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問的是倭字,但可以順便梳理一下日本的常用怪字1、扱(atsuka-u):對待。念cha1,猜測是說文或廣韻挖出來的怪字2、嵐(arashi):暴風。這個字本身不怪,但意思跟中文感覺不搭邊3、唄(uta):歌曲。念bai4,不太懂為什麼不直接用歌呢?4、繰(ku-ru):本意繅絲。念sao1,這個字中國用繅5、桁(keta),檁,念heng26、埼(sai),念qi2,其實就是「崎」,但估計因為在某些地名不念saki,所以又搞了個「埼」;雖然中國也有「埼」,但意思完全不一樣7、咲(sa-ku),開花。這字在中國是「笑」的異體字。雖然邏輯有點怪,但日本人自己也認為是xiao48、嬢(jyoo),就是「孃」字,念niang2,這個在中國本來是指母親(反而 娘=女孩),==> 但可能因為唐代 娘-孃 已經大量混用,所以在日本這個字是小姐。==> 最後很搞笑,「娘」用於訓讀musume,「孃」用於音讀jyoo9、坪(tsubo),字本身不怪,但意思跟中文不太有關係10、峠(tooge),山頂。倭字。中國倒真的有造字原理幾乎一樣的「卡」(關隘)==>「卡」字,本身就頗為怪異,17世紀才出現於《字彙補》,讀za2,就是關卡的意思,但不知為何現代標準漢語讀qia3==> 江浙一帶顯然將這個字讀作ka3,並在民國時期大規模用於翻譯外文,現在 ka3的讀音明顯要贏了==> 所以 峠 應當讀qia3還是ka3呢?11、栃(tochi),一種樹,倭字。這個字一開始寫作「杤」,因為to=十,chi=千,所以tochi就被寫成「杤」,但後來不知為什麼加了兩畫==> 另一方面,中國有「櫔」字,剛好也是一種樹,右邊的聲符簡化後變成「厲」==> 理論上這個字讀 wan4、li4 都可以,但按照字形和華人的習慣,還是讀 li412、丼(donburi),這個字很難辦,有2種處理方法(1)中國歷史上多用於「井」的異體字,日本在音讀上也自認為讀jing3(2)這個字有可能是日本人為了don這個發音,從韻書裡挖出來的,因為集韻的覃韻有「丼」dan3,而日本吳音的端組覃韻剛好就是ton、don==> 所以等於說,日本人對 jing3、dan3 兩個讀音都是認可的,既然是為了don才挖了這個字,那念dan3無疑是最合適的。這個字是漢字,不是倭字。13、匂(nio-u),香味。這個字日本人自己都認為是倭字,連音讀都沒有。==> 但是,按日本的字形,「匂」原先應該是寫作「匃」的(渴葛褐等字),而「匃」在《說文解字》裡竟然真的就是雲氣,念gai4==> 所以這個字我覺得可能是很早的時候,日本某人從說文裡挖出來的字,並且很早就寫成了「匂」這個字形==> 這個字不是倭字,是漢字。我覺得這個字應該念 gai4,教育部定的yun2(勻的異體字)我覺得不合適14、畑(hata),旱田,倭字。本身是會意字,但看上去是偏旁是火,所以讀成田tian2,很符合華人習慣15、堀(hori),念ku1,這個字在中國是「窟」的異體字,在日本是護城河、溝渠16、匁(monme),重量單位,倭字。這個字沒辦法拆字。==> 但是這個字實際上源流並不難辦,他是「文目」的合字==> 重量上,匁=千分之一貫;貨幣上,文=千分之一貫==> 所以這個字我覺得也可以看做就是「文」的異用字,念wen2很合適17、脇(waki),腋下,就是「脅」字,但中國現在很少用本義了18、枠(waku),框,倭字。但右邊字形是「卒」,所以讀zu2最合適,不知道為什麼教育部要定為za2?==> 右下是「十」,不是「木」,明顯應該念zu2,念za2沒有道理19、由於日本字形與中國有部分不同,導致有部分「撞字」情況:欠,實際上是「缺」缶,實際上是「罐」浜,實際上是「濱」芸,實際上是「藝」糸,實際上是「絲」弁,實際上是「辯」「辨」「瓣」豊,實際上是「豐」20、其他:(1)據、拠(據),這兩個字很類似「娘-孃」,在中國本來是兩個不同的字,但傳入日本的時候本身中國已經大量通用,導致在日本也是完全混用,現在「據」用於訓讀「su-eru」,「拠」用於音讀ko、kyo(2)尺 代替聲符 睪,如 駅、訳、沢 等字,這是一個日本聲符(3)俺、擔、膽 是北方俗字,在日本大規模流行,其中,不太清楚 膽、擔 的流行是因為日本人本來就無所謂聲符,還是中古後期日語的 am-an合併促進了這個流行(4)浜(濱),這個字在日本這樣簡化,按吳音漢音都是說不通的,按宋音唐音才說得通,在日本的這兩層發音 兵賓 讀音相同,才在日本搞出了這個字==> 中國的 賓 簡化為 賓,應該是江浙地區誕生的簡化字PS:わじ和字・倭字 國語辭書其實就算日文沒這寫法,我覺得中文使用也沒有任何問題,我不覺得有貶義就好像「倭刀」,日文完全沒有這個詞,中文還不是用的很嗨,誰會認為有貶義
