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話少說
-
2 # 樹德漢碩
中國在遠古時就很重視掌握農時,最初是從觀察“物候”入手,創制了“物候歷”如“燕子春分來秋分去,伯勞鳥夏至來至冬至去,青鳥立春來立夏去,丹鳥立秋來立冬去。後有書記載每月的天象、物候、民事、農事、氣象等方面內容,說明中國古人對於日月星辰,特別是北斗的變化規律研羌已達到一定水平。
之後,人們發現的物候來掌握節氣氣候還是顯得粗放和不穩定。於是便求助於對天象的觀測,透過觀測星象變化,找出了星象和節氣變化規律,如《呂氏春秋》就有描述:“斗柄東向,天下皆春,南向天下皆夏,兩向天下皆秋,北句天下皆冬。……”接著又發現,以“天象”觀測來掌握節氣氣候,仍顯擔疏不準。於是又以日照人的影子長短來測量,發明了立竿用土圭測日影確定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節氣的準確日期,然後再逐步確立“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節氣確切日期,再打大確定其他十六節氣。再後,隨著天文氣象科學發展,再進一步計算精確到時辰及現在的分秒。
二十四節氣的創制,是中國農曆的重要組成部分。節氣時刻表示地球繞太陽執行時在軌道上的不同位置。從地球上看,太陽在黃道上運動,一回歸年執行一週。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用黃經度量,從春分點(黃道與赤道的交點)算起,從0°到360°,從0°開始,太陽在黃道上向東移動,每15°為一節一氣,一月一節一氣,共十二節、又十二個氣。春分為0°,清明為15°,行至立春為315°。即太陽行至黃經315°時即是立春。
兩至兩分,四立,八個主要節氣。
古人雖無地球自轉、公轉的概念,但透過土圭測日影的方法,觀測出一個太陽年(迴歸年)的時間,約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中午時分,立竿見影,最長為冬至,最短為夏至,長短平分為春分、秋分。
古人主要生活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寒暑分明,於是將一年分為四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呂氏春秋》記載了這八個節氣。二十四節氣,逐步完善。
曆法與天文是不同的概念
天文,兩個冬至日為一個太陽年。冬至為太陽年一年之始。《易傳》解《周易》“復”卦:“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復,週而復始。
曆法,曆法年的一年之始,不是以冬至日或立春日確定,而是有隨意性,古代曆法一年之始,不是以日而是以月定,第一個月為正月。據《史記》,夏曆正月為一月,殷歷正月為十二月,周曆正月為十一月,秦歷正月為十月。我們現在看到的農曆,為清代時憲書,時憲書以明代崇禎歷修訂,現稱農曆。
干支紀年。正月為一月,即十二地支“子,醜,寅,,亥”的寅,這叫作,建寅,以寅月為曆法年一年之首。
四季,由於農曆為陰陽合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日子偏差很大,日干支也就不固定。所以,立春不是農曆曆法年一年之始。不管哪個月為正月,正月初一才是一年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