設,建立了完備而強大的工業體系,這使得中國有了強大的產業轉化能力。

    由於經濟基礎雄厚,中國能承接大量東南亞小國無法承接的產業,這使得中國迅速崛起。而因為工業體系強大,中國能夠吸收從低端到高階的幾乎所有產業,這讓東南亞國家幾乎無路可走。等到中國基本完成產業轉化,擁有了強大的自主研發能力,並加入產業外移的大軍時,東南亞國家才再度有了希望。

    不過,因為基本是被中國剩下的,所以東南亞國家依舊沒有希望。

    等到由中國主導的新時代產業革命如火如荼時,東南亞國家因為基礎薄弱且南海爭端等國家衝突,註定依舊無法搭上世界經濟大潮的快車。

    所以,東南亞無法成為“中國第二”,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當然,作為生產力發展的最主要推動者,“人”的因素始終是最根本原因。但東南亞人的整體慵懶,缺乏中國人民吃苦耐勞和開拓進取的寶貴精神,註定了中國奇蹟無法複製。加上東南亞小國從來無法孕育中國這樣水平的戰略家,這更使得東南亞的前景始終不夠明朗。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2 # 青島探客

    因為現在中國模式不僅是依託的人口紅利,還有技術優勢和產業集聚優勢。

    我們知道一個產業在全球有個轉移的過程,從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等發展中國家發展起來之後再轉移到更加貧困的國家。比如電子行業,從美國,轉移到日本,再到臺灣,再到國內,再到東南亞地區。

    那麼為什麼說東南亞國家很難複製中國製造奇蹟呢?

    隨著國內人工成本的增加,有些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國家。但是東南亞國家除了工資成本低之外,並沒有其他的優勢。中國國內的工人雖然成本相對要高,但是素質高、技術高,吃苦耐勞,據說緬甸地區很多工廠是週薪制,有些工人收到工資之後就不見了。招工難是東南亞工廠普遍存在的問題,流動率高也增加了工廠的成本,所以綜合下來,在東南亞開工廠並不比國內節省多少成本。

    其次,現在很多產業都是有產業鏈的,比如眼鏡行業,涉及到鏡片、眼鏡框等多個部分,一個環節可以輕鬆轉移到東南亞,但是與之配套的整個行業的搬遷是很困難的。

    第三個原因是中國的製造業本身也在轉型,由“中國製造”變成“中國智造”,依託的不僅是人口成本優勢,還有技術優勢等。所以就算轉移到東南亞的,也是並無多少技術含量的部分。

    中國製造奇蹟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結果,東南亞很難再造這樣的一個奇蹟。

  • 3 # 錦繡中源

    “中國模式”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國家的國情都不一樣,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所以照搬別國的模式也未必能夠成功。中國體量巨大,國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3億,人民勤勞刻苦,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擁有強有力的中央領導集體,能夠制定中長期發展計劃,能集中力量辦大事等,這是別國不具備的優勢。所以中國模式是不可複製的。

    縱觀整個東南亞,國情和中國比較相似的只有越南,其實越南一直在學習中國模式,學得也比較好,但也不能夠完完全全複製中國模式。中國於1978年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越南也有它自己版本的“改革開放”,越南於1986年開始實行革新開放,比中國晚了8年,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實現了年均9%以上的高速增長,而越南只有年均6%~7%之間,雖然相比中國仍遜色不少,但取得這樣的成績也還不錯了。目前兩國的發展水平相差15年以上。

    這些年來越南製造業也在蓬勃發展,很多發達國家乃至中國的低端製造業轉移到越南,尤其是最近因為貿易戰,更多低端產業從中國等地搬到越南去了,這給了越南一個很好的機會。截止2019年3月,已經有包括南韓、日本、中國、新加坡、美國等在內的131個國家和地區在越南投資,註冊資金高達3465億美元,所以越南現在是非常受到外資青睞的,未來越南製造業仍有望保持快速發展。

    東南亞除了越南之外,新加坡某些方面和我們國家也比較相似,但新加坡是曾經的亞洲四小龍,其經濟騰飛比中國還要早,因此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某些方面也向新加坡學習,比如建立工業園區等。

