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是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它們幾乎棲居於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環境━━從淡水的湖泊、河流到鹹水的大海和大洋。魚類是終年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用鰭輔助身體平衡與運動的變溫脊椎動物。除了那些如章魚、魷魚、鯨魚等叫魚但不是魚的動物外,已探明的約20000餘種,是脊椎動物亞門中最原始最低階的一群。
脊椎動物亞門下屬於魚的有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兩類。
軟骨魚綱下轄有13目49科158屬約837種;中國有13目40科90屬約 202 種。
如板鰓超目、裂口鯊目(祖先型的鯊類)、肋刺鯊目(早期淡水鯊類)、鯊目(後期的鯊類)、鰩目(體形扁平的鯊類)、全頭超目、緩齒鯊目、銀鮫目。
硬骨魚綱有以下:
總鰭亞綱
特徵:口腔內具有內鼻孔;有原鰭型的偶鰭,即偶鰭有發達的肉質基部,鰭內有分節的基鰭骨支援,外被鱗片,呈肉葉狀或鞭狀;腸內有螺旋瓣。
(一)骨鱗總目
共4目9科,在二疊紀消失(距經約1.5億年)
(二)腔棘魚總目
矛尾魚 3億6千萬年出現,2億5千萬年消失,1938年在西南印度洋靠近南非的海面捕到一條,體蘭色,長1.1米,重50公斤,當地漁民將其送至博物館,博物館工作人員Latimer將其皮剝下請 Smith鑑定,發現它為一條矛尾魚,活化石,為紀念Latimer 將其命名為Latimerin,是研究系統進化的極好材料。
輻鰭亞綱
輻鰭亞綱Actinopterygii(又稱真口亞綱Teleostomi),中國產28目輻鰭亞綱硬骨魚類。軟骨硬鱗下綱:鱘形目(鱘類);硬骨硬鱗下綱(全骨魚下綱 ) :雀鱔、弓鰭魚;真骨魚下綱:絕大多數現生魚類。
特徵:偶鰭一般在基部無肉質漿葉(多鰭魚例外),支鰭骨只有1行,鰭條呈輻射狀排列。無內鼻孔。絕大多數種類有鰾。鰓間隔退化。洩殖腔不存在,肛門與洩殖孔一般不位於腹鰭基底附近(鱘形目例外),肛門開口於洩殖孔的前方。體被硬鱗、圓鱗或櫛鱗,或裸露無鱗。無內鼻孔。無鰭腳。
(一) 硬鱗總目 Ganoidomorpha
特徵:腹鰭腹位,胸鰭位低,尾鰭歪尾型或短截歪尾型;大多數在喉部具有喉板;大多數鱗片為菱形硬鱗;鰾大部分有螺旋瓣;心臟動脈圓錐有3-8列瓣膜。
(二)鯡形總目 Clupeomorpha
特徵:腹鰭腹位,鰭條一般不少於6枚; 胸鰭基部位置低,接近腹緣;鰭無棘,圓鱗。
(三)鰻鱺總目 Anguillomorpha
特徵:體延長,多少呈鰻形。腹鰭腹位或無腹鰭,背鰭與臀鰭通常很長,且與尾鰭相連。仔魚體似柳葉,個體發育中經過明顯變態。本總目分3個目:鰻鱺目Anguilliformes、囊咽魚目Saccopharyngiformes及背棘魚目Notacanthiformes。中國現知僅產鰻鱺目。
(四)鯉形總目 Cyprinomorpha
特徵:腹鰭腹位,背鰭1個。通常鰭無棘,有時背鰭、臀鰭及胸鰭有1-3枚棘,是為分節的假棘,由鰭條骨化而成。某些種類有脂鰭。鰾有管通於消化管。具有韋伯氏器,其中三腳骨與鰾相聯絡,故稱此類為骨鰾類。廣泛地分佈於世界各大洲,大部分生活在淡水水域,尤以熱帶淡水中最多。種類繁多,約有5000種,其中許多種類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
