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時,是唐朝的第7任皇帝。
簡介
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即唐玄宗,712年至756年在位,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竇德妃。 武周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於東都洛陽,生性英明果斷,多才多藝,知曉音律,擅長書法,儀表雄偉俊麗。永昌年間(689年)過繼給李旦的長兄孝敬皇帝李弘為嗣,初封臨淄王,後改封楚王兼任潞州別駕。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後賜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於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 。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天寶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寶應元年(762年)病逝,終年78歲,葬於泰陵。廟號玄宗,又因其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清朝為避諱康熙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安史之亂
李隆基對於唐朝的危機絲毫沒有察覺,反而向外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政治腐敗與黑暗,影響了將領的貪功求官的慾望。為了挑起戰爭,並在戰爭中立功受賞,加官進爵,邊鎮的很多將領肆意挑釁,使得邊境戰亂不斷,李隆基的好戰對此又是火上加油。初期的邊境安定局面又被打破了,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唐朝大傷元氣。一是西邊和吐蕃的關係惡化,開戰後互有傷亡,損害了歷來的和睦友好關係。二是西南的南詔國。由於邊境將領的驕橫跋扈,致使本該平息的衝突日益升級,結果唐朝徵兵和南詔開戰。先後戰死、病死的唐兵達二十萬之多。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 安史之亂形勢 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當時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河北州縣立即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 天寶十五年(756年),叛軍佔領長安,防守潼關的唐將哥舒翰,雖擁有近二十萬的軍隊,但因是臨時湊集來的,缺乏戰鬥力。但玄宗和楊國忠對哥舒翰不放心,接連派宦官逼其出兵。結果,哥舒翰在靈寶被安史叛軍打敗,全軍覆沒,哥舒翰也做了俘虜。同年六月,叛軍長驅直入,攻陷唐都長安。 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李隆基在長安陷落前,倉惶出逃。到馬嵬坡(陝西興平西),隨行的將士發生譁變,殺楊國忠,又迫李隆基縊死楊貴妃。唐玄宗最後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靈武即帝位,即唐肅宗。
安史之亂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時,是唐朝的第7任皇帝。
簡介
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即唐玄宗,712年至756年在位,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竇德妃。 武周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於東都洛陽,生性英明果斷,多才多藝,知曉音律,擅長書法,儀表雄偉俊麗。永昌年間(689年)過繼給李旦的長兄孝敬皇帝李弘為嗣,初封臨淄王,後改封楚王兼任潞州別駕。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後賜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於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 。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天寶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寶應元年(762年)病逝,終年78歲,葬於泰陵。廟號玄宗,又因其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清朝為避諱康熙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安史之亂
李隆基對於唐朝的危機絲毫沒有察覺,反而向外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政治腐敗與黑暗,影響了將領的貪功求官的慾望。為了挑起戰爭,並在戰爭中立功受賞,加官進爵,邊鎮的很多將領肆意挑釁,使得邊境戰亂不斷,李隆基的好戰對此又是火上加油。初期的邊境安定局面又被打破了,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唐朝大傷元氣。一是西邊和吐蕃的關係惡化,開戰後互有傷亡,損害了歷來的和睦友好關係。二是西南的南詔國。由於邊境將領的驕橫跋扈,致使本該平息的衝突日益升級,結果唐朝徵兵和南詔開戰。先後戰死、病死的唐兵達二十萬之多。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 安史之亂形勢 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當時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河北州縣立即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 天寶十五年(756年),叛軍佔領長安,防守潼關的唐將哥舒翰,雖擁有近二十萬的軍隊,但因是臨時湊集來的,缺乏戰鬥力。但玄宗和楊國忠對哥舒翰不放心,接連派宦官逼其出兵。結果,哥舒翰在靈寶被安史叛軍打敗,全軍覆沒,哥舒翰也做了俘虜。同年六月,叛軍長驅直入,攻陷唐都長安。 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李隆基在長安陷落前,倉惶出逃。到馬嵬坡(陝西興平西),隨行的將士發生譁變,殺楊國忠,又迫李隆基縊死楊貴妃。唐玄宗最後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靈武即帝位,即唐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