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熊貓宿舍

    這是沒有定數的,所謂的元寶實際上就是當時所發行的銀錠,因為鑄造的時候需要左右晃動坩堝以求質量均勻,所以才成為左右各有一耳狀凸起的形狀,他的分量跟今天的鈔票一樣,是有各種不同的標準的,有10兩的也有1兩的。其實熔鑄成錠的金銀錠,作為中國古代貨幣始自漢代,其後各代皆有鑄造,但流通不廣。隋唐以前稱之為“銀餅”、“銀笏”,宋金時期稱為“銀錠”。不過,銀錠作為支付手段流通始於金代。金代的白銀每錠重五十兩,值百貫。到公元1197年(承安二年)12月,“遂改鑄銀名‘承安寶貨’一兩至十兩,分五等,每兩折錢兩貫,公私同見錢用”。至此,白銀才成為法定貨幣與錢、鈔一起通用,在社會經濟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這種趨勢的影響到了元代,終於使原來以銅錢本位改為銀本位,元代起採用白銀為價值尺度,產生了中國幣制的一次重大改革。所以元代之銀錠通稱為“元寶”。這時“元寶”一詞含有“元朝之寶”的意思,是元寶稱呼的主要來歷,但絕非指形狀,而是將金銀錠泛稱為元寶。銀元寶到了明朝才盛行,但還不是國家的法定貨幣。直至清朝,銀元寶始為主要的貨幣流通,因重量不等,所以按“兩”為主要的重量單位,故又稱銀錠為“銀兩”。清朝的銀錠形狀變化為馬蹄形的元寶,故亦稱為寶銀。經過熔鑄後的元寶,又可分為大錠、中錠、小錠,但通稱為銀塊或銀錠,此外碎銀依然存在。由於各地均可自行熔鑄寶銀,以致寶銀的種類和名稱雖在全國大體一致,但成色與重量卻非一律,各地使用不同成色名目的銀兩,相互之間的兌換也有一定的折算比率。鴉片戰爭後,外國洋銀(銀元)大量流入和自鑄銀元流行,並沒有根本改變或取代銀兩制度的地位。直到1933年宣佈廢兩改元后,銀兩才不再作為貨幣流通使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適合表白的英文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