(五)鱸形總目 Percomorpha
特徵:腹鰭胸位或喉位;鰭一般有棘,體通常被櫛鱗,稀有裸出或被小骨片或骨板;許多種類頭部骨骼上具刺;口裂上緣僅由上頜骨組成;鰾無管或無鰾,稀為鰾有管。
(六)銀漢魚總目 Atherinomorpha
特徵:腹鰭腹位、亞胸位,有5-9鰭條;胸鰭位高,基底斜或垂直;背鰭1或2。鰾無管。體被圓鱗。本總目由3個目組成,即 鱂形目(Cyprinodontiformes)、銀漢魚目(Atheriniformes)、頜針魚目(Beloniformes)。
(七)鮭鱸總目 Parapercomorpha
特徵:腹鰭亞胸位、胸位或喉位。鰾無管。圓鱗或櫛鱗。奇鰭有棘或無,有些種類具脂鰭。尾鰭骨骼具有一正中軸尾下骨片。鮭鱸總目分2個目,即鮭鱸目(Percopsiformes)和鱈形目(Gadiformes)。中國僅產鱈形目。
(八)蟾魚總目 Batrachoidomorpha
特徵:體短粗,平扁或側扁,面板裸出,有小刺或小骨板;鰓孔小,位於胸鰭外側的腹面腹鰭胸位或喉位;均為底棲的肉食性魚類。本總目共有4個目,中國產3個目,即海蛾魚目、喉盤魚目和鮟鱇目。喉盤魚目現知中國僅產於臺灣。
腕鰭亞綱
多鰭魚目 :心臟有動脈圓錐,腸內有螺旋瓣。身體被菱形的硬鱗所覆蓋;背鰭具5-18遊離小鰭。胸鰭基部為可動性肉質葉。代表魚類:多鰭魚。
肺魚亞綱
雙鰭魚總目:均為古代魚類(從泥盆紀距今4.1-3.55億年,到三疊紀距今約2.48至2.08億年間,均為古生魚類)
角齒魚總目:肺魚鰾有肺的作用,出現於三疊紀初期延續至今。
魚類是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它們幾乎棲居於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環境━━從淡水的湖泊、河流到鹹水的大海和大洋。魚類是終年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用鰭輔助身體平衡與運動的變溫脊椎動物。除了那些如章魚、魷魚、鯨魚等叫魚但不是魚的動物外,已探明的約20000餘種,是脊椎動物亞門中最原始最低階的一群。
脊椎動物亞門下屬於魚的有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兩類。
軟骨魚綱下轄有13目49科158屬約837種;中國有13目40科90屬約 202 種。
如板鰓超目、裂口鯊目(祖先型的鯊類)、肋刺鯊目(早期淡水鯊類)、鯊目(後期的鯊類)、鰩目(體形扁平的鯊類)、全頭超目、緩齒鯊目、銀鮫目。
硬骨魚綱有以下:
總鰭亞綱
特徵:口腔內具有內鼻孔;有原鰭型的偶鰭,即偶鰭有發達的肉質基部,鰭內有分節的基鰭骨支援,外被鱗片,呈肉葉狀或鞭狀;腸內有螺旋瓣。
(一)骨鱗總目
共4目9科,在二疊紀消失(距經約1.5億年)
(二)腔棘魚總目
矛尾魚 3億6千萬年出現,2億5千萬年消失,1938年在西南印度洋靠近南非的海面捕到一條,體蘭色,長1.1米,重50公斤,當地漁民將其送至博物館,博物館工作人員Latimer將其皮剝下請 Smith鑑定,發現它為一條矛尾魚,活化石,為紀念Latimer 將其命名為Latimerin,是研究系統進化的極好材料。
輻鰭亞綱
