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龍的傳人
-
2 # 燕過紫禁城
由來簡介:
“欲蓋彌彰”的由來,其實是由兩部分組成的。
第一部分,春秋故事。
孔子所著的《春秋》,記載了這樣一個事情:“冬,黑肱以濫來奔。”
這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記載,意思是:“(魯昭公三十一年)的冬天,邾國的一個名字叫黑肱的大夫,背叛邾國,逃到魯國,並把其在邾國的封地“濫”一同帶入魯國。”
第二部分,左傳評註。
那麼,上面的《春秋》中的記載,和“欲蓋彌彰”有什麼關係呢?
《左傳》,是魯國左丘明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左傳中,對於這段記載,有一段描述“以地叛,雖賤,必書地,以名其人。......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懲不義也。”
大意是:像黑肱這樣的人,身份並不怎麼高貴,本來是上不了史書的。但因為他投靠魯國,是帶著“濫”這塊地來的,土地歸屬發生了變化,所以黑肱也就被記入史冊了。所以有的人求名聲卻不能夠,而像(黑肱這樣的人),作出背叛的行為想要掩蓋名聲,卻依然被記錄下來使得名字得以彰顯,以此用來懲罰不義。
評價:“欲蓋彌彰”是個很獨特的成語。它並不是來自於一個故事,而是來自於對一個故事的獨到評價和見解。後來,欲蓋彌彰經常被用來,指那些像掩蓋做的壞事,卻適得其反,更加明顯的暴露。
欲蓋彌彰這句成語是出自“左傳”。“欲蓋彌彰”是指一個人本來想隱藏事實,卻反而張揚開來,更加明顯。
春秋時代,邾國的大夫黑肱,悄悄的將濫邑送給了魯國,希望魯國能給予他政治上的庇護。魯國答應了,便在史冊上將黑肱投奔魯國的事,直接用邾黑肱的名義記載了下來。魯國的正人君子看到了,就批評說:“一個人應該好好保護自己的名字,不要使它受到汙辱,叛國者,罪狀永遠出現在歷史上,成為不義之人,萬世萬代都無法磨滅……有人想求名,但史冊卻不寫他的名字;有人想隱藏自己的名字,史冊反而將他的名字大書特書一番……。”上面這個故事的最後一節,原文是“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彰。”後來便成了“欲蓋彌彰”這句成語。
這個故事是勸人不要做出違背良心的事來,否則,即使是事後想掩飾,終究不能遮天,十目所視,十指所指,必將為人所唾棄。所以,好好的愛惜自己的名字,不要讓它受到半點的汙漬,這正是我們做人應有的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