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幾個概念:
分光光度法
在分光光度計中,將不同波長的光連續地照射到一定濃度的樣品溶液時,便可得到與眾不同波長相對應的吸收強度。如以波長(λ)為橫座標,吸收強度(A)為縱座標,就可繪出該物質的吸收光譜曲線。利用該曲線進行物質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稱為分光光度法,也稱為吸收光譜法。用紫外光源測定無色物質的方法,稱為紫外分光光度法;用可見光光源測定有色物質的方法,稱為可見光光度法。它們與比色法一樣,都以Beer-Lambert定律為基礎。 上述的紫外光區與可見光區是常用的。但分光光度法的應用光區包括紫外光區,可見光區,紅外光區。
比色法
colorimetry
以可見光作光源,比較溶液顏色深淺度以測定所含有色物質濃度的方法。
以生成有色化合物的顯色反應為基礎,透過比較或測量有色物質溶液顏色深度來確定待測組分含量的方法。比色法作為一種定量分析的方法,開始於19世紀30~40年代。比色分析對顯色反應的基本要求是:反應應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選擇性,反應生成的有色化合物的組成恆定且較穩定,它和顯色劑的顏色差別較大。選擇適當的顯色反應和控制好適宜的反應條件,是比色分析的關鍵。
常用的比色法有兩種:目視比色法和光電比色法,兩種方法都是以朗伯-比爾定律(A=εbc)為基礎。常用的目視比色法是標準系列法,即用不同量的待測物標準溶液在完全相同的一組比色管中,先按分析步驟顯色,配成顏色逐漸遞變的標準色階。試樣溶液也在完全相同條件下顯色,和標準色階作比較,目視找出色澤最相近的那一份標準,由其中所含標準溶液的量,計算確定試樣中待測組分的含量。
光電比色法是在光電比色計上測量一系列標準溶液的吸光度,將吸光度對濃度作圖,繪製工作曲線,然後根據待測組分溶液的吸光度在工作曲線上查得其濃度或含量。與目視比色法相比,光電比色法消除了主觀誤差,提高了測量準確度,而且可以透過選擇濾光片來消除干擾,從而提高了選擇性。但光電比色計採用鎢燈光源和濾光片,只適用於可見光譜區和只能 得到一定波長範圍的複合光 , 而不是單色光束,還有其他一些侷限,使它無論在測量的準確度、靈敏度和應用範圍上都不如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20 世紀30~60年代,是比色法發展的旺盛時期,此後就逐漸為分光光度法所代替。
1、幾個概念:
分光光度法
在分光光度計中,將不同波長的光連續地照射到一定濃度的樣品溶液時,便可得到與眾不同波長相對應的吸收強度。如以波長(λ)為橫座標,吸收強度(A)為縱座標,就可繪出該物質的吸收光譜曲線。利用該曲線進行物質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稱為分光光度法,也稱為吸收光譜法。用紫外光源測定無色物質的方法,稱為紫外分光光度法;用可見光光源測定有色物質的方法,稱為可見光光度法。它們與比色法一樣,都以Beer-Lambert定律為基礎。 上述的紫外光區與可見光區是常用的。但分光光度法的應用光區包括紫外光區,可見光區,紅外光區。
比色法
colorimetry
以可見光作光源,比較溶液顏色深淺度以測定所含有色物質濃度的方法。
以生成有色化合物的顯色反應為基礎,透過比較或測量有色物質溶液顏色深度來確定待測組分含量的方法。比色法作為一種定量分析的方法,開始於19世紀30~40年代。比色分析對顯色反應的基本要求是:反應應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選擇性,反應生成的有色化合物的組成恆定且較穩定,它和顯色劑的顏色差別較大。選擇適當的顯色反應和控制好適宜的反應條件,是比色分析的關鍵。
常用的比色法有兩種:目視比色法和光電比色法,兩種方法都是以朗伯-比爾定律(A=εbc)為基礎。常用的目視比色法是標準系列法,即用不同量的待測物標準溶液在完全相同的一組比色管中,先按分析步驟顯色,配成顏色逐漸遞變的標準色階。試樣溶液也在完全相同條件下顯色,和標準色階作比較,目視找出色澤最相近的那一份標準,由其中所含標準溶液的量,計算確定試樣中待測組分的含量。
光電比色法是在光電比色計上測量一系列標準溶液的吸光度,將吸光度對濃度作圖,繪製工作曲線,然後根據待測組分溶液的吸光度在工作曲線上查得其濃度或含量。與目視比色法相比,光電比色法消除了主觀誤差,提高了測量準確度,而且可以透過選擇濾光片來消除干擾,從而提高了選擇性。但光電比色計採用鎢燈光源和濾光片,只適用於可見光譜區和只能 得到一定波長範圍的複合光 , 而不是單色光束,還有其他一些侷限,使它無論在測量的準確度、靈敏度和應用範圍上都不如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20 世紀30~60年代,是比色法發展的旺盛時期,此後就逐漸為分光光度法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