    至於其它東南亞國家,菲律賓現任總統老杜注重發展經濟,所以近年來菲律賓經濟發展得較好;印尼體量最大,但島嶼太多,宗教太麻煩,很難有所提升;馬來西亞,泰國之類的,處於不上不下的一個尷尬境地;緬甸、寮國、高棉則最為落後,沒有什麼優勢。

  • 4 # 賽羅維亞

    國際環境:

    1.蘇聯解體

    2.經濟全球化

    3.歐美國家制造業轉移

    4.美國困於反恐戰爭

    5.資金充足的港澳臺同胞,以及海外僑胞。

    國內環境:

    1.中央的聲音統一

    2.國家執行力無與倫比

    3.經濟優先

    4.基礎建設先行與教育強制普及

    5.對外資的態度與尊重

    國民意識:

    1.賺錢很重要

    2.賺錢需要工作

    3.成家很要錢

    4.人需要成家

    5.教育很重要

    國家資源:

    1.人力資源充足

    2.國土資源充足

    3.能源種類齊全

    4.控制水源地

    5.控制大陸腹地

    6.出海口充足且位置優良

  • 5 # 舟泊野浦

    制度優勢。全國一盤棋,目標明確,集力於一點,逐一突破。政治穩定持續,世俗文明助力。以上,全球無出其右者。西方家族財團控制政治、媒體,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事實上被操縱愚弄,社會嚴重割裂且沒有解決方案。工業革命後科技原地踏步,宗教阻礙文明進步,高福利拖垮財政,社會暴動就在旦夕。西方尚且如此,東南亞根本不入流。

  • 6 # 胡家成hujc

    由於中國的崛起,中國模式熱遍亞非拉,西方也在對自己的體制進行反思。許多發展中國家甚至發達國家,對中國的巨集觀調控、經濟計劃、精準扶貧、政黨治理模式等都很感興趣。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經驗、模式只能借鑑,不能複製。照搬照抄從來不會得到成功。中國不可複製性主要體現在:

    一是中國的人口優勢。中國有14億人口,有世界最大的中產群體,龐大的消費市場。作為生產者,背靠大樹好乘涼。中國之所以產生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網際網路巨頭,中國的共享經濟超速發展,都離不開人口紅利。

    二是中國的體制優勢。中國這麼大的國家,必須有堅強有力的領導。中國的體制能夠著眼長遠,制定中長期發展計劃,能集中力量辦大事。中國不搞三權分立那一套,避免了互相扯皮、效率低下,為反對而反對的現象。像中國這種大規模扶貧沒有制度優勢根本不可能完成,也只有中國能做這類工作。

    三是中中國產業體系完備美。聯合國的基礎產業目錄中的產業分類,中國很齊全,中國現在已成為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東方不亮西方亮,迴旋餘地大。

    四是中國文明一脈相承。可以看到,二戰後發展起來的國家或地區,以儒家文化圈為主,如日本、亞洲四小龍,儒家文化有許多積極因素,如和、合,勤奮、紀律、團結等,這也是中國成功的文化因素。中國用一代人的血汗奠定了雄厚的物資基礎。馬來西亞、菲律賓領導人都說,中國的成功靠中國人的吃苦耐勞。幸福不會從天而降,我們享受今天的幸福生活,要知道今天的輝煌是改革開放初一代人的打拼和血汗換來的。

  • 7 # 李建秋的世界

    你錯了,東南亞其實發展的比中國早,中國是把東南亞的產業給搶過來的。

    大凡崛起的國家都是循著這條路走的:經濟改革---吸引外資---外資投資---就業率增高,GDP猛增----出口大漲---技術轉移----自主研發----國家躍升。

    所有的國家,都是這樣的,德國是,所謂的“made in germany”是當年德國人瘋狂模仿英國品牌,英國人被逼的受不了了,強迫德國人打上的標籤,日本也是一樣,曾幾何時日本也是仿冒大國:

    日本崛起那會,是連商標都抄的。

    hellokitty,這麼著名的品牌,有多少人知道它是山寨產品呢?

