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惜花公子
-
2 # 直江信綱
東條英機和天皇裕仁的“結緣”,其實非常早,比大家想象中可能都早——1921年。
1921年,德國。在一個叫巴登巴登的療養地,來了三名日本少佐——他們都是駐歐洲的外交武官,分別是永田鐵山(裕仁天皇稱“朕為漢武,卿為衛青“),岡村寧次(後來的侵華日軍最高指揮官、臺灣當局“高階教官“)和小畑敏四郎(226兵變中反對統制派,被調入預備役,生涯基本結束)。這三個人都是對當時的國內政治憂心忡忡,又對德國的“總體戰”和軍國主義理論非常感興趣的人。他們仨討論了一天,最後討論出的綱領只有兩條——消除派閥(日本陸軍中出身歧視嚴重,明治維新立功的長州、薩摩等地人晉升相對容易),學習一戰的德國實行總體戰體制。
列位可能要問,說了這麼半天,東條英機呢?他也在現場,不過由於屬於晚輩,高談闊論沒他的份,只能給人端茶倒水之類。
後來,他們又在駐外武官中圈定了7個志趣相投之人,就是後來的“巴登巴登集團”:梅津美治郎(擔任最久的關東軍司令官)、山下奉文(馬來亞戰役大破英軍,橫掃東南亞)、中村孝太郎(日本歷史上最短任期的參謀總長,當了一星期就因病辭職)、松井石根(上海派遣軍、華中方面軍司令官,南京大屠殺頭號元兇)、中島今朝吾(南京大屠殺中第16師團師團長)、下村定(日本最後一任陸軍大臣)、磯谷廉介(臺兒莊戰鬥中敗給李宗仁)。
同年,裕仁作為皇太子訪問歐洲,和這些人會面。雙方的政治立場一拍即合,裕仁繼位後對這些人大加提拔,就形成了日本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派系——統制派。
暢談歷史風雲,看惜花講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於人類是一場全世界人民的災難,讓無數的家庭毀於戰爭,人性各種的醜陋面孔彰顯得淋漓盡致。其中尤為日本法西斯最為猖獗、可恨。而在日本徵戰北韓、中國等後隨著戰爭的進行世界的格局也在發生改變。
日本在先後佔領北韓、侵略中國大部地區後,由於快速的進軍讓日本的戰爭線被無限制的延長。面對佔領區人們的反抗與偷襲,讓本就脆弱的日軍補給線,變得更加不堪。而隨著戰爭的消耗讓日本政府的經濟變得泥濘不堪。政府的各類稅收都無法應對現有的戰爭開支,在中國面對著佔領區的用兵都舉步維艱,而在短時間內,無法戰勝、從戰爭的泥潭裡脫身。讓日本不得不改變以為的戰爭策略。
戰爭的各種不利,與現實的各類物資短缺、如:石油、鋼鐵、橡膠等其他軍民物資。讓日本捉襟見肘,一籌莫展。本想北進軍蘇聯,一場諾門坎戰役,讓入侵蘇聯的日本23師團幾乎全軍覆沒,重灌備損失87%。而蘇德又簽訂互補侵犯條約,使得日本北進幾乎完全失敗。
面對北進無望,現有佔領區又無法快速取勝。國內的經濟壓力,各類軍事物資短缺等情況下。想要快速解決以上問題就要向英美開戰,實行南進計劃。面對軍方都不願意得罪歐美等國的政治形勢下,作為政府首相的近衛文磨也進行辭職。等等局勢下,就造就了東條英機這個戰爭罪犯的瘋狂。
總之,從國際形勢、本國內部安定、最快速擺脫危機等等讓戰爭繼續下去。造就了東條英機的上臺與就任。