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位於海河入海口,早在明朝時期,沿海地區就面臨嚴重的倭寇之患,因此明朝政府開始在大沽口設防,大沽口炮臺應運而生。不過早期的大沽口炮臺和日後漸成規模的炮臺相比,實在有些簡陋,“每隔一里設轟雷炮二座,每座炮由六人操作,二人瞭望,二人司火,二人拽線”。隨著倭寇之患漸除,大沽口炮臺也被棄置。直到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出於拱衛京師的目的,於是在海河河口兩岸建造了南北兩座圓形炮臺,置中國產大炮。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大沽口炮臺並沒有受到英軍侵襲,此後清政府轉向重視炮臺建設,命直隸總督親臨大沽口指導海防建設。經營數年後,大沽口已建成了初具規模的防禦體系,共建成大炮臺 5 座(分別以“威、鎮、海、門、高”為名)、土炮臺 12 座、土壘 13 座,組成大沽炮臺群。大沽口炮臺從此成為清朝海防的要地。
大沽口炮臺遺址
清朝修建大沽口炮臺經歷了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早先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八、九月間,英國艦隊抵達大沽口,以此威逼清廷與其會談鴉片賠償問題。為了建立海防,此後命令直隸總督琦善籌建大沽口炮臺,但因備防倉促,炮臺並不牢固。因此繼任的直隸總督籌訥爾經額在其基礎上另建三座炮臺,大沽口炮臺形成了多層防護的佈局。1858年第一次大沽口保衛戰失利後,僧格林沁奉命修繕大沽口炮臺,對大沽口至山海關沿線的各海口分別屯兵設防,大沽口炮臺軍事防禦能力進一步增強。因此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將大沽口炮臺作為重點打擊物件,先後發生了三次交戰,大沽口炮臺在第三次保衛戰中被英法聯軍佔領,炮臺在戰火中被化為烏有。
大沽口炮臺
1870年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負責奉天、直隸和山東等地的海防事宜,1871年李鴻章在視察大沽口炮臺時,發現“原有三營炮臺五座,今僅存一營內炮臺三座,其原扎郝家莊河口炮臺,已被洋兵拆去”。因此他下令對大沽口炮臺進行修復,李鴻章對大沽口炮臺進行了大規模的近代化建設,使其成為渤海灣防禦體系裡最重要的一環。其主要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李鴻章為了增強大沽口炮臺的防禦能力,於是特地購置了大批西式大炮,還從英國購買了新式海防利器“蚊船”;重視培養海軍人才,將重點轉向建設海軍艦隊;為加強大沽口炮臺的近代化,李鴻章還引進了大量的先進技術,為大沽口炮臺配置了鐵路、電報、電話等重要設施。在李鴻章的改造下,大沽口炮臺成為近代化設施比較完備的軍事要塞,不過1875年清廷任命李鴻章籌辦北洋海軍,他對大沽口的建設步伐因此放緩,大沽口炮臺許多設施陳年已久尚未更新,武器裝備也沒有跟上,遠遠落後於當時西方各國。
李鴻章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強攻大沽口炮臺,大沽口炮臺短時間內便淪陷了,第二年依照《辛丑條約》規拆毀大沽口炮臺,此後再無建樹。
參考文獻:
劉國軍:《大沽口炮臺——見證近代中國海防的歷史》,《軍事歷史》2006年第4期。
王令強:《淺議李鴻章對大沽口炮臺的近代化建設》,《軍事歷史研究》2011年第3期。
唐立鵬:《鴉片戰爭時期天津大沽口炮臺的建設及其作用》,《工程研究-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2017第9卷第4期。
大沽位於海河入海口,早在明朝時期,沿海地區就面臨嚴重的倭寇之患,因此明朝政府開始在大沽口設防,大沽口炮臺應運而生。不過早期的大沽口炮臺和日後漸成規模的炮臺相比,實在有些簡陋,“每隔一里設轟雷炮二座,每座炮由六人操作,二人瞭望,二人司火,二人拽線”。隨著倭寇之患漸除,大沽口炮臺也被棄置。直到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出於拱衛京師的目的,於是在海河河口兩岸建造了南北兩座圓形炮臺,置中國產大炮。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大沽口炮臺並沒有受到英軍侵襲,此後清政府轉向重視炮臺建設,命直隸總督親臨大沽口指導海防建設。經營數年後,大沽口已建成了初具規模的防禦體系,共建成大炮臺 5 座(分別以“威、鎮、海、門、高”為名)、土炮臺 12 座、土壘 13 座,組成大沽炮臺群。大沽口炮臺從此成為清朝海防的要地。
大沽口炮臺遺址
清朝修建大沽口炮臺經歷了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早先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八、九月間,英國艦隊抵達大沽口,以此威逼清廷與其會談鴉片賠償問題。為了建立海防,此後命令直隸總督琦善籌建大沽口炮臺,但因備防倉促,炮臺並不牢固。因此繼任的直隸總督籌訥爾經額在其基礎上另建三座炮臺,大沽口炮臺形成了多層防護的佈局。1858年第一次大沽口保衛戰失利後,僧格林沁奉命修繕大沽口炮臺,對大沽口至山海關沿線的各海口分別屯兵設防,大沽口炮臺軍事防禦能力進一步增強。因此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將大沽口炮臺作為重點打擊物件,先後發生了三次交戰,大沽口炮臺在第三次保衛戰中被英法聯軍佔領,炮臺在戰火中被化為烏有。
大沽口炮臺
1870年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負責奉天、直隸和山東等地的海防事宜,1871年李鴻章在視察大沽口炮臺時,發現“原有三營炮臺五座,今僅存一營內炮臺三座,其原扎郝家莊河口炮臺,已被洋兵拆去”。因此他下令對大沽口炮臺進行修復,李鴻章對大沽口炮臺進行了大規模的近代化建設,使其成為渤海灣防禦體系裡最重要的一環。其主要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李鴻章為了增強大沽口炮臺的防禦能力,於是特地購置了大批西式大炮,還從英國購買了新式海防利器“蚊船”;重視培養海軍人才,將重點轉向建設海軍艦隊;為加強大沽口炮臺的近代化,李鴻章還引進了大量的先進技術,為大沽口炮臺配置了鐵路、電報、電話等重要設施。在李鴻章的改造下,大沽口炮臺成為近代化設施比較完備的軍事要塞,不過1875年清廷任命李鴻章籌辦北洋海軍,他對大沽口的建設步伐因此放緩,大沽口炮臺許多設施陳年已久尚未更新,武器裝備也沒有跟上,遠遠落後於當時西方各國。
李鴻章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強攻大沽口炮臺,大沽口炮臺短時間內便淪陷了,第二年依照《辛丑條約》規拆毀大沽口炮臺,此後再無建樹。
參考文獻:
劉國軍:《大沽口炮臺——見證近代中國海防的歷史》,《軍事歷史》2006年第4期。
王令強:《淺議李鴻章對大沽口炮臺的近代化建設》,《軍事歷史研究》2011年第3期。
唐立鵬:《鴉片戰爭時期天津大沽口炮臺的建設及其作用》,《工程研究-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2017第9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