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江湖夜雨92

    誡子書和師曠論學都是著名的勸學篇,兩者有何不同呢?

    首先,針對物件不同。一是針對青少年,一是針對老年人。《誡子書》是諸葛亮寫給自己孩子的。《師曠論學》是晉國大臣講給已經七十餘雖的晉國國君的。

    三國時期,諸葛亮為蜀漢丞相,開府治事。他事無大小,必親力親為。在漢中屯田,練兵,六出祁山,一直忙於內政,軍務,沒有時間教育自己的孩子。他到晚年才得一子,很擔心孩子的成長,便把自己一生的經驗和智慧濃縮於尺幅之間,透過字裡行間,我們能讀出一位父親對自己年幼兒子殷切期盼的拳拳之心。

    《師曠論學》,記載了晉國君臣之間融洽的對話。晉國比較英明的君主晉平公問他的大臣,盲人師曠,這師曠是現今師姓和帥姓的祖先,晉平公說,我已經七十多歲了,想學習,恐怕已經晚了。

    師曠說,怎麼不點根蠟燭來學習呢?

    平公說,你逗我呢,哪裡有人臣取消他的君主呢?

    師曠說,豈敢,豈敢。然後說出了他聽到的那句千古名言。“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

    晉平公聽後,大為折服,連誇獎到,善哉,善哉。

    其次,兩篇文章的著重點不同。《誡子書》,強呼叫寧靜,淡泊修養身心,用立志,求學,惜時,以成就人才。《師曠論學》意在啟發後人,學習要趁年輕,越早越好。到了晚年再學,就如同蠟燭之光,燭照不遠。另一方面,也提出,任何時候學習都不晚,豈不聞,朝聞道,夕死可矣。

    《誡子書》談了修身和治學兩個方面的問題。文章開頭就提出了關於修身的核心命意,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接著,從反面,道出了那句涵養性情的千古名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隨後由靜入學,這和我們現在育人先育心的道理是一樣的,學會做人才能走的更高,更遠。

    作者由修心講到做學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強調了靜,學,志,三者之間的關係。“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你過度散漫,就不能振奮精神,你輕薄浮躁,就不能修養身心。再一次指出了志,和靜的重要性。我常為之感嘆,諸葛亮的這兩句包含著人生的大智慧,首先,惰性,拖沓,是我們最大的敵人,我們沒有志氣,就會墜入糊塗,麻木,無所事事的境地。

    其次,社會光怪陸離,永珍紛呈,我們只有經得起誘惑,才能耐得住寂寞,才能擁有自己寧靜的小天地,才能靜下心來做學問。

    結尾,諸葛亮也提出了不抓緊時間,到了老年就會後悔莫及。正是: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總之,兩篇文章都提出了要珍惜時間,又各有其特點,都屬於勸學的傳世名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說說孔融讓梨表現了人物什麼品質,你從中獲得什麼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