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的網路三國史圈中,一個比較明顯蔓延開來的風氣便是所謂的“造神”語境。其特點便是將某個原本知名度雖較高卻遠遠達不到足以影響歷史程序的人物吹捧乃至深化為無人能出其右的超一流人才,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這種特色由來已久,絕非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然而究竟這些被當做“造神”物件的人物是否具備與之匹配的能力,或者說這些人物本身在歷史上究竟留下了那些真正具有深遠影響的痕跡,其實也很值得去思考,曹操五謀士自已郭嘉,就是其中最顯著的例子。
在曹操的五大謀士中,郭嘉的出身最令人疑惑的,相比二荀出身的潁川荀氏,賈詡和程昱分別來自於武威賈氏和東阿程氏,郭嘉的家世顯得非常撲朔迷離。曾有人考證郭嘉出身於潁川郭氏,也是漢末的地方豪強之一,但是卻無法解釋關鍵的一點,那就是為何郭嘉本人的傳記對其出身隱筆不聞。須知東漢末年對於門第和家族的崇拜已經到達了一個高峰,如果郭嘉本人真的作為世家大族的成員,必然會跟二荀一般大書特書,而不是幾近模糊,刻意淡化。由此,只能解釋郭嘉的出身也許並不高,當然不至於跟劉備一般“織蓆販履”,但是也絕對談不上什麼高門。《三國志》記載的所謂“時人多莫知”,很可能指的是因為出身所以很少被壟斷輿論圈的豪門子弟瞭解,當然像荀彧這種擁有慧眼識人之能的人除外。
或者這從某種程度上也能夠解釋為何最開始前去投奔袁紹的郭嘉,最終卻放棄了接著在袁紹手下謀求事業的原因,說到底即使能夠做到禮賢下士,袁紹的出身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對於人才的態度。尤其是對於郭嘉這種出身並不高的所謂“寒門奇士”來說,袁紹在不經意間流露出的輕慢或者是蔑視,他都可以很明確的捕捉到。因此郭嘉對辛評、郭圖二人說袁紹“未知用人之機”,意思是袁紹不瞭解用人的道理,只知道在表面上擺出一幅重視人才的樣子。這個評價是非常到位的,或許也只有郭嘉這種身份計程車人,才會對袁紹的分析入木三分,這或許也未必僅僅來源於自身的謀略才華,同時是從人生經歷得出來的經驗教訓。
離開袁紹後,郭嘉在家裡待了六年,沒有選擇新的主公。這跟郭嘉後來表現出的謀略特點甚為相似,沒有萬全的把握絕不出手,一旦出手便是直擊要害,穩、準、狠。到了建安元年,也就是公元196年,曹操早期最重要的參謀之一,戲志才因病去世,於是曹操向荀彧求問有沒有其他合適的人選代替戲志才,荀彧便向曹操推薦了郭嘉。實際上荀彧和郭嘉這種知己般的友誼一直持續到郭嘉病逝為止,可謂是三國時代的一股清流,曹操於是請郭嘉前來,跟他討論了一番時局和天下形勢,之後不由得感嘆,郭嘉是能輔助我成就大業的人,而郭嘉也產生了與曹操相似的感情,認為曹操是自己真正應該投靠的明主,兩個人十年相處的共事生涯就此開始。
實際上郭嘉之所以會在後來被追捧為超一流的謀士,也的確是因為他有著極為出色的分析能力,甚至可以說他是整個三國時代都非常少見的心理學大師。能夠將對手所持有的判斷以及依賴思維定勢所做出的戰術舉動做出極其精準的判斷,幾乎百發百中。比較鮮明的幾個例子,其一是對於袁紹的“十勝十敗”論,提出這一看法的時候正值曹操征討張繡失敗,損兵折將,連曹操手下的不少親信都認為此時的曹操是沒有辦法跟袁紹爭奪天下的。就在這種失敗主義的論調瀰漫在曹操陣營時,郭嘉的“十勝十敗”論極大的鼓舞了曹操及其集團眾人計程車氣,堅定了他們對於袁紹抵抗到底的信念。