輻鰭亞綱Actinopterygii(又稱真口亞綱Teleostomi),中國產28目輻鰭亞綱硬骨魚類。軟骨硬鱗下綱:鱘形目(鱘類);硬骨硬鱗下綱(全骨魚下綱 ) :雀鱔、弓鰭魚;真骨魚下綱:絕大多數現生魚類。
特徵:偶鰭一般在基部無肉質漿葉(多鰭魚例外),支鰭骨只有1行,鰭條呈輻射狀排列。無內鼻孔。絕大多數種類有鰾。鰓間隔退化。洩殖腔不存在,肛門與洩殖孔一般不位於腹鰭基底附近(鱘形目例外),肛門開口於洩殖孔的前方。體被硬鱗、圓鱗或櫛鱗,或裸露無鱗。無內鼻孔。無鰭腳。
(一) 硬鱗總目 Ganoidomorpha
特徵:腹鰭腹位,胸鰭位低,尾鰭歪尾型或短截歪尾型;大多數在喉部具有喉板;大多數鱗片為菱形硬鱗;鰾大部分有螺旋瓣;心臟動脈圓錐有3-8列瓣膜。
(二)鯡形總目 Clupeomorpha
特徵:腹鰭腹位,鰭條一般不少於6枚; 胸鰭基部位置低,接近腹緣;鰭無棘,圓鱗。
(三)鰻鱺總目 Anguillomorpha
特徵:體延長,多少呈鰻形。腹鰭腹位或無腹鰭,背鰭與臀鰭通常很長,且與尾鰭相連。仔魚體似柳葉,個體發育中經過明顯變態。本總目分3個目:鰻鱺目Anguilliformes、囊咽魚目Saccopharyngiformes及背棘魚目Notacanthiformes。中國現知僅產鰻鱺目。
(四)鯉形總目 Cyprinomorpha
特徵:腹鰭腹位,背鰭1個。通常鰭無棘,有時背鰭、臀鰭及胸鰭有1-3枚棘,是為分節的假棘,由鰭條骨化而成。某些種類有脂鰭。鰾有管通於消化管。具有韋伯氏器,其中三腳骨與鰾相聯絡,故稱此類為骨鰾類。廣泛地分佈於世界各大洲,大部分生活在淡水水域,尤以熱帶淡水中最多。種類繁多,約有5000種,其中許多種類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
(五)鱸形總目 Percomorpha
特徵:腹鰭胸位或喉位;鰭一般有棘,體通常被櫛鱗,稀有裸出或被小骨片或骨板;許多種類頭部骨骼上具刺;口裂上緣僅由上頜骨組成;鰾無管或無鰾,稀為鰾有管。
(六)銀漢魚總目 Atherinomorpha
特徵:腹鰭腹位、亞胸位,有5-9鰭條;胸鰭位高,基底斜或垂直;背鰭1或2。鰾無管。體被圓鱗。本總目由3個目組成,即 鱂形目(Cyprinodontiformes)、銀漢魚目(Atheriniformes)、頜針魚目(Beloniformes)。
(七)鮭鱸總目 Parapercomorpha
特徵:腹鰭亞胸位、胸位或喉位。鰾無管。圓鱗或櫛鱗。奇鰭有棘或無,有些種類具脂鰭。尾鰭骨骼具有一正中軸尾下骨片。鮭鱸總目分2個目,即鮭鱸目(Percopsiformes)和鱈形目(Gadiformes)。中國僅產鱈形目。
(八)蟾魚總目 Batrachoidomorpha
特徵:體短粗,平扁或側扁,面板裸出,有小刺或小骨板;鰓孔小,位於胸鰭外側的腹面腹鰭胸位或喉位;均為底棲的肉食性魚類。本總目共有4個目,中國產3個目,即海蛾魚目、喉盤魚目和鮟鱇目。喉盤魚目現知中國僅產於臺灣。
腕鰭亞綱
多鰭魚目 :心臟有動脈圓錐,腸內有螺旋瓣。身體被菱形的硬鱗所覆蓋;背鰭具5-18遊離小鰭。胸鰭基部為可動性肉質葉。代表魚類:多鰭魚。
肺魚亞綱
雙鰭魚總目:均為古代魚類(從泥盆紀距今4.1-3.55億年,到三疊紀距今約2.48至2.08億年間,均為古生魚類)
角齒魚總目:肺魚鰾有肺的作用,出現於三疊紀初期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