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提出,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六個方面:成績經驗,替代經驗,想象經驗,口頭說服,生理喚起,情緒狀態。
(一)成績經驗
成績經驗尤其是明顯的成功或者失敗,是最強大的自我效能感資訊來源。成功經驗可以提高個體自我效能感,失敗經驗會降低個體自我效能感,但是一旦強大的自我效能感形成,失敗就不可能有更大的影響。例如,試圖一整天不吸菸而失敗的人們很可能懷疑自己未來一整天不吸菸的能力,而能夠一整天不吸菸的人可能對另一天不吸菸有強烈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隨著個人成就的提高而提高。一個人的成功經驗越多,其知覺到的自我效能感越強。這意味著自我效能感是可以訓練的。如果能讓兒童獲得成功,兒童就可能形成較高的自我效能感。
(二)替代經驗
當人們觀察他人的行為時,替代經驗(觀察學習、示範、模仿)影響自我效能感。當看見一個與自己類似的人在一項任務上成功或失敗,自我效能感也能夠隨著提高或降低。觀察到那些與自己的能力相似的人的成功操作能夠提高觀察者的自我效能感;而看到與自己能力力相似的示範者的失敗會降低觀察者的自我效能感。替代經驗的影響取決於這樣的一些因素,如觀察者對自己和榜樣之間類似性的知覺、榜樣的數量和種類、榜樣的力量、觀察者和榜樣面對問題的類似性。替代經驗一般比直接經驗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要小。
觀察以同伴成功完成一項學習任務的學生,認為自己也能夠成功地完成同類任務。這一原理是重要的,示範是一種好的教學方法,如讓一個兒童給另一個兒童示範。
(三)想象經驗
人們能夠透過想象自己或其他人在未來情境中有效或無效地行動,而產生關於個人功效或無效 的信念。這樣的想象可能產生於對類似情境的期待或替代經驗或者被口頭說服所誘發,如系統脫敏和示範。然而,想象自己成功或不成功地行動,不可能像實際的成功或失敗經驗那樣對自我效能感有強烈的影響。
(四)口頭說服
學生常常從教師和父母那裡接受說服資訊,如“你能做”。積極的反饋能夠提高自我效能感,但如果以後的努力證明是無效的,它的作用是暫時的。像示範一樣,說服可能讓一個人嘗試—活動,但是必須帶來實際的成功,才能真正提高自我效能感。
(五)生理狀態
當人們把厭惡的生理喚起和差的行為表現、不勝任和失敗聯絡起來時,生理狀態將影響自我效能感。當人們產生不愉快的生理喚起時,比生理狀態愉快或中性時更可能懷疑自己的勝任力。同樣,舒適的生理感覺可使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感到自信。學生從生理反應獲得功效資訊(如心率、出汗),焦慮症狀可能意味著一個人缺乏技能。
(六)情緒狀態
生理線索是情緒的重要成分,但情緒體驗並不僅僅是生理喚起的結果。因而,情緒和心境可能是自我效能感的資訊來源。當人們體驗到積極的情感時,更可能對成績產生較高的自我效能感,而焦慮和抑鬱對自我效能感可能產生有害的影響。情緒喚起能夠影響人們的自我效能感。人們在悲哀、抑鬱或者對某一活動過度焦慮時,自我效能感不如在心境好時那樣高。人們學習把情緒作為自我效能感的線索,如“我今天不能應付”,是某一情緒體驗的結果。
班杜拉提出,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六個方面:成績經驗,替代經驗,想象經驗,口頭說服,生理喚起,情緒狀態。
拓展資料(一)成績經驗
成績經驗尤其是明顯的成功或者失敗,是最強大的自我效能感資訊來源。成功經驗可以提高個體自我效能感,失敗經驗會降低個體自我效能感,但是一旦強大的自我效能感形成,失敗就不可能有更大的影響。例如,試圖一整天不吸菸而失敗的人們很可能懷疑自己未來一整天不吸菸的能力,而能夠一整天不吸菸的人可能對另一天不吸菸有強烈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隨著個人成就的提高而提高。一個人的成功經驗越多,其知覺到的自我效能感越強。這意味著自我效能感是可以訓練的。如果能讓兒童獲得成功,兒童就可能形成較高的自我效能感。
(二)替代經驗
當人們觀察他人的行為時,替代經驗(觀察學習、示範、模仿)影響自我效能感。當看見一個與自己類似的人在一項任務上成功或失敗,自我效能感也能夠隨著提高或降低。觀察到那些與自己的能力相似的人的成功操作能夠提高觀察者的自我效能感;而看到與自己能力力相似的示範者的失敗會降低觀察者的自我效能感。替代經驗的影響取決於這樣的一些因素,如觀察者對自己和榜樣之間類似性的知覺、榜樣的數量和種類、榜樣的力量、觀察者和榜樣面對問題的類似性。替代經驗一般比直接經驗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要小。
觀察以同伴成功完成一項學習任務的學生,認為自己也能夠成功地完成同類任務。這一原理是重要的,示範是一種好的教學方法,如讓一個兒童給另一個兒童示範。
(三)想象經驗
人們能夠透過想象自己或其他人在未來情境中有效或無效地行動,而產生關於個人功效或無效 的信念。這樣的想象可能產生於對類似情境的期待或替代經驗或者被口頭說服所誘發,如系統脫敏和示範。然而,想象自己成功或不成功地行動,不可能像實際的成功或失敗經驗那樣對自我效能感有強烈的影響。
(四)口頭說服
學生常常從教師和父母那裡接受說服資訊,如“你能做”。積極的反饋能夠提高自我效能感,但如果以後的努力證明是無效的,它的作用是暫時的。像示範一樣,說服可能讓一個人嘗試—活動,但是必須帶來實際的成功,才能真正提高自我效能感。
(五)生理狀態
當人們把厭惡的生理喚起和差的行為表現、不勝任和失敗聯絡起來時,生理狀態將影響自我效能感。當人們產生不愉快的生理喚起時,比生理狀態愉快或中性時更可能懷疑自己的勝任力。同樣,舒適的生理感覺可使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感到自信。學生從生理反應獲得功效資訊(如心率、出汗),焦慮症狀可能意味著一個人缺乏技能。
(六)情緒狀態
生理線索是情緒的重要成分,但情緒體驗並不僅僅是生理喚起的結果。因而,情緒和心境可能是自我效能感的資訊來源。當人們體驗到積極的情感時,更可能對成績產生較高的自我效能感,而焦慮和抑鬱對自我效能感可能產生有害的影響。情緒喚起能夠影響人們的自我效能感。人們在悲哀、抑鬱或者對某一活動過度焦慮時,自我效能感不如在心境好時那樣高。人們學習把情緒作為自我效能感的線索,如“我今天不能應付”,是某一情緒體驗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