郭嘉可以說將袁紹的虛張聲勢和色厲內荏看的極其分明,而後來的事實恰好證明了他的論斷,袁紹在官渡之戰的關鍵節點被自己的猶豫不決拖垮,讓曹操取得了勝利。其二是郭嘉對於劉備的看法,他可能是曹操陣營中最早也是最重視劉備的人,在他眼裡劉備可能是曹操最大的對手和敵人,如果不能及時剷除劉備勢必會對曹操的統一大業造成致命性的打擊,然而曹操卻因為種種原因忽略了這點,後果大家也都清楚,三國鼎立的局面得以達成,最終曹操在有生之年也沒有統一中國。此外,諸如幫助曹操穩固信心擊破呂布,力排眾議遠征袁尚袁熙兄弟等等諸如此類的奇謀妙計,更是數不勝數。
公元207年,赤壁之戰爆發的前一年,郭嘉英年早逝,時年三十七歲,藉由後來曹操在赤壁之戰後感嘆,如果郭嘉還在,赤壁未必會失敗這點,在後世的評價裡郭嘉成為了一個符號。正如開始所說,甚至有不少人將郭嘉描繪上了所謂“奉孝不死,臥龍不出”的說法,認為郭嘉的實力和水平足以比肩諸葛亮,實乃三國第一人,那麼這個說法有道理嗎?
實際上雖然郭嘉的參謀和分析能力非常獨特,但是與曹操相處長達十年的過程中,郭嘉並沒有過真正帶兵作戰亦或是管理某地的經驗。如果郭嘉真的具備很強的處理事務的能力,以曹操對其信任的程度,並不會一直把他侷限在自己身邊,須知曹操手下人才雖多,但是也很缺乏能夠獨當一面的全能之才。那麼從某個角度我們只能做出以下推論:郭嘉在分析和判斷能力雖然優秀,但是未必就具備真正的管理能力。這點跟諸葛亮各方面都有出色表現的能力相比,還是略有差距,或許某種程度上來說,正是早逝才成就了對郭嘉的遐想空間,使他可以作為符號被後來的人拿來無限誇大吧。
近幾年的網路三國史圈中,一個比較明顯蔓延開來的風氣便是所謂的“造神”語境。其特點便是將某個原本知名度雖較高卻遠遠達不到足以影響歷史程序的人物吹捧乃至深化為無人能出其右的超一流人才,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這種特色由來已久,絕非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然而究竟這些被當做“造神”物件的人物是否具備與之匹配的能力,或者說這些人物本身在歷史上究竟留下了那些真正具有深遠影響的痕跡,其實也很值得去思考,曹操五謀士自已郭嘉,就是其中最顯著的例子。
一、 寒族?士族?在曹操的五大謀士中,郭嘉的出身最令人疑惑的,相比二荀出身的潁川荀氏,賈詡和程昱分別來自於武威賈氏和東阿程氏,郭嘉的家世顯得非常撲朔迷離。曾有人考證郭嘉出身於潁川郭氏,也是漢末的地方豪強之一,但是卻無法解釋關鍵的一點,那就是為何郭嘉本人的傳記對其出身隱筆不聞。須知東漢末年對於門第和家族的崇拜已經到達了一個高峰,如果郭嘉本人真的作為世家大族的成員,必然會跟二荀一般大書特書,而不是幾近模糊,刻意淡化。由此,只能解釋郭嘉的出身也許並不高,當然不至於跟劉備一般“織蓆販履”,但是也絕對談不上什麼高門。《三國志》記載的所謂“時人多莫知”,很可能指的是因為出身所以很少被壟斷輿論圈的豪門子弟瞭解,當然像荀彧這種擁有慧眼識人之能的人除外。