雖然問的是倭字,但可以順便梳理一下日本的常用怪字1、扱(atsuka-u):對待。念cha1,猜測是說文或廣韻挖出來的怪字2、嵐(arashi):暴風。這個字本身不怪,但意思跟中文感覺不搭邊3、唄(uta):歌曲。念bai4,不太懂為什麼不直接用歌呢?4、繰(ku-ru):本意繅絲。念sao1,這個字中國用繅5、桁(keta),檁,念heng26、埼(sai),念qi2,其實就是「崎」,但估計因為在某些地名不念saki,所以又搞了個「埼」;雖然中國也有「埼」,但意思完全不一樣7、咲(sa-ku),開花。這字在中國是「笑」的異體字。雖然邏輯有點怪,但日本人自己也認為是xiao48、嬢(jyoo),就是「孃」字,念niang2,這個在中國本來是指母親(反而 娘=女孩),==> 但可能因為唐代 娘-孃 已經大量混用,所以在日本這個字是小姐。==> 最後很搞笑,「娘」用於訓讀musume,「孃」用於音讀jyoo9、坪(tsubo),字本身不怪,但意思跟中文不太有關係10、峠(tooge),山頂。倭字。中國倒真的有造字原理幾乎一樣的「卡」(關隘)==>「卡」字,本身就頗為怪異,17世紀才出現於《字彙補》,讀za2,就是關卡的意思,但不知為何現代標準漢語讀qia3==> 江浙一帶顯然將這個字讀作ka3,並在民國時期大規模用於翻譯外文,現在 ka3的讀音明顯要贏了==> 所以 峠 應當讀qia3還是ka3呢?11、栃(tochi),一種樹,倭字。這個字一開始寫作「杤」,因為to=十,chi=千,所以tochi就被寫成「杤」,但後來不知為什麼加了兩畫==> 另一方面,中國有「櫔」字,剛好也是一種樹,右邊的聲符簡化後變成「厲」==> 理論上這個字讀 wan4、li4 都可以,但按照字形和華人的習慣,還是讀 li412、丼(donburi),這個字很難辦,有2種處理方法(1)中國歷史上多用於「井」的異體字,日本在音讀上也自認為讀jing3(2)這個字有可能是日本人為了don這個發音,從韻書裡挖出來的,因為集韻的覃韻有「丼」dan3,而日本吳音的端組覃韻剛好就是ton、don==> 所以等於說,日本人對 jing3、dan3 兩個讀音都是認可的,既然是為了don才挖了這個字,那念dan3無疑是最合適的。這個字是漢字,不是倭字。13、匂(nio-u),香味。這個字日本人自己都認為是倭字,連音讀都沒有。==> 但是,按日本的字形,「匂」原先應該是寫作「匃」的(渴葛褐等字),而「匃」在《說文解字》裡竟然真的就是雲氣,念gai4==> 所以這個字我覺得可能是很早的時候,日本某人從說文裡挖出來的字,並且很早就寫成了「匂」這個字形==> 這個字不是倭字,是漢字。我覺得這個字應該念 gai4,教育部定的yun2(勻的異體字)我覺得不合適14、畑(hata),旱田,倭字。本身是會意字,但看上去是偏旁是火,所以讀成田tian2,很符合華人習慣15、堀(hori),念ku1,這個字在中國是「窟」的異體字,在日本是護城河、溝渠16、匁(monme),重量單位,倭字。這個字沒辦法拆字。==> 但是這個字實際上源流並不難辦,他是「文目」的合字==> 重量上,匁=千分之一貫;貨幣上,文=千分之一貫==> 所以這個字我覺得也可以看做就是「文」的異用字,念wen2很合適17、脇(waki),腋下,就是「脅」字,但中國現在很少用本義了18、枠(waku),框,倭字。但右邊字形是「卒」,所以讀zu2最合適,不知道為什麼教育部要定為za2?==> 右下是「十」,不是「木」,明顯應該念zu2,念za2沒有道理19、由於日本字形與中國有部分不同,導致有部分「撞字」情況:欠,實際上是「缺」缶,實際上是「罐」浜,實際上是「濱」芸,實際上是「藝」糸,實際上是「絲」弁,實際上是「辯」「辨」「瓣」豊,實際上是「豐」20、其他:(1)據、拠(據),這兩個字很類似「娘-孃」,在中國本來是兩個不同的字,但傳入日本的時候本身中國已經大量通用,導致在日本也是完全混用,現在「據」用於訓讀「su-eru」,「拠」用於音讀ko、kyo(2)尺 代替聲符 睪,如 駅、訳、沢 等字,這是一個日本聲符(3)俺、擔、膽 是北方俗字,在日本大規模流行,其中,不太清楚 膽、擔 的流行是因為日本人本來就無所謂聲符,還是中古後期日語的 am-an合併促進了這個流行(4)浜(濱),這個字在日本這樣簡化,按吳音漢音都是說不通的,按宋音唐音才說得通,在日本的這兩層發音 兵賓 讀音相同,才在日本搞出了這個字==> 中國的 賓 簡化為 賓,應該是江浙地區誕生的簡化字PS:わじ和字・倭字 國語辭書其實就算日文沒這寫法,我覺得中文使用也沒有任何問題,我不覺得有貶義就好像「倭刀」,日文完全沒有這個詞,中文還不是用的很嗨,誰會認為有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