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純鈞LHGR

    首先,在醫學上來講是不存在“乾熱”這一說法的,不過可以將其理解為與溼氣無關的內火。

    體內無溼而有熱,未必比溼熱更易口渴。

    這是因為,溼熱裡所說是“溼”,其實質是一種淤阻,而不是人體能利用的水分。正是由於溼的存在,阻塞住了水分的輸布,才會使人口渴。

    一般說來,口微渴,常見於熱性病初起;口渴多飲,多見於熱症、燥症;渴飲不休,飲不解渴,且欲冷飲,為熱盛傷津;渴飲量多,小便量多,多食,多為糖尿病。渴喜熱飲,飲水不多,多屬痰飲內停,或由陽氣虛弱,不能蒸化津液,水津不能四布所致;先渴而飲後噁心、嘔逆,或水入即葉者,多是水停胃中;嘔吐完後渴欲飲水是胃津已傷,飲水自救的表現;口渴不多飲多屬溼熱內鬱;身熱入夜尤劇,口乾反不甚渴,為熱入營分;口乾但欲漱水不欲咽,是內有瘀血的反映。

    但是很顯然,渴不渴,要看熱是否已“傷津”。不傷津,不口渴。

    口渴一症,可分外感和內傷兩類。外感引起者,如風熱感冒、陽明證及溫病等,一般病程較短,總有惡寒、發熱、頭痛身痛、脈浮等症可尋;內傷引起者,一般病程較長,多由陰虛引起,然由陽虛引起者也不少見。

    陽虛證可症見口渴,那麼反過來,陰虛證也可以不出現口渴症狀,多因個體差異而決定。所以,體內無溼而有熱,未必比溼熱更易口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魯豫口頭禪經典臺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