或者這從某種程度上也能夠解釋為何最開始前去投奔袁紹的郭嘉,最終卻放棄了接著在袁紹手下謀求事業的原因,說到底即使能夠做到禮賢下士,袁紹的出身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對於人才的態度。尤其是對於郭嘉這種出身並不高的所謂“寒門奇士”來說,袁紹在不經意間流露出的輕慢或者是蔑視,他都可以很明確的捕捉到。因此郭嘉對辛評、郭圖二人說袁紹“未知用人之機”,意思是袁紹不瞭解用人的道理,只知道在表面上擺出一幅重視人才的樣子。這個評價是非常到位的,或許也只有郭嘉這種身份計程車人,才會對袁紹的分析入木三分,這或許也未必僅僅來源於自身的謀略才華,同時是從人生經歷得出來的經驗教訓。
二、 參贊軍紀離開袁紹後,郭嘉在家裡待了六年,沒有選擇新的主公。這跟郭嘉後來表現出的謀略特點甚為相似,沒有萬全的把握絕不出手,一旦出手便是直擊要害,穩、準、狠。到了建安元年,也就是公元196年,曹操早期最重要的參謀之一,戲志才因病去世,於是曹操向荀彧求問有沒有其他合適的人選代替戲志才,荀彧便向曹操推薦了郭嘉。實際上荀彧和郭嘉這種知己般的友誼一直持續到郭嘉病逝為止,可謂是三國時代的一股清流,曹操於是請郭嘉前來,跟他討論了一番時局和天下形勢,之後不由得感嘆,郭嘉是能輔助我成就大業的人,而郭嘉也產生了與曹操相似的感情,認為曹操是自己真正應該投靠的明主,兩個人十年相處的共事生涯就此開始。
實際上郭嘉之所以會在後來被追捧為超一流的謀士,也的確是因為他有著極為出色的分析能力,甚至可以說他是整個三國時代都非常少見的心理學大師。能夠將對手所持有的判斷以及依賴思維定勢所做出的戰術舉動做出極其精準的判斷,幾乎百發百中。比較鮮明的幾個例子,其一是對於袁紹的“十勝十敗”論,提出這一看法的時候正值曹操征討張繡失敗,損兵折將,連曹操手下的不少親信都認為此時的曹操是沒有辦法跟袁紹爭奪天下的。就在這種失敗主義的論調瀰漫在曹操陣營時,郭嘉的“十勝十敗”論極大的鼓舞了曹操及其集團眾人計程車氣,堅定了他們對於袁紹抵抗到底的信念。
郭嘉可以說將袁紹的虛張聲勢和色厲內荏看的極其分明,而後來的事實恰好證明了他的論斷,袁紹在官渡之戰的關鍵節點被自己的猶豫不決拖垮,讓曹操取得了勝利。其二是郭嘉對於劉備的看法,他可能是曹操陣營中最早也是最重視劉備的人,在他眼裡劉備可能是曹操最大的對手和敵人,如果不能及時剷除劉備勢必會對曹操的統一大業造成致命性的打擊,然而曹操卻因為種種原因忽略了這點,後果大家也都清楚,三國鼎立的局面得以達成,最終曹操在有生之年也沒有統一中國。此外,諸如幫助曹操穩固信心擊破呂布,力排眾議遠征袁尚袁熙兄弟等等諸如此類的奇謀妙計,更是數不勝數。
三、 才智何如?公元207年,赤壁之戰爆發的前一年,郭嘉英年早逝,時年三十七歲,藉由後來曹操在赤壁之戰後感嘆,如果郭嘉還在,赤壁未必會失敗這點,在後世的評價裡郭嘉成為了一個符號。正如開始所說,甚至有不少人將郭嘉描繪上了所謂“奉孝不死,臥龍不出”的說法,認為郭嘉的實力和水平足以比肩諸葛亮,實乃三國第一人,那麼這個說法有道理嗎?
實際上雖然郭嘉的參謀和分析能力非常獨特,但是與曹操相處長達十年的過程中,郭嘉並沒有過真正帶兵作戰亦或是管理某地的經驗。如果郭嘉真的具備很強的處理事務的能力,以曹操對其信任的程度,並不會一直把他侷限在自己身邊,須知曹操手下人才雖多,但是也很缺乏能夠獨當一面的全能之才。那麼從某個角度我們只能做出以下推論:郭嘉在分析和判斷能力雖然優秀,但是未必就具備真正的管理能力。這點跟諸葛亮各方面都有出色表現的能力相比,還是略有差距,或許某種程度上來說,正是早逝才成就了對郭嘉的遐想空間,使他可以作為符號被後來的人拿來無限誇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