    中國的崛起和德國的崛起,日本的崛起,南韓的崛起其實比較類似,大致遵循著這個路線,但是有一點不同:中國是從東南亞手裡把產業搶過來的。

    首先我們先要清楚一個事實:東南亞發展實際上是比中國早的。

    早先日本搞所謂的“雁行模式”,什麼叫“雁行模式”?

    日本崛起了以後,在東亞和東南亞執行產業傳遞,日本認為各國經濟應該像大雁一樣,日本是頭雁,亞洲四小龍是第二隊大雁,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之類的是第三梯隊,產業以此從美國和日本傳遞到亞洲四小龍,再從亞洲四小龍以此往下傳遞。

    因此,當八九十年代所謂的“亞洲四小龍”,“亞洲四小虎”之類的出現,就是因為日本執行了雁型模式的緣故,日本自己獨享高附加值產業,亞洲四小龍享受資本密集產業,其他國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這樣梯次分工。

    當然,大家也很清楚,最後雁型模式玩砸了。怎麼玩砸了?

    首先是日本自身經濟不好,日本經歷了二十年代的經濟停滯和低迷,一直到今天都無法振興,連領頭雁都萎靡了,這雁型模式當然就玩不下去了。

    其次是中國打亂了雁型模式的節奏,中國無論相對於日本,還是相對於東南亞,是一個超級大國,迅速發展的中國就像一個資金黑洞,源源不斷的吸收來自全世界的資金,並且創造出鉅額的利潤,這時候幾乎就沒有人再去投資亞洲四小龍或者亞洲四小虎之類的國家,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其實就是雁型模式的終結。

    所以,在雁型模式下,實際上是東南亞國家先崛起的,只不過中國的出現,打斷了他們的崛起,搶走了他們的資源,中國的人口和地域比所有東南亞國家加起來還要多,還要大,並且中國比較穩定,不容易出現猶如泰國,馬來西亞,印尼之類的國家隔三差五的社會波動,資本更願意流入中國。

    時光已經到了現在,不是東南亞國家想不想複製中國的問題,而是他們無法複製,能崛起的,類似於新加坡,早就崛起了,其他的國家要麼沒有中國龐大的市場,要麼沒有中國龐大的勞動力供給,很顯然,當一個產業實現產業叢集的時候,成本會更低,在這點東南亞任何國家都無法和中國匹敵。

    但是東南亞還是有機會的,以越南為例,最近因為貿易戰,相當多低端產業都搬到越南去了,這給了越南一個很好的機會,如果越南執行和中國進行產業分工合作的政策,我想越南也很有機會實現經濟的躍升。

    至於印尼,島嶼太多,宗教太麻煩,很難有所提升

    馬來西亞,泰國之類的,處於不上不下的一個尷尬境地,我看就比較困難了。

  • 8 # 張某某100953851

    水平有限。試著回答下。我覺得中國的發展是幾項因素結合的成果。 首先是國家政策。對於經濟發展列到首位。政策穩定且持續。官員考核GDP。招商引資。用盡方法搞發展。政治制度上沒有反對力量。國家形成合力 外交上韜光養晦 軍隊忍耐 形成好的外部大環境。 我們政策上不完全學習西方 儲存了一批影響國計民生的國企。所以各項基礎建設的推進十分快。公路 鐵路 電力通訊 網際網路。這些基礎建設其實是為了新興產業打下良好基礎。比如現在電商。快遞。移動支付 高鐵。這些又解決了新的就業。和產能的銷售出口 而這些首要條件還是政策持續。政府穩定。這些是東南亞國家所缺少的。我們改革之前國家就已經擁有了基本完備產業。大批經過國企培養出來的工人成為製造業的主幹。同時農民工進城為規模製造提供了動力。人口多不代表生產力 只是先決條件而已。我們的基礎教育全覆蓋是生產力素質提高的推動力。最後是我們的文化基因。這點比宗教國家要好。我們小時候父母都會說到。要好好學習。要有出息。所以現在有人說 中國人一輩子吃兩輩子苦是有其道理的。說了這麼多。還是覺得我們的政治制度是有其合理性的。它保障了社會運轉始終處於高速前進的狀態。所以不管東南亞還是印度都不可能是下一個中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飛機票,在中轉站停留一天